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龄麻园套作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
2011-08-21徐建俊张中华
徐建俊,李 彪,马 洁,张中华
(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 635000)
苎麻行间套作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是以苎麻生产为基础,充分利用苎麻生长中的遮荫条件,创造一个温湿度较为适宜的田间小气候,为食用菌的生产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利用食用菌不与苎麻争肥、争地的特点,食用菌采收后的基质废料残留在土壤内,还可增加苎麻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多年相应研究证明,苎麻行间套作食用菌,并不影响苎麻产量,每公顷可栽培食用菌7.5万袋以上,食用菌生物转化率与食用菌净作相当,每公顷亩可增加收入9万元左右,极大地提高了苎麻地经济效益。
1 成龄麻园苎麻高产栽培技术
1.1 选择良种苎麻要获得高产稳产,选择良种是关键,可选择川苎8号、川苎11号等杂交优势强、抗倒性好的品种,便于套作后食用菌的田间管理。
1.2 合理种植规格为了有利于食用菌的栽培和管理方便,应适当调整苎麻行距,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97cm,窄行43cm。
1.3 合理施肥根据中麻所等科研单位的研究结果,在土壤肥力中等,纤维产量1500kg/km2需营养大体是N228kg/hm2,P58.5kg/hm2、K269.5kg/hm2,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由于食用菌套作后。田间作业略有不便,因此,在苎麻施肥时应注重前重后轻,N、P、K和有机肥、叶面肥配施相结合。
1.3.1 重施冬肥 冬肥以畜粪肥为主,配合一定的氮磷钾化肥,用量占全年的50%,一般每公顷施畜粪肥2250-3000公斤,复合肥(N:P:K=1:1:1)750公斤,深施在麻行蔸旁。
1.3.2 早管头麻,适时施肥 3月上旬浅锄一次麻园,助苗早出土,头麻施两次肥,前轻后重,二、三麻一次施足,每季麻每公顷施畜肥3000公斤,复合肥(N:P:K=1:1:1)900公斤。头麻出土后7—10天轻施,每公顷施人畜粪1500公斤、复合肥(N:P:K=1:1:1)300公斤,封行前再重施,每公顷施人畜肥1500公斤,复合肥(N:P:K=1:1:1)600公斤,二、三麻均在收麻完毕结合中耕除草一次施下。
1.3.3 适施叶面肥 结合苎麻的生长特点,在快速生长前期、后期,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
1.4 及时收麻,力求“五快” 一是当麻株黑杆达到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时立即收麻,每季麻收获期不超过7天;二是快砍秆;三是快中耕、松土、除草、中耕深度3—5 cm;四是快打麻(早上砍麻,回家打麻),五是快施肥提苗。
2 套作食用菌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成龄麻园苎麻行间套作食用菌,由于环境条件与菇房和温室栽培等有所不同,针对苎麻生长时气温较高的特点,应选择耐高温的食用菌品种为好。其特点是适应高温环境,以菌丝体生长温度为15~35℃,子实体生长温度为20~32℃品种较适合。我们选择的广温型平菇P650、鸡腿菇H28,高温香菇武香一号作试验,不要选择对水分需求特别大的食用菌品种或者栽培方式,以免影响苎麻生长。
2.2 菌袋制作 根据所栽培的食用菌种类进行选料,选料时要尽量选新鲜、未经雨淋、无霉变、无虫害的培养料。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菌丝生长时期采用塑料袋装菌棒培养菌丝,其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防止杂菌污染。二是由于有塑料袋的封闭作用,自身保温保湿性能好。在套作前2个月进行菌棒制作,菌棒含水量60%-65%。
2.3 套作食用菌
2.3.1 套作时间 根据苎麻的生长特点,一般在头麻和二麻生长时期进行,即在头麻开始生长和头麻苎麻收获后二麻开始生长时,及时地将菌袋移入苎麻行间进行套作,这样可以避免移植操作损伤麻苗和麻株。
2.3.2 套作方法 当菌丝长满菌袋后,将发好菌的菌袋移植于苎麻的宽行行间进行套作,食用菌菌袋不得紧靠麻蔸,田间作业时不得踩麻蔸、伤麻株。根据食用菌品种的出菇方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套作排放方式:(1)采用菌袋两端出菇的品种(平菇等),可以采取堆码的方式进行套作,高度以3层为宜,堆上可以遮盖并喷水降温,待菌袋两头形成大量菇蕾并长满菌袋口时,将扎口松开,保持空气湿度85%~95%之间。随着子实体的增大,袋口要逐渐松开扩大,以利于子实体的迅速生长,待第一潮菇采完之后,再将袋口扎起并留一小孔,以达到养菌和促进子实体形成的目的;安排在头麻和二麻生长期间进行。(2)采用菌棒周身出菇的品种(木耳、香菇等),则采用搭架的方式进行套作。先用木桩在苎麻宽行中间打成20cm高的竖桩,在竖桩上用竹竿绑成横杆,在横杆的两侧采用人字型交叉摆放菌袋,可以并行均匀搭2行,栽植4行菌棒,保持相应湿度要求,使其自然出菇;安排在头麻生长期间进行。(3)采用脱袋覆土出菇的品种(鸡腿菇),将菌棒搬入套作区,用剪刀脱去塑料外袋,采用立埋和卧埋的方法均可,要求排放均匀,菌棒之间尽量不留空隙,然后进行覆土。覆土材料以沙壤土为宜,覆土前覆土材料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可以在土中加入3%生石灰和杀虫剂,混合均匀后用薄膜盖住,捂3天即可。覆土厚度已3—4 cm为宜,土面要平整,覆土完毕要进行调水,保证达到湿度要求,也可以在上面盖一层微膜,以利保湿,但要经常揭膜透气,以利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安排在头麻生长期间进行。
2.4 出菇管理 由于大田气候较难控制,在管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保田间的湿度。当田间地面上空相对湿度低于80%时,需要喷水,确保田间的湿度85%~95%;二是遇阴雨天气,应在雨前采菇,不能采摘时用塑料薄膜盖好,以免雨水溅起的泥沙影响菇体质量,而降低其商品价值;三是苎麻进入6月中旬后气温较高,应注意遮荫降温,防止菌丝高温老化,继续加强出菇管理,可以延长出菇期,增加产量,一般可以生产4~5潮菇。
3 食用菌收获后菌渣处理
食用菌收获后应及时给苎麻中耕除草,施足肥料,防治病虫等。苎麻行间套作食用菌后的剩余菌渣,可结合苎麻的管理,将菌渣进行填埋,作为苎麻生长的有机肥源。
[1]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CD].北京:农业教育音像出版社,2011.
[2]王世东.食用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