体面工作绩效研究综述
2011-08-27宋国学
宋国学
(1.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省国家审计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ILO)于1999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了“体面工作”(decent work)概念和理念,将体面工作定义为“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尊严条件下的多产性工作,在该条件下,权利得以维护,足够的报酬和社会覆盖得以提供。”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体面工作绩效成为近几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本文从体面工作的内涵出发,重点分析体面工作绩效标准、绩效指标和绩效关联因素。
一、体面工作的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是衡量评价体面工作的基础。最初的研究侧重于关注体面工作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就业、社会保护、工作者权利和社会对话(ILO,2000)。其中权利是指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有:承认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消除所有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废除童工劳动,以及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就业政策上主要侧重于尊重工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劳工的就业权利,包括自愿选择就业方式、培训就业的机会、公平就业和平等待遇,以及获得生产性工作的机会和体面的报酬等内容。社会保护主要是指要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群体,提供避免遭遇风险和伤害的社会性的保护措施。社会保护包括社会保障和职业安全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对话主要是参与工作过程的个人和群体利益的和平协调,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协商和规定调停工作冲突。一些学者在四大战略目标基础上,对体面工作具体绩效标准做了进一步补充。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就业标准的细致化,认为应该满足如下具体要求:①必须是在体面条件下,有足够机会从事多产的和有意义的工作;②必须考虑工作时间和工作密度,满足生存收入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个人提供发挥能力的机会(Rodgers,2003);③就业不仅针对获得工资报酬的员工,也针对所有其他的工作者(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工作,如在家、在工厂、在街道);④应该考虑“免除过量工作”(既包括在职人员也包括退休人员),工作数量与质量不能分离(Boyer,2006)。
而Servais(2004)研究从新的视角诠释了体面工作战略目标,进一步对体面工作绩效标准做了概括。Servais划分为基本标准、技术标准和程序标准。其中基本标准是体面工作绩效标准的核心构件,涵盖了工作者权利和就业两大战略目标的内容。技术标准涵盖了具体的技术性内容,是体面工作绩效标准的基础性构件,提供了安全的工作条件保障。程序标准,其具体目标包括一些重要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职业培训、职业流动、职业激励等),还可以延伸到与社会群体和结构的沟通以帮助工作者解决相关问题(即社会对话)。程序标准是体面工作绩效标准的支持性构件,正如Ghai(2003)的研究认为的那样应该通过社会对话支持基本标准和技术标准。
体面工作的绩效标准应该是绝对的标准,仅仅依靠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则对体面工作状况的改进意义不大。比如,充分就业只是保证体面工作的基本条件,是体面工作获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一方面需要提高就业机会,而且提高就业、降低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在改善体面工作的绩效中应该是作为整体起作用的;另一方面工作数量与质量不能分离,改善工作权力,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免受工作中的伤害,提高人们的价值感和满意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的经济学教授Zamagni提出的全员就业的伦理和社会价格(Ethical and Social Price)非常精妙。确实,如果为了创造全员就业而伤害人的尊严,则必须予以反对。
二、体面工作的绩效指标
体面工作绩效指标的研究有纯理论设计的,也有结合实际重新筛选的。后者是在理论设计的“应该具有的指标”基础上,结合实际可操作性筛选出“能够获取的指标”。
体面工作绩效指标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宏观层面。这方面的指标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指标是从正面衡量体面工作的实际状况。如Anker,Chernyshev,Egger,Mehran 和 Ritter(2003)主张用体面工作指数评估国家体面工作绩效,将指标分为工作机会、在自由条件下工作、多产性工作、工作公平、工作保障和工作尊严等6个维度,11个衡量范畴,30个指标。Ghai(2003)在理论上设计了就业、社会保护、工作者权利和社会对话四个维度指标,但在进行实际衡量时,仅仅选择了可操作指标,如基本权利(妇女参与率,男性/女性就业率的比值,在技术、管理和行政工作领域女性的比例)、就业(劳动力参与率,失业率,基尼系数)、社会保障(公众社会花费占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社会对话(工会密度)。第二种类型的指标是从负面衡量体面工作不足状况。如Bescond,Chataignier和Mehran(2003)设计了体面工作不足(decent work dificit:DWD)指标,包括低小时工作报酬、过量工作时间、国家失业率、儿童不在校、青年失业率、劳动参与中男女差异和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等7个指标,这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这一指标体系不仅能对不同国家的体面工作绩效排序,而且能够有比较具体的绩效记分。
