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2011-08-15韩德宏
韩德宏
(临汾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山西 临汾 041000)
临汾市属半干旱、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境内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贫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农业生态基础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临汾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合理开发水资源,对临汾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水资源量
1.1 降水量
2010年,临汾市降雨深度461.5 mm,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小14.3%,属偏枯年份,比2009年偏少12.8%。超过650 mm的高值区有两处:尧都区河底镇和乡宁县台头镇一带及乡宁县与稷山县交界处庄头一带;超过600 mm的高值区分别在霍州市七里峪和蒲县井上村,覆盖范围均不大;低于400 mm的低值区有两处,安泽县府城镇和良马乡一带及永和县、隰县午城、吉县曹井一带。17个县(市、区)面平均降水量,乡宁县最大,永和县最小,各县(市、区)年降水量丰枯等级全部为偏枯年。
2010年1—5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8%;汛期6—9月约占77%;降雨主要集中在8月,约占汛期总量的45%;汛后10—12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
1.2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临汾市地表水资源量5.10亿m3,折合径流深25.1 mm,比常年少61.4%,比2009年少13.1%。在17个县级行政分区中,尧都区地表水资源最大,达1.09亿m3;侯马市最小,仅0.009 7亿m3。与2009年相比,翼城、安泽、浮山、吉县、蒲县、大宁、永和、隰县8县偏多,其余9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偏少;与正常年份相比,各县(市、区)也都不同程度偏少。
鄂河乡宁水文站汛前1—5月全部河干,汛期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99.3%,汛后仅10月份有水,占全年径流量的0.7%;汾河柴庄水文站汛前1—5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35.4%,汛期6—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2.3%,汛后10—12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12.3%;沁河飞岭水文站汛前2—3月河干,其他3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9%,汛期7月份河干,6月和8—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9.6%,汛后10—12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13.5%。
地表水入境水量3.04亿m3,其中黄河提引入境0.011亿m3,汾河入境2.87亿m3(含万家寨引入汾河水量0.893 5亿m3),沁河入境0.16亿m3(含沁河引入汾河水量0.168 6亿m3)。出境水量4.77亿m3,西山黄河水系出境0.82亿m3,汾河出境3.19亿m3,沁河出境 0.76 亿 m3。
1.3 地下水资源量
2010年,临汾市地下水资源量7.26亿m3,其中山丘区5.68亿m3,平原区3.10亿m3,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1.52亿m3,相比2009年减少4.3%。在平原区各项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1.35亿m3,占总补给量的41.4%。在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中,河川基流量3.33亿m3,占58.6%,其余为侧向流出量和开采净耗量。
1.4 水资源总量
2010年临汾市水资源总量7.73亿m3,其中地表水5.10亿m3,地下水7.26亿m3,重复计算量4.63亿m3,全市产水系数0.08,产水模数3.81万m3/km2。
1.5 岩溶泉水
2010年,郭庄、霍泉和龙子祠三泉水平均流量为8.31 m3/s,年径流量2.62亿m3,与2009年相比,减少了4.1%,其中龙子祠泉减幅最大;比多年平均减少45.1%,其中郭庄泉减少幅度最大,为63.7%。
2 供用水量
2010年,临汾市供水量为6.24亿m3,比2009年增加0.13亿m3。其中地表水源工程供水量3.26亿m3,占总供水量的52%;地下水开采量3.0亿m3,占总供水量的48%。在地表水源工程供水量中,蓄水、引水、提水分别占到22%,44%和34%,其供水形式以引水为主。地下水开采量同2009年相比有所减少,浅层水开采高于深层水。浅层水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62%,深层水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38%。17个县(市、区)中,侯马、翼城、霍州、古县以地下水开采供水为主,特别是侯马、翼城比较明显,地下水供水占总供水的73%和74%;而吉县、大宁、永和供水主要以地表水源为主,地表水源利用率较高。
2010年,临汾市总用水量6.22亿m3,地表水、地下水分别占总用水量的51%和49%。各分项用水量中,生活用水0.78亿m3,比2009年增加了0.04亿m3,占当年总用水量的13%;生产用水5.39亿m3,比2009年增加0.06亿m3,占总用水量的86%,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水量分别为4.34亿m3,0.99亿m3和0.06亿m3,分别占生产用水的80%,18%和2%;生态用水0.05亿m3,与2009年基本一致,占总用水量的1%。生产用水中主要以农、林、牧、渔业用水为主,其次为工业与建筑业用水。17个县(市、区)中,用水较多的是洪洞县、尧都区、襄汾县和霍州市,用水量分别为1.80亿m3,1.36亿m3,0.87亿m3和0.57亿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29%,22%,14%和9%。大宁用水量最小,仅0.02亿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0.3%。
3 存在问题
第一,水资源量不足。2010年,临汾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179 m3,水资源极度贫乏,同时由于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相差悬殊,再加上人口、城镇、企业的分布不协调,增加了缺水的严重性。
第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受历史传统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单位的自备水源自成体系,农业灌溉用水大部分机井按行政村划分,没有统一规划、分布不合理。
第三,水污染严重。2010年临汾市废污水排放总量0.43亿t。汾河污染最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指数和挥发酚。随着工业、农业、开发建设项目等的迅速发展,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的施用,都通过大气降水、灌溉用水的淋滤,以连续入渗或间接入渗途径污染了水源,导致水环境恶化。
4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4.1 加强水资源管理,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在管理理念、规划思路、保护措施、开发方式、用水模式、管理手段六个方面加快推进转变。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农业灌溉管理,配备节水设施,增强防渗渠道长度及管道的建设,完善渠系配套,提高渠系有效利用率;加强田面工程建设,改进灌溉制度,达到增水和节水的目的;推广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工业方面要加强用水计划管理,采用先进节水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4.2 严格落实水资源规划,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系统
临汾市所属17个县(市、区)先后编制了《水资源配置规划》《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等基础性规划,为当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保护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目标,为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应选择代表性区域,尤其是重点水源区,通过对地下水位、开采量、水质及降雨量等项目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水源地和区域水环境状况,全面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为地下水管理、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3 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
逐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取水—供水—排水—回用的体制,理顺节约用水行政管理体制,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4.4 严格审批制度,加强水资源污染治理
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的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违法必究;减少废污水的排放,实施达标排放,实行污水资源化;严禁采用渗井、渗坑排放污水,把排污罚款真正用到污染源的治理上。
4.5 加强水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植树造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严禁开山炸石、土法炼焦等。严格控制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保证农村生活用水,防止人畜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