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心区空间集聚下的形态整合策略

2011-08-15褚正隆

山西建筑 2011年11期
关键词:解放碑中心区裙房

褚正隆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级,处于城市高速发展时期,高密度、高容积率成了城市建设的代名词,这一过程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和较为集中的区域范围内堆积出高密度的都市景观,使中心区和周边次发展区域的差距加大,中心区的集聚效应越发明显。加上重庆城市不可复制的山地地形特征,使得城市设计的理论及策略更具特殊性。本文试图从集聚度的形态控制这个角度切入去分析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以重庆解放碑中心区的形态整合为例得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策略。

1 空间集聚的山地表征

1.1 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模式及飞地式空间拓展

重庆城区山多地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心空间扩张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以解放碑CBD为例,解放碑地区地域范围较为有限,即使通过旧城改造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也难以充分满足CBD日益增多的用地需求。而山地地形使得解放碑地块的空间扩展不能像某些平原城市可进行地域上的连续扩张,只能选择多中心飞地式的扩展模式[1]。

1.2 城市道路高低错落,难以形成网状体系

重庆的山地地形决定了其城市街廓和路网划分的特殊性。高差大,纵向车行联系不便,城市区块内的建筑细密而不规则分布,等级不明、联系不畅、多弯道及断头路。以解放碑中心区域为例,整个区域容积率很高,建筑密度大,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分布广泛,地块内高层裙房尺度较大,缺乏空间的亚划分。街道网络呈现出大的干道空间与细碎的传统街巷拼合的形态,期间穿插以步行和广场空间,空间衔接突兀、缺乏过渡。区域内除中心的十字金街作为集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外,小尺度的开放空间和公共绿地严重不足,且空间围合感弱。

1.3 由于开发强度过大带来的空间界面混乱问题

仍以解放碑中心区为例,其区域内街块的空间界面存在以下问题:开发强度大,高层建筑成为街块界面的主要构成物,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缺乏舒适的D/H比;许多高层建筑特别是商务酒店建筑的外立面单调呆板,与空间的交接生硬,缺乏近人尺度的空间细节;各街块根据各自的功能性质确定其立面形式,街区整体界面形态上自说自话;高层塔楼和裙房的进退关系不一。

1.4 山地城市开放空间趋于“平原化”

重庆传统民居用这些设计手法创造出了形态丰富、张弛有序、尺度宜人的城市形态。随着旧城改造力度加强和工程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的集聚程度日益增强,大片的山体填挖方、强调平直甚至轴线关系而强行架设的城市道路,破坏了城市环境和生态体系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愈发脱离山地地形条件的制约和反馈,趋于“平原化”。

2 集聚形态下的形态整合策略

2.1 尺度合宜的街廓和路网结构

1 )现有的街道主体网络拓展、加密、规整化。

将原有粗放型的街道网格细密化,以调和因街块新旧建筑的尺度悬殊产生的肌理冲突。营造双尺度的城市街道氛围,通过城市尺度的网格基础上叠加人行的亲密尺度,以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性和舒适性。

2 )对新建街块进行体量细分,留出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

利用主街退后街道的空间,或通过建筑界面的阴角空间围合,形成一系列的袋型空间或广场。形成由主街向副街延伸的渗透式空间,一方面保持与街道等外部空间视觉上和空间上的连通,使人方便的进入和利用,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围合,使人有安全感和私密感,为市民游客创造闹中取静和休息停留的公共空间。

3 )限定高层塔楼和裙房的沿街平面形态,以保证肌理的协调和秩序。

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对裙房和塔楼的平面形制以及与道路红线间的尺寸限定,以获得统一的城市肌理。

Cubism dramatically influences Williams’writing of poetry,which would be discussed further.