实际上,体面工作绩效除了体现在宏观层面外,还体现在中观层面状况(如工作地,这是提供体面工作的载体)和微观层面状况(如个人,这是体面工作的承担者),因此,综合性指标是全面衡量体面工作绩效的基础。Standing(2002)研究比较早地做了这方面的探索,他指出必须考虑三个层面,即国家(区域)、企业(公司)和个人(家庭),于是发展出社会经济安全指标(包括工作安全相关的国家政策、过程和结果维度指标),企业劳动灵活性和安全调查指标(收集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劳动、就业和收入安全相关资料)和个人安全调查指标(包括个人对社会公正的期望和感觉等)。但这仅仅关注了体面工作绩效中的社会保护方面。在此基础上,Bonnet,Figueiredo和Standing(2003)的研究从综合角度分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设计了体面工作绩效指标,认为应该包括如下内容:①宏观层面指标包括输入、过程和结果3方面7个维度(劳动力市场保障、基业保障、岗位保障、工作保障、技能再造保障、收入保障、话语权保障等);②中观层面指标即体面工作地指标,包括培训指标、经济民主指标、经济公平指标、无歧视指标、工作保障指标、就业保障指标。③微观层面指标用于衡量个人体面工作状况,包括好的收入保障、好的技能再开发保障、好的职业保障、好的申述保障、好的工作保障、好的就业保障和好的劳动市场保障。当然,这一指标体系目前更多还体现在理论探讨层面,也即是理论上“应该具有的指标”,在实际衡量中的应用相对复杂,其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可喜的是国内有一些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如杨河清等(2007)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质量衡量指标体系(包括工作条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李军峰(2003)在体面工作概念基础上设计了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应用体面工作概念探索一些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衡量指标,而不是体面工作状况衡量的完整体系,这是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体面工作绩效指标研究体现了几个特点:其一,研究视角存在差异,但都围绕体面工作绩效标准展开;其二,选择体面工作绩效指标时必须考虑可操作性,即数据的获取问题;其三,体面工作绩效指标与每个人都紧密相关,所有人在就业中的权益都应该得到维护,无论其性别、民族和收入状况等;其四,不同国家数据可获得性和体面工作各方面重要性程度有差异,所以,国际上可接受的体面工作绩效指标体系是最小的体系。
三、体面工作绩效关联因素
体面工作绩效关联因素众多,概括而言,主要包括经济因素、人类发展因素、政治法律因素和工作地因素(Somavia,2007)。
1.经济因素。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观点,要使全人类都从工作中追求尊重需求,其前提是较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经济因素是体面工作绩效的基本前提。然而,是否只有在经济发达条件下才会取得高水平的体面工作绩效?Ahmed(2003)的研究解答了这一问题。Ahmed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出人均GDP与体面工作不足指数(DWD)显著负相关(见公式1),不同国家的体面工作不足率的差异解释了其人均GDP的35%的变异,体面工作不足率每减少1%就会促进人均GDP上升1.11%。Ahmed指出体面工作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彼此相互影响,但高水平的体面工作在没有高经济收入情况下也能取得,高水平的收入却并不一定能保证体面工作。
Ahmed的研究仅仅是从整体角度对体面工作绩效与经济因素的相关性做了探讨,却没有具体考虑体面工作绩效指标主要维度与经济因素主要方面的相关性,Egger(2003)的研究弥补了这一不足。Egger的研究发现欧盟的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条件下的就业水平、工资状况和社会保护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需要基于体面工作维持竞争力,而竞争力的获取和改善对于体面工作绩效又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如下方面:①雇主和雇员组织广泛参与和谐的社会对话,整合性考虑工资调整和就业,在调整名义趋同和实际趋同方面是至关重要的;②高水平的就业是参与经济增长利益和平等分担税赋的最好的手段;③竞争力的获取与维持需要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如果就业安全、社会保障、信任和合作不充分,则不可能有持久的竞争力;④在组织快速变革时代,劳动标准是平衡安全和灵活性的非常宝贵的手段。这进一步证实了Ahmed的研究结论。
2.人类发展因素。只有人的素质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正确理解体面工作含义,以正确有效的方法、手段追求和保护劳动权力。Reich(2002)提出人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体面工作绩效改善的重要性。Fields(2003)研究发现体面工作指数与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署的人力开发指数相关系数为0.849,在0.01水平显著。Ahmed(2003)假设体面工作不足指数(DWD)和人类发展指数负相关,利用最小二元回归法验证了其假设(见公式2)。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体面工作不足的差异解释了不同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的30%的变异,体面工作不足每减少1%就会促进人类发展指数上升0.2%。体面工作绩效与人类发展之相关性的衡量表明,体面工作目标的追求与人类发展具有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但随着人的素质水平或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可能又带来新问题,整体人口的素质水平提高了,因获取体面工作机会而导致的竞争又会加剧。
