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急性中毒150例临床及救治回顾性分析

2011-08-20向云富

中外医疗 2011年19期
关键词:毒物年龄段中毒

向云富

(湖南省古丈县人民医院 湖南古丈 416300)

儿童意外伤害是二十一世纪威胁儿童健康的严重问题,急性中毒是儿童意外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报道约66.1%[1]。它也是我国1~14岁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了解0~14岁儿童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规律,进而寻求降低中毒发生的有效措施,遂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8年中收治的急性中毒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2003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间我院确诊的0~14岁急性中毒病例,共142例,男87例,女55例,男∶女为1.58∶1,年龄2个月~12.5岁,平均年龄3.26岁。农村儿童90例(63.4%),城市儿童52例(36.6%)。城乡比例为1∶1.73。

1.2 诊断标准

有接触史,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所能提供检验的部分灭鼠药,农药及医用药物,分别做呕吐物排泄物及血液毒物分析。均符合儿童急性中毒的诊断标准[2]。

1.3 方法

统计不同年度,不同年龄组小儿各种中毒例数及所占比例、急性中毒的毒物种类、中毒的途径,中毒的治疗转归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003年至2010年度小儿急性中毒分布情况: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小儿急性中毒种类分布情况:见表2

对表1、2中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可得,医用药物中毒是近8年引起入住我院小儿急性中毒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比差异显著(P<0.05)。食物中毒居于第2位。中毒与年份无关,引起中毒的各因素所占比例近8年变化不大(χ2=24.964,P=0.896>0.05)。且不同年龄段小儿急性中毒种类分布的构成比均有差异(χ2=47.035,P=0.000<0.05)。

2.3 不同年龄段毒物中毒途径分布情况:见表3

对表3中数据卡方检验分析可得,不同年龄段毒物中毒途径分布构成比有差异(χ2=22.022,P=0.031<0.05),其中消化道中毒是引起我院小儿急性中毒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比差异显著(P<0.05)。

2.4 不同年龄段毒物中毒原因情况:见表4

对表4中数据卡方检验分析可得,不同年龄段各毒物中毒原因构成比有差异(χ2=34.804,P=0.003<0.05),其中婴儿中毒原因以家长给药为主,而其他年龄段(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中毒原因均以误食为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比差异显著(P<0.05)。

表1 2003年至2010年度小儿急性中毒分布情况[例(%)]

表2 不同年龄段小儿急性中毒种类分布情况[例(%)]

2.5 治疗后转归情况

本组142例患儿的治疗均遵循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及时清除毒物,促进毒物排出,包括催吐、洗胃、导泻、清洁皮肤、利尿,有3例严重中毒者转上级医院应用血液净化疗法,恰当用特效解毒剂,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及对症处理等。142例中治愈138例,死亡3例(其中2例为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来院时已死亡,1例为毒鼠强中毒)。

3 讨论

儿童急性中毒已成为目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儿科急症。儿童急性中毒的发生与儿童心理、生理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因为其辨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可能无法判断到一些潜在的危险。而家长的疏忽大意、缺乏安全教育、急救系统不健全、居室布局或物品放置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儿童急性中毒的发生[3]。主要有个人、家庭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

3.1 总体发病情况

纵观8年来我地区的儿童中毒病例情况发现:儿童急性中毒发生率近2年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医用药物中毒是近8年来引起古丈地区小儿急性中毒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比差异显著。食物中毒居第2位。中毒与年份无关,引起中毒的各因素所占比例近8年变化不大。本组资料显示,医用药物中毒是近8年来引起地区小儿中毒的主要因素,在各年龄组中,医药中毒均占较高比例。与国内其他报道不尽一致[4~5]。分析其原因: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防病治病意识提高,家庭药箱渐在城乡普及,这一方面方便了常见病及慢性病的治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滥用药及小儿接触药物的机会。如果家长或保育人员稍有疏忽就会使发生误服误用的危险增加,导致中毒增加。

3.2 小儿中毒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于成人

小儿中毒一般为无目的性(大龄儿童除外),常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即小儿接触的各方面,如食物、药物,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本组病例统计结果显示:儿童急性中毒患儿男多于女,男女比例为1.58∶1。患儿年龄段集中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1~3岁组占44.4%,学龄前儿童占27.5%。城乡比例为1∶1.73,乡村高于城市。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6]。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可能是:(1)学龄前男孩比女孩好动。(2)1~6岁龄儿童,活动能力增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以口品尝物品,善于行为模仿和尝试,但缺乏必需的生活经验和安全意识,辨别能力差,一旦家人看管不利或照顾不周,就有可能接触到药品和有毒物品,而发生误服和偷服现象。(3)农村家庭的孩子大多是为祖辈看管,看管和照顾能力有限,更容易导致中毒的发生。