2.2 街块界面良好的连续性和序列感

1 )立面构成控制。

在裙房和塔楼的进退关系控制上,则以行人的视线为依据,裙房的高度控制原则是不大于步行街道宽度或车行道宽度的1.5倍;裙房顶部可作局部退台处理,原则是不超过街道对面行人的特定视线范围;塔楼的顶部造型应随高度变化而略有区别。

2 )建筑风貌控制。

在区域内划分了四个风貌区,在尊重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形态上的演变同时也保持了城市的多样性:

历史建筑风格区——以维持现状为主,做修复措施;

传统建筑协调区——新建建筑形象应与内部的保护建筑风格一致;在建筑高度及立面材质上应与保护建筑相近;

现代风格核心区——以新现代主义风格为主,立面造型应简洁明快,新建高层建筑色彩宜以冷灰色或中性色调为主,裙房宜采用浅暖灰色调;

3 )商业广告控制。

根据该区不同区域空间景观的不同要求,对该区牌匾广告的形式类型做出不同的整体控制要求,包括尺度、类型、内容等等,调整杂乱无章的广告牌、牌匾,进行牌匾广告的整体设计,减少对建筑物的遮挡,强调秩序感,注重公共空间整体性格的创造和主题统一。

2.3 边界叠置渗透的城市公共空间

1 )架空。建筑紧邻车行道、退让间距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裙房底部局部架空,以退让出部分有效的城市公共空间,可能情况下与城市道路形成一定高差。这样起到了城市外部交通与建筑内部使用的空间过渡,提高建筑外部环境的舒适性,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公共活动的层次。

2 )叠置。将城市公共空间分布在建筑的各个标高层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叠置状态,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活动的聚合力来激活各个标高层的使用。

3 )渗透。城市用地相对宽松,并临接城市绿地的情况下,可设置室内庭院并与城市公共绿地连通,在空间上形成渗透互补,使公共空间的使用最大化。是高层建筑的底部城市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有效形式,使建筑与城市景观相互结合,建立愉快的视觉联系。

4 )置换。城市用地紧张、周边公共绿地不足情况下,可采用立体绿化的形式,将部分绿地置换到裙房顶部或架空部位,弥补城市公共空间的不足。

2.4 区域空间形态的整体控制

在重庆山地环境中,地形、水体等重要的自然限定因素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更大的人文地理视野来看,传统山地城镇是以整体协调的方式融入自然背景中,其空间形态总是体现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属性和生态属性。因此,中心区的整体形态控制离不开与这些自然限定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共构。

具体的控制原则有:

共构原则——当山势较平缓时,建筑可位于山顶、山脊,与山体共同组成明显的天际线。建筑起伏的总体趋势应与山体走势一致。但可局部变化,以丰富原有的山体轮廓,活跃自然环境。

优地优用原则——在建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地势较为平缓的用地可适当加大开发强度,提高容积率,地势复杂的用地应尽量保留原有地貌,避免平铺式均匀开发造成大面积高强度的土方填挖量。

轮廓协调原则——沿江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的组合形态以点式为主,避免传统式的板式组合,以获得更高的绿视率。建筑轮廓线宜丰富舒展,板式建筑面宽宜小于80 m,高宽比以1∶3为宜。

3 结语

这里的“整合”具有多维度、复合意义——区域内相对集聚的高密度和区域间相对松散的连接二者关系的整合;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与建筑公共、半公共空间的叠交关系的整合;各层级绿地系统的关联和整合。中心区缺乏的不是密度,而是对各要素间关系的梳理。整合策略是城市设计范畴的方法,要摒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点对点式修正,强调系统内的关联性和制约性,通过系统的整体建设来达到局部即中心区域的城市形态控制,使各形态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得以重新强化,即“再密质化”。

[1] 文 静.重庆宣言:再建山水园林新城[EB/OL].21世纪经济报道.

[2] 李 曦.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J].山西建筑,2010,36(11):48-49.

猜你喜欢

解放碑中心区裙房
风环境视野下杭州基座与毗邻式裙房布局分析
长春市高层办公建筑裙房周边风环境设计研究
钟声里的解放碑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城市中心区异型交叉口改建方案研究
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解放碑时尚文化城
主楼与裙房如何降低沉降差的基础设计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地下停车系统二期预计9月完成土建工程
解放碑的往事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