3.政治法律因素。体面工作绩效的衡量、实施及改善是系统性工作,在整体上需要多方面的平衡和协调,其中政治法律因素扮演核心角色。如果人们的政治地位得不到保证,战争延绵不断,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体面工作也无从谈起。世界和国家的和平的实现和维护在保证体面工作的实施方面起到基本性作用。相比较而言,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如非洲撒哈拉和中东地区,政治的不稳定,使得社会不能致力于经济建设,因此,连基本的就业都仍然是人们的较高理想。Sachs(2004)研究发现尽管国家体面工作绩效对用于衡量指数类型敏感,但对一些欧洲国家的衡量结果却显示:无论是哪种指数其体面工作绩效水平都排很高位置,主要原因在于其执行的合理和平衡的社会民主政策。
相关法规(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的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体面工作绩效的获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证,是体面工作绩效的主要约束因素。Galli和Kucera(2004)研究表明1990-2000年间,拉丁美洲体面工作绩效取得进步的国家比退步的国家多,尽管进步或退步的指标差异各有千秋,但Galli和Kucera(2008)进一步研究指出存在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取得进步的国家相关法制建设步伐更快更健全。
4.工作地因素。工作地是提供体面工作的载体,是提供公平就业机会、工作保护和尊严的平台,是体面工作绩效最直观的体现,其相关因素主要包括:①好的工作氛围(如伙伴合作系统等);②平等的就业环境;③和谐的劳动关系;④体面工作的外在和内在整合因素。第一,外在方面主要包括工作地为工作者提供可雇佣性技能的再开发,即工作者获得就业机会、维持就业所需要的素质,从而体现企业等组织的社会责任(Smith,Comyn,2003),这也符合雇主和雇员的心理契约从重视就业安全性向重视可雇佣性转变,也即从关系型契约向交易型契约的转变趋势;工作地提供薪金、地位等客观待遇以及为残疾、女性、心脏病等弱势人员提供的公平待遇。第二,内在方面主要包括工作者对工作地感受到的就业安全感和尊严感(Egger,2002)。这符合职业生涯研究中客观和主观职业生涯的整合思路;⑤申述机制,信息畅通性。员工的相关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对话保证。
四、简评与启示
体面工作绩效相关研究对于体面工作绩效的衡量与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启示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研究范围从国家层面,开始向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整合,也即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层面的体面工作绩效衡量与改善问题。这使得体面工作研究中更进一步突出和明确了组织(尤其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应具备的维权意识等,对于现代社会更具备实际意义。
第二,体面工作关注群体有扩大倾向。体面工作指的是工作者拥有“可接受的”或“足够”的工作和工作条件,这意味着体面工作绩效改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最贫困和最脆弱群体。高层次、高技术人员在组织里是工作的骨干力量,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方面原因,企业等组织的要求和期望高,高层次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大,从该角度来看,高层次、高技术人员也应该成为社会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除了一般的弱势群体外,体面工作中社会保护的弱势群体范围似乎有扩大化趋势。体面工作的获取也是与工作内容本身联系在一起,根据赫兹伯格的观点,这属于激励因素,更能够激励高素质人员的工作热情,但是如果人们因此而不断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即使是自愿的),其工作生活质量的保证将会受到影响。
第三,体面工作绩效标准是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结合。体面工作中有一些指标对于每个国家的每个人应该是绝对的标准(如基本的工作权利),因此,国外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的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中国经济、政治和法律建设(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与实施)已经为体面工作绩效的改善奠定了厚实基础,体面工作绩效的绝对标准对于我们同样是适用的。但体面工作中还有一些指标是相对的标准(如工资的支付和工作条件),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
第四,仅仅依靠某一些维度而忽视其他维度则对体面工作绩效的改进意义不大,这从拉丁美洲国家的体面工作的发展中得到了体现,只有综合考虑了经济因素、人类发展因素、政治法律因素和工作地因素,才能有效地改善体面工作绩效。
[1]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6).
[2]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中国人才,2007,(8).
[3]Ahmed,I.Decent work and human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Labour Rreview,2003,142(2):263-271.
[4]Anker,R.,Chernyshev,I.,Egger,P.,Mehran,F.,Ritter,J.A.Measuring decent work with statistical indicators[J].International Labour Rreview,2003,142(2):147-177.
[5]escond,D.,Chataignier,A.,Mehran,F.Seven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ent work: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International LabourRreview,2003,142(2):179-211.
