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中乐享学习
2011-08-21周金林
◎/周金林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中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对改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因此,对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透视意义重大。
透视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合理选择有合作学习价值的教学内容,忌生搬硬套。有些教学内容很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用讲授的方法可以讲清楚,有的教师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经济。教师备课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性质、难度,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用其它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目的的内容,不必一律交由学生讨论,切忌生搬硬套。
师生要明确各自的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否则合作学习时,教师变成旁观者,学生变成“无头苍蝇”,没有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更没有生生互助协作,彼此在知识、情感等层面都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即使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其内容的设置也主要是为了帮助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成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时的一种“权宜之计”。现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切实转变角色,应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开展合作学习,切忌过程失控。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纯粹的小组讨论,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热闹,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是否有意义。课堂中学生各执己见,有时甚至争执、辩论,乱作一团,以致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更不用说如何达成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合作学习的过程,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亦不能流于形式,要及时纠正偏见,消除误解,预防冷场和过度依赖,更要关注学习消极的学生。
合作学习要力避操作上过于机械、教条。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国情、校情、班情、学情,教条地按照前人成功的经验或书本上介绍的理论,从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包括学生的动员、学习小组的创建和小组成员的分工,学习合作情景的创设等),到探索阶段(包括小组研讨、归纳总结、组间交流等),再到小结测验阶段(包括学生的自我总结、测验等)层层照搬照套。结果可能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甚至四处碰壁。
如何在班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班内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这是教师既重视分层次教学,又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要搞好班内分层合作教学,教师要注意“隐性分层,异质建组”。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A、B(全班一半)、C三个层次,当然这种层次的划分是教师隐性操作的,避免A层固步自封,C层丧失信心,再按“异质建组”的原则,随机从A、B、C中抽取学生,每4人(其中B层次2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位置调整,使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集中在前后相邻的四个座位,每个组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自然小组,组与组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小组内部成员是合作互助的伙伴。
为了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备课时,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在吃透教材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各类学生情况,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基础较差的C层学生,要能达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B层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全部要求,最优秀的A层学生,在课标上进行拓展深化。这样做,不仅能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课堂是实施分层合作教学的主渠道,为使“合作学习,分层施教”有效展开,教师在分析学情、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可采用以“学案导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使课堂上师生都胸有成竹,教师在每次授新课的前一天,将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编制的学案印发给学生,在其中设计可供选择的分层学习目标、旧知识回顾复习题、新知识梯度导学题及分层检测练习题等。学生在学案的导航下,对教学内容预先自学,既可以对学习新知所需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即将讲授的内容获得初步的感知,也有利于训练自主获取知识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益
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使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明确了小组的任务后,合作学习小组应当根据具体任务进行适当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个人任务,他们在合作学习时才会有集体责任感,有合作意识,才会积极地互动、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即将某个大问题、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不能理解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相互交流和思维碰撞中,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共享大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般来说,开展合作学习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时机。一是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愿望时。例如,学习滑动变阻器如何接入电路,选用不同的接线柱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效果时,让学生合作用实验验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让大家彼此交流,从而掌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方法。二是当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引向深入时。例如,在学生会熟练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利用它们能否测出其它物理量?如何测量?从而总结出重要的电学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原理,所需器材,画出电路图,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彼此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三是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或对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而需要共同探讨时。例如,如何判断蓄电池能否对外供电?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在方法上考虑不全,可让学生互相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拓宽思路,掌握多种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技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学会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二是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小组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