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精神的建构与归属感的获得

2011-08-15

山西建筑 2011年18期
关键词:太和武当现象学

施 维

0 引言

在城市急剧发展和膨胀的过程中,城市发展带给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心理压力和对生活环境感到陌生。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正日益背离人们对生活空间的需求,许多孤立的突兀的甚至奇怪的建筑信息出现在城市文本中,人们对生活的城市和对周遭的他人越来越陌生,也开始对生活状态感到陌生。于是,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一个迫切需求,也正是当代建筑设计中急须解决的问题。

1 场所:寻求归属感的建筑之路

1.1 场所现象学

当传统的“科学”面对新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时,出现了无法给出解释的“科学危机”。与此同时,现象学以“回归物本身”为口号,透过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这不是找本质的传统方法而是希望以数理与心理的分析找出思想的形式甚至内容。而海德格尔在此基础上拓展的现象学理论,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解决科学研究过于抽象性的问题。这种方法与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陌生及冷漠形成了对比,一种更为积极的人本主义思想,诺伯格◦舒尔茨现象学理论运用于建筑,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了“场所精神”这一概念。

1.2 场所精神

建筑的构筑一定要只要在“场所”中构筑的,“场所”的含义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理解为“基地”,推到广义的理解就是“文脉”,向“人”发展便是“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的意义不仅是表现为物体形态和空间构成,而在精神层面有更深远的意义和特质及“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本质内涵在于它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出来并且日益更新积极地参与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而不是单纯模仿过去。

1.3 场所精神与归属感的获得

“定居”是人存在于世的根本,特点在于维护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和谐。在这个所谓定居的环境中包含的不仅是抽象的概念更多的是具体的色彩、光影、形态、质感等物质化的要素。就在这些要素构成的体系里,建筑成为了完成这个体系的关键纽带,建筑在这个整体里不是主角,但却是创出整个场所的诗意的关键。创造场所精神,寻求归属感,关注环境文脉的问题,是现当代许多学者和建筑师追求的目标。

2 场所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扩宽研究范围

从现象学出发的比传统建筑学更为全面事业的建筑现象学指导建筑设计方法从不含偏见的更直接的方法来进行建筑设计。这由此充分挖掘建筑设计的可能性,从不同领域的理论或直接在具体环境中的精细考察来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原初和本真的关系,以达到准确描述环境现象的目的。这些具体和定性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为在更多更大整体上研究人与建筑和世界的本质联系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贡献。

在“武当五龙宫景区太和山门景区及环保车站点规划设计”项目中,基地位于武当山的西神道,各种历史轴线汇聚及周围宗教历史建筑,有现代高架铁轨穿越,还有节假日的大量人流等使该项目具有多重挑战。因此必须从多元的角度出发拓宽传统建筑学研究范围,整体把握整个武当山的文化,吸取各个方面的设计要素,搜集和整理各个不同来源和方式的关于武当山的文化、传统以及地理信息等材料,从各个不同的领域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和解释基地信息,为进行初步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也为设计成果的准确性作铺垫和保障。

2.2 空间与意义结合

建筑现象学通过把人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将环境中人的生活与感受一同纳入研究中,从而提出场所的概念。通过对场所的认识与研究,建筑现象学将人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对人在环境中的审美感受的研究,发掘出场所的精神价值,将对建筑空间和环境的研究与人的感受相结合,帮助建筑师全面完整的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与环境的精神意义、重拾精神家园打下了基础。

在“武当五龙宫景区太和山门景区及环保车站点规划设计”项目中的太和门建筑设计部分,就尝试贯彻这种场所理念,试将环境与人、空间与意义结合,由此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建筑整体顺应地形布置,山门闸口则正位于原有西神道的两山夹谷之间以控制人流,为了不滞留人流,在太和山门前设太和广场,起到分散人流作用的同时,又起到了引导人流在此活动进入神道的引导作用。

2)建筑和广场的基础设计元素与武当太极文化和传统建筑相结合,又采用唐风为基础风格与武当东神道连接,将整个武当的历史发展贯穿,打通了武当文化隧道。

3)采用这几种策略综合的方式,使太和山门的整个空间成为武当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实现环境与人、空间与意义的结合。

2.3 环境与人结合

在场所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具有补充和象征的关系。建筑应该是一方面是满足生活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品。场所现象学认为:人造环境的艺术属性是由特定地点和其建筑物的具体结构和特征构成的总体气氛,这种总体气氛就是场所精神,它的存在与延续正是场所存在的精髓,也是人们精神上与环境共生、共鸣和“定居”的依托。

在“武当五龙宫景区太和山门景区及环保车站点规划设计”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就充分关注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将原场地变得模糊环境氛围再次挖掘,做法不是局限于需要的再次模拟显现,而是将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价值要素进行提取概括为具体的表现方式进行文化的复写,并通过近人尺度进行展现,通过这种方式关照到整个自然大环境与人活动的交流关系。

3 结语

当前建筑学的研究正日益走向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引入多方理论成果,突破旧有的局限。这一变化首先突破了对审美客体的单一关注而转向对审美主体“人”的关照,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探讨;其次突破了孤立研究的方法,转向对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的总体把握。建筑师在环境的创造中唯有坚持对场所精神的追索、延续与创造才能真正避免人与自然的分离,令环境焕发出人性的光辉从而真正完成人精神上的“定居”,实现场所精神的本质,使公众在这个场所中有归属感。

[1]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 勃罗德彭特.符号◦象征与建筑[M].乐民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 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M].席云平,王 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太和武当现象学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武当佳境
武当还馍录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武当秘传太极拳图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