[6]Bonnet,F.,Figueiredo,B.,Standing,G..A family of decent work indexes[J].International LabourRreview,2003,142(2):213 -238.
[7]P.Egger.Decent work and competitiveness:labour di mensions of accession to the European Union[J].International Labour Rreview,2003,142(1):5 -28.
[8]G.S.Fields.Decentworkanddevelopmentpolicies[J].International Labour Rreview,2003,142(2):239 -262.
[9]P.Egger.Perspectives:towards a policy framework for decent work[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2,141(1):161-174.
[10]R.Galli,D.Kucera.Labor standards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in Latin America[J].World Development,2004,42(5):809 -828.
[11]R.Galli and D.Kucera.Gender,informality and employment adjustment in Latin America[J].Policy Integration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eneva,2008,April:18 -35.
[12]D.Ghai.Decent work:concept and indicators[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3,142(2):113 -145.
[13]B.Hepple.Equality and empowerment for decent work[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1,140(1):5 -18.
[14]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Decent work,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to the 87th session of the ILC[Z].Geneva,1999.
[15]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Working out of poverty: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Z].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91st Session,Geneva,2000.
[16]D.Kucera.The effects of core workers rights on labour cos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aluating the“conventional wisdom”[Z].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Decent work research programme,2001,DP/130:17-20.
[17]R.B.Reich.The challenge of decent work[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2,141(1):115 -122.
[18]G.Rodgers.Decent work as a goal for the global economy[J].Training,Productivity and Decent Work,2003.
[19]I.Sachs.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decent work for all[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4,143(2):161 -184.
[20]J.M.Servais.Globalization and decent work policy:reflections upon a new legal approach[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4,143(2):185 -207.
[21]E.Smith,P.Comyn.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ability skills in novice workers[Z].National Center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NCVER),2003.
[22]J.Somavia.Decentworkintheinformationeconomy[Z].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Sixth European Regional Meeting,ILO,Geneva,2000.
[23]J.Somavia.Promiting the MDGS:the role of employment and decent work[J].UN Chronicle,2007,(4):28 -30.
[24]G.Standing.From people's security surveys to a decent work index[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2,141(4):441-454.
[25]J.Takala.Introductory report:decent work - safe work[J].XVIIth World Congress on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Orlando,2005,Sep:18 -22.
[26]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0[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