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乡村机耕道建设 促进石棉经济发展
2011-08-15杨定荣
杨定荣 康 燕
(石棉县农机局,四川 雅安 62540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石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乡村机耕道建设,逐年加大对乡村机耕道建设的投入力度,截至2010年底,石棉县辖92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机耕道,乡村机耕道总里程数达到840公里,初步形成了国、省、县、乡道与乡村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相结合的农村道路网。
1 乡村机耕道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1.1 乡村组整体联动。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村组干部积极参与,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整合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变“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形成了工程建设逐步规范,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养护管理逐步落实的良好局面。
1.2 机耕道修建养护管理逐步规范。为确保乡村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建设标准和质量,石棉县农机局先后制定了《石棉县农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中高山地区乡村机耕道和人行道硬化的技术规范》。结合机耕道“重建轻养”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制了《石棉县机耕道养护管理办法》,经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并正式颁布实施。同时,县政府专门安排120万元资金,在乡村机耕道危险路段设置防撞墩、减速带和警示标志等安保设施。
2005年以来,县财政逐年加大对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扶持力度,新修改造机耕道补助标准由每公里5 000元调逐步整为每公里50 000元,硬化机耕道从每公里10万元调整为每公里25万元,硬化生产便道(联户路)由每公里2 500元调整为每公里7 000元,此举大大调动了群众修路的积极性。
2 机耕道建设措施得力
2.1 石棉县农机局认真履行部门职责。落实了专门股室和专人负责农村机耕道建设工作。制定了乡村机耕道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原材料发放程序、项目验收内容和评分标准等,确保机耕道工程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主要负责人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建设工地第一线,巡回在各施工工地上,对于不符合工程质量的坚决要求返工,并停发材料或不予验收,严格保证机耕道建设质量;通过网络、电视台、报刊等形式对机耕道建设进行报道,在全县范围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2 乡村组干部全力投入项目建设。石棉县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村组干部带头战斗在乡村机耕道建设第一线,充分发动、组织群众自调土地,投工投劳,为乡村机耕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 乡村机耕道建设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 乡村机耕道建设标准低。由于石棉县海拔高、落差大,地质、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上道路建设必需的物质材料运输困难等因素,修建的机耕道等级低,车辆通行能力差;部分机耕道路基狭窄,仅能容三轮车、拖拉机通行,无排水沟、涵洞等防洪设施;坡度大(个别地段在20°以上)、转弯半径小,弯道多,会车点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3.2 乡村机耕道建设资金缺口大。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建设所需的主要材料水泥、砂石及运输费、人工工资、机械使用费等费用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上涨,特别是砂石因瀑布沟等三大库区的淹没,砂石的价格更是每立方涨到60元(不含运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概预算定额》的标准,2008年公路工程预算办法,山区道路建设的土石方挖运量进行概算,新建和改造机耕道,达到国家公路山重四级泥结石路面,每公里需要投入资金25万元以上,混凝土硬化路面每公里投入资金45万元以上,硬化生产便道(1米宽)每公里需要投入资金3.5万元以上。由于财政补助资金不足,建成后的机耕道路基、路面、排水、防洪、绿化等设施配置简易,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车辆通行。
3.3 管理难度大,把关难。乡村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建设任务重,点多面广,涉及全县16个乡镇,从路基新建、改造开始,到路面硬化,再到全面竣工验收,县农机局要想做到对每一条路、每一个环节全部监管到位,是不现实的。而部分乡村组干部对乡村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建设相关政策和技术要求了解不够,还有少数群众认为只要能通车就行了,加上路面硬化后就更满足了,对工程设计的线形、坡形、行车道、人行道、防洪、排水、护坡等的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要求不够重视;有的为争时间、抢进度,而忽视质量管理;有的甚至无专业人员参与指导,路面、路形都不能达到要求,就开始路面硬化,以致无法达到验收标准。
3.4 部分群众对机耕道建设缺乏足够认识。在机耕道建设中,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不能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建设中来,当道路建设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不能以大局为重,漫天要价,严重影响了机耕道建设。因此,机耕道建设必须通过群众参与,一事一议,要让群众把机耕道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否则在现有的资金量和建设条件下实施机耕道硬化将困难重重;其次要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变“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
3.5 工作量大,人手少。石棉县农机局承担了该县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安全检查、农机技术推广等十分繁重的任务。市县人事部门核定该县农机局人事编制为19人,而现实只有职工9人(含工勤人员2人),一个人几乎要做3个人的工作。由于技术人才缺乏、职工待遇较差,难以留住人,有几个技术人员近30年工龄,1993年左右就担任工程师,现在仍还是科员;有些重要技术岗位同志退休后,无专业人员补充,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难度,影响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开展。
4 下一步工作计划
4.1 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在石棉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部门和乡镇配合,做好乡村机耕道建设规划。本着先简后难、在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优先安排项目,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比选或组织村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组织实施。
4.2 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机耕道建设步伐。
1)乡村机耕道建设:全县还有48个组没有通机耕道,需要新建180公里,需投入资金4 500万元(含群众投资投劳和土地调整),按现行奖励政策需投资540万元至900万元。还有583公里需要改造并硬化,按现行政策需补助资金14 575万元,其中通村干道148公里,需补助资金3 700万元,“十二五”期间规划通村干道硬化率达100%,每年需完成机耕道硬化30公里,需补助资金750万元。考虑到各项费用上涨的因素,建议逐年加大补助标准。
2)联户路、生产便道建设:全县还有264个村民组地处边远山区、环境恶劣,急需新修硬化联户路、生产便道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由于居住、田间地块分散,导致实施难度大,全县规划修建2 380公里,已硬化1 251公里,还有1 129公里需要解决,初步估算实际需建设资金2 258万元,按现行政策需补助资金790.3万元。“十二五”期间,每年需安排硬化120公里,每年投入资金240万元,到“十二五”末,总里程达到1 851公里,硬化率达到77%以上,除去高山村组生态移民搬迁等因素,硬化率将达到90%。
3)乡村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五年间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移民后期融入扶持等项目,依据先易后难、产业调整、群众积极性高的原则,完成机耕道新建180公里,改造并硬化150公里,硬化生产便道、联户路600公里,项目总投资14 850万元,其中:农民投工投劳折资及其他投资8 460万元,需要财政补助资金6 390万元(乡村机耕道新建改造每公里补助8万元,硬化补助25万元,联户路硬化每公里补助2万元)。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全县组组通机耕道、通村干道硬化率达100%、生产便道(联户路)硬化率达90%。
4)资金来源: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乡村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建设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金,鼓励农户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快乡村机耕道建设速度,推动石棉县新农村建设进程。
5)项目实施方式:乡村机耕道、生产便道(联户路)建设投入资金量小,需要广大群众踊跃投工投劳才能完成建设。因此,必须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组织村民土地自调、用工自投的方式组织实施。
4.3 建管并重,强化养护。严格要求按《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379—2003)设计、施工、验收,确保道路通行安全。引导基层组织和群众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全面实施《石棉县乡村机耕道养护管理办法》,确保机耕道建设开工一条、建成一条、管好一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