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行为学在居住社区建设中的运用
2011-08-15肖平凡
郝 晴 肖平凡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居住社区的环境景观设计更多的倾向于吸引视线,而社区环境中最基本的行走与休憩功能却在商业运作中屡屡被忽视。如果在居住区户外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行走与休憩体系,能够提高居住区外环境的实用性,进而创造一种宜人而有生机、活力的居住氛围。环境行为学将帮助我们分析人们在基本的行走与休憩活动时的心理及行为模式,从而为建设更具人性化的居住社区提供理论指导。
1 环境行为学与居住社区建设的关系
1.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环境关系的研究在 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发展,并开始从心理的角度进行探索。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y,简称 EBS)引进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内心模式,从中分析人类与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而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以及自身的秩序性。与环境、行为和设计有关的领域有多种名称,如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建筑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环境设计研究等。人和环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和空间状态的推移,我们称之为环境行为。有的学者对“环境—行为学”的解释为: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它既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环境行为学与居住社区建设的关系
2004年,中国环境行为学会第六次国际研讨会就如何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讨论主题为:“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由此延伸出“住宅与社区环境”会议专题;2006年,中国环境行为学会第七次国际研讨会讨论了“住宅和社区质量”专题;2010年,第九届中国环境行为学会国际研讨会同样研讨了“社区和住宅”专题。“天地万物,一人之身,次之谓大同”(吕氏春秋◦有始)。在我们中国传统中,自古以来都强调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人与环境和谐共融的思想。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人是建筑的居住者。居住小区环境是社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的舒适感是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2 环境行为学中的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2.1 个人空间
在居住社区中,建筑空间形态构成中符合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为寻找环境空间行为适应性机制的表达提供了途径。空间行为的研究就是通过现象研究人使用空间的手段。空间行为反映了人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 R◦Sommer最早于 1969年提出“个人空间”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即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这个“气泡”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一般来说,个人空间前部较大,后部较小,两侧最小,即从侧面更容易靠近他人。
就如一个美国人和一个阿拉伯人交谈时,美国人总是后退尽量保持他和阿拉伯人的距离,而阿拉伯人总是企图靠近美国人,这说明由于某种原因,美国人和阿拉伯人对于“个人空间”感受的尺度是不同的,他们都是在调整双方认为更舒适的交谈距离。影响个人空间大小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人际因素、情境因素。
应用“个人空间”原理就可以解释公共场所中人们的就坐习惯。通常沙发长度足以容纳 3人~4人,但坐在上面者却很少超过 2人。一条 3.6m长的条凳可以供几人就坐,理论上,0.55m/人即可,则可供 6个人就坐。但是,实际上可能是 2人或者 3人的机会较多,最多 4人。这就是条凳座位的“边—中—边”模式。但是,如果在长椅上分隔座位,那么长椅的利用率就高多了。这就是为什么互不相识的人在候车厅里更喜欢一个挨一个地坐在单人靠背椅中,而不喜欢一个挨一个坐在长板凳上。同样,人们在公共场所中总爱选择角落的座位;不仅喜欢长凳的两端,也喜欢那些墙、阶梯、栏杆、水池边沿和花台的转角处。
2.2 人际距离
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提出了 4种人际距离。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0 cm~45 cm,用于格斗、亲热、拥抱等行为,一般不用于公共场合。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45 cm~120 cm,与个人空间的范围基本一致,一般用于亲属、师生、密友之间。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1.2m~3.6m,这是大多数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所惯用的距离。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3.6m~7.6m,此距离发生于正式的演讲、演出和各种正规礼仪场合之中。
由以上划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于交谈的设施应符合个人距离的远距至社交距离的近距的要求(0.75m~2.1m)。公共距离可作为“冷静旁观”时的最小间隙,不少人,特别是老人和妇女,偏爱从这一距离旁观他人的活动。
3 环境行为学在居住社区建设中的实际运用
人类的行为是复杂的,居住小区中人的活动也一样,在小区室外环境中一切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步行和坐下休憩这两种基本的行为为基础的。所以,要研究怎样的小区环境才适合居民的活动,应该从研究最简单的步行道路和休憩座椅入手。
3.1 步行道路
1)步行空间:为了使步行者不产生阻碍感,步行路线应当宽窄适宜、简捷通畅、漫步其中不必费神。昆明银海森林小区,给居民造成的最大的不便之处就是步行道路整体过于窄小,某些小径甚至像迷宫令人难以辨清方向。2)路面:步行者对路面的铺装材料和纹饰最为敏感。过于光滑的或过于凹凸不平的路面都是不宜采用的。居住区的小孩、老年人需要安全的步行路面。
3.2 休憩座椅
1)方型座椅:适合单个或 2个 ~4个(取决于尺寸)的不愿交际者,由于是相背而坐,故能够排除他人的打扰。2)条型座椅:适合不善交际的孤独者,使其能够观看前方的活动,只能扭过身来进行交谈;两人虽然能面对面,但产生膝盖相碰;对一群交谈者不利,站立者常常阻碍交通。3)单凹型座椅:凹角适合两人交谈,不致产生膝盖相碰;对坐在外边者稍感不便,但也适合于四人交往;对小群交谈者来说,虽然有几个人仍得站着,但是更为合适,因为凹角不会阻碍交通。4)多凹型座椅:最佳形式,能满足各种需要。5)圆型座椅:适合不善交际的单独者,弧型座位使其与旁人相互斜坐,自然地排除了他人的干扰,尤其是当选择中间相隔一段距离相背而坐时,更是有助于他人“隔离”能够进行两人交谈,但得转过身来,比起条型座更不舒服,更不利三人交谈,因为交谈时,有人得翘着屁股(半径越小,问题越大),同条型座一样也不利于一群人交往。6)弧型座椅:注意弧型座凹凸两边的使用功能,凸边(同圆型座边)适合不愿交际的单独者,但不利于多人交往。凹边便于扭转身来交谈,双边座位能满足各种朝向需要,背向而坐(如同单方座或圆型座),“隔离”功能更强。
4 结语
环境空间目标设计以行为为出发点,按照环境—心理—行为相左右,形成适宜的空间模式。我们通过建立环境空间目标体系,从而创造适宜的社区人居环境,其中有几个方面要注意:1)安全:社区环境要营造一种安全温馨的空间环境,从而使居民有一种生活在家中的感觉;避免使用过于光滑或过于凹凸不平的步行路面材质;避免把座椅的地点设置在引人瞩目的位置,为步行和休憩中的人们营造安全感与放松感。2)选择与多样性:满足居民根据自身需要与意愿进行选择的可能。居民在这个大的空间里可以交流,可以沉思,可以晨练,可以闲庭信步,可以购物……3)需要满足因素:与外部世界最大限度的接触;以最省力、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私密性与领域性;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上述几个方面取得最佳综合、最佳平衡。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 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6] 王加徽.行为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7] [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8] 郑璐佳.人◦行为◦环境——关于人的“舒适性”思考[D].硕士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