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实践与启示
2011-08-15白兴全
白兴全
(山西省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山西 太原 030012)
1 流域概况
汾河流域作为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治理前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发展。汾河上游地貌多样化,土石山区较多,山高坡陡,沟壑众多,土地贫瘠,耕种困难。同时沿河地貌随河顺流,树木逐渐减少,草灌群退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13 hm2。过度开垦和砍伐树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对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构成威胁。
鉴于此,区域内有关部门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战略机遇,大规模推行水保措施,经过当地群众的不懈努力和配合,利用综合治理方针,通过在全流域大力开展淤地坝建设,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 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和成效
2.1 主要做法
在汾河流域水保治理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以骨干工程建设为主体,以多沙区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全面开发相结合,水保措施与水利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层层设防,拦泥淤地,蓄水灌田;积极探索和推广“四荒”地拍卖、股份合作制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治理形式,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千沟万壑的积极性,使治理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按照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水土保持工作致力于建设生态大示范区的目标,将原来的小流域治理区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了规模化的集中治理区。同时依托统一规划,采用高科技和新技术,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机制,推动农业发展、产业提升,实行经济与生态相结合,加快了水土流失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2.2 治理成效
自实行总体规划以来,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致富拦沙为目标,采取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坡沟滩兼治、连续治理的方针,对小流域实行单元化治理、多沙区重点化治理。到2004年,治理工作取得了成效,总计治理面积1 691 km2。主要包括:基本农田面积达382.78 km2;建设淤地坝118座,整个区域的控流面积787 km2,泥沙拦截6 104万m3,坝地规模面积10.76 km2;淤滩造地工程237处,实现荒滩面积45.33 km2,可用种植面积26 km2;梯田建设面积303.41 km2;河道综合整治长度69 km,护地面积18 km2。植被治理面积1 319.33 km2,其中水保林面积1 091.22 km2,草类60.92 km2,果树和经济林面积89.40 km2,封山育林77.79 km2。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较为有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水库治沙方面,张建国、赵兴安分析了1962—2008年汾河水库淤积量变化及人为影响因素,通过对汾河水库的沙量来源进行分析发现,约94%的泥沙来自汛期,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汛期的降水量及来水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水库淤积量逐渐减少,1998年以后总量和幅度的减少最为明显,说明汾河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对汾河水库淤积量的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水土保持工作后续研究
经过多年治理,汾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突破,同时,该项工作的研究不仅涉及流域的减水和减沙效应研究,而且针对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水资源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仇亚琴等应用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模型,模拟了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水循环过程,研究水文水资源效应,发现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影响了局部水循环、水资源量及其构成,加强了水循环的垂向过程,引起地表截留量、土壤入渗量、土壤蒸发量以及补给地下水量的增加;同时发现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效果明显,但并没有形成更加具有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体系,整个措施体系惠及民生的效果没有显现,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 几点启示
3.1 构建生态建设运营机制
生态建设运营机制的构建就是通过整体规划来解决田荒问题。为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的超规模利用,需依托大示范区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治理市场化和监督有效化相结合,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同时引进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生态观光、产业开发等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整合当地资源和发挥组织优化资源的特点,重视大户治理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政策支持,包括土地承包、税收、贷款和资金补助等。二是采取高新农业技术,实施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模式,开发高产值农林副产品,有效推广技术服务,尤其是针对市场信息的价值情况,做好规划、指导和信息全面公开工作,做到整体示范区的科学性、技术可靠性和项目的可行性。三是加大对当地群众培训的投入力度,做好组织管理服务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项目实施群众进行培训,提高建设项目质量,搞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科技示范、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培训教育的重要载体,服务于示范区建设。综合示范区的生态建设运营机制要形成全面的指导服务体系,推动汾河流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3.2 做好水土保持布局工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域情况,合理安排造林种树种类、密度及栽培方法,区别对待不同降雨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等各自实际情况,适地适树,配合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合理搭配耕作强度和面积,形成乔灌混交,乔、灌、草结合,林果间作、林草间作的体系。针对土地平坦程度不同、土壤肥沃差异、水量各异的不同地区,合理布局农用防护林建设体系。同时开发节水稀树草地区域,混合农业生态林业和有关资源,形成合理的布局体系。与此同时,在开展布局工作之前,从当地的环境、资源和人文出发,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规划的合理性论证,包括植被工程、水利工程和民生工程的拟定和建设等。
3.3 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水土保持工作中,植被建设难度最大、成效最慢,需要长期重点投入组织与管理团队。针对重点区段、重点流域组建由专业人才团队组成的管理队伍,依靠区域树木等成活率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责任制度,实行起苗、运输、栽植、浇水、管护一条龙的作业方法,提升管理水平。管理区域和权责明确后,由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队伍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提高治理水平。
3.4 加大政策资金投入
政策是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有力保障,必须形成由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和群众监督的政策扶持体系。多年来,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和管理强度,构成了汾河流域生态改善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但需进一步研究政策扶持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保障政策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资金投入是后续完善区域功能和创造效益的保障,论证投资的总体规划后,应实行多样化融资,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综合支持体系。
[1] 郝福华.汾河水库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减沙与径流变化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9,40(5):61-63.
[2] 胡彩虹,吴泽宁,高宗强.汾河水库淤积驱动因子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9,26(1):109-113.
[3] 杜向润.从汾河水库上游泥沙淤积变化看上游水保治理成效[J].山西水利科技,2002,(4):74-75.
[4] 张建国,赵兴安.水土保持措施对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