3.3 儿童急性中毒原因分析

从小儿急性中毒种类分布情况来看,本组病例依次为:医用药物、食物中毒、农药中毒、鼠药中毒、CO中毒。具体分析其原因为:(1)家庭药物管理不当。(2)家长凭自身经验买药,且对儿童口服剂量不了解,加之有些药物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较接近,故导致儿童中毒。其中1例患儿口服氨茶碱中毒,出现剧烈的呕吐及烦躁不安等症状就诊;1例患儿口服胃复安中毒,表现为阵发性双眼痉挛性偏斜、痉挛性颈斜、肢体扭转就诊。(3)目前农村卫生条件不好,常用灭鼠药灭鼠,我国国家有关部门已于1991年发文确定毒鼠强属禁用品。但农村仍有用毒鼠强作灭鼠药。本组病例中的1例死亡病例为误服毒鼠强导致严重惊厥死亡。目前广泛使用的灭鼠药为慢性抗凝血灭鼠药或多剂量灭鼠药,如杀鼠迷、杀鼠灵、溴敌隆、大隆、杀它丈等。该类灭鼠药毒力较毒鼠强小,但主要可破坏中毒者的凝血功能。该类灭鼠药颜色常为绿色或粉红色,比较鲜艳,且有香味,小儿出于好奇常发生误食现象。(4)农村当中农药使用频繁,常随意放置在床下、柜子下等小儿可以触及的地方,常有误食的情况;也有带小儿到田间喷洒农药时吸入或皮肤吸收而中毒者。中毒方式:经消化道摄入方式占中毒的73.9%,经消化道摄入主要发生于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吸入中毒12.7%,吸入中毒绝大部分为CO中毒,原因为冬季普遍使用煤炉来取暖比较多见,其次为燃气热水器安装使用不当所致,且冬季室内常为密闭状态,空气流通差,故较易引起CO中毒。CO中毒死亡率高,占本组死亡病例2/3,值得引起关注,应加强宣传和防范。(5)食品卫生观念不强:本组患儿当中有7例为学校食堂食品变质过期引发中毒,故学校食品的卫生程度与学龄儿童的中毒是密切相关的,是学龄期儿童中毒防治的重点。(6)轻生自杀行为主要发生在青春期青少年,该年龄段自我意识强、心理脆弱,往往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打骂、老师批评等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而造成有意识服毒。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参加共同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表3 不同年龄段毒物中毒途径分布情况[例(%)]

表4 不同年龄段毒物中毒原因情况[例(%)]

3.4 基层医疗单位的急性中毒救治水平有待提高

儿童急性中毒具有来势猛、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因此,要求接诊医生分秒必争,快速作出诊断并提出正确治疗方案。然后根据轻、中、重的不同病情进行分诊治疗。在治疗措施上一般采取阻止毒物继续吸收,立即应用特效解毒剂,消除已被吸收的毒物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器官功能的对症治疗。基层医疗单位应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急性中毒急救知识的培训,规范流程,药房常备常用解毒剂,急诊常规配备抢救设备。血液净化疗法,应用于急性中毒抢救,在我国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是清除已吸收(血液中)毒物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重症患者常因失去洗胃时机使吸收于血液中毒物浓度过高,重要生命器官受累,乃至并发功能衰竭,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此法可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本组病例中有3例经上级医院行血液净化治疗后好转,因此,有必要在县级医疗单位配备血液净化设备。

儿童急性中毒往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减少和预防儿童急性中毒不良事件的发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加强宣教,提高防范意识;妥善管理药品、毒物;悉心看护儿童;提高基层医疗的诊治水平等等。

[1]杨亚明.不断推进我国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474~475.

[2]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16~2418.

[3]李玮,陈兴,侯天文,等.我国儿童急性中毒临床流行病学现状:1994年至2006年发表论文的荟萃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503~3505.

[4]郭鑫.儿童意外伤害189例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7,14(3):265~266.

[5]薛莹莹,刘宝琴.郑州地区近6年儿童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16.

[6]宋义琴.保定地区小儿急性中毒150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3):141~142.

猜你喜欢

毒物年龄段中毒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快跑!有毒物 绝密毒药报告
中毒
爸爸中毒了
天哪!我中毒了!
AMDIS在法医毒物分析中的应用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
铅:一种全球性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