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的思考
2011-08-15李嘉璐
袁 超 李嘉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院校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总体布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有益于我们的工作。
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采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就是要在覆盖校园学习、工作、生活等所有领域,实现校园各成员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资源数量的有效节约,确保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其主体覆盖校园生活的全体成员,其客体包括校园生活的全部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使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就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校园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院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国家、传播先进文化的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其办学治校的理念中融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理念意义重大而深远。
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既是院校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型”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强化教职员工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为基础,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强办学能力为核心,以改进管理方式和依靠科技进步为途径,深入开展全员性节约与环保活动,为又好又快地促进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1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作为办校治学的基本理念
随着院校步入加速发展期,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办校治学的基本理念,贯穿到院校建设发展的全过程,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新思路。因此,办校治学过程中应大力强化四个理念:
1)勤俭建校理念。崇尚节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我军的传家宝。我国是资源能源紧缺国家,院校正处在加速发展期,资源能源消耗大,坚持资源节约尤为重要。要把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理念贯穿院校建设的方方面面,谋划工作考虑资源成本,推进工作注重资源节约,检验工作突出资源效益。
2)生态环保理念。生态环保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强化生态环保理念尤为重要。要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融入校园建设、课堂教学、行政管理和社会实践之中,打造生态化绿色校园,实现环境育人。
3)安全发展理念。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安全发展是节约发展的前提。院校人员、设备、资源高度密集,任务繁重,安全风险性大。在办校治学中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要遵循科学规律,强化安全意识,坚持从严治校,创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4)人文校园理念。人文校园是院校精神风貌和教职员工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志。校园环境是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广大教职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办校治学中强化人文校园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赋予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气魄、高雅气息和院校特色,展现大学精神,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
2.2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
一流的大学,不仅具有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还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纵览历史未来、横贯中西名校,无不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优化保障资源配置,完善校园功能,体现以人为本,走投入少、效益高的现代校园建设之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
1)建设一流的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将节能环保理念渗透到各项建设中,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设备,打造一流的节能环保设施,提高资源使用效能。
2)营造一流的环境。在抓好建筑、道路、景观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弘扬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提供特色鲜明、优质规范的服务保障,实现环境育人的综合效益。
3)实现一流的管理。坚持抓管理促节约,向管理要效益,大力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精细管理,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各负其责,互相参与,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使资源节约、爱护环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作为搞好教学科研保障和后勤管理的质量标准
院校教学科研保障和后勤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优美的环境,这是衡量搞好教学科研保障、抓好后勤建设管理的重要质量标准,必须始终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把节约资源作为检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基本要求。要把投入产出比、资源共享率、单位能耗量等作为检验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防止“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管理”等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
2)坚持把改善环境作为检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把绿化覆盖率、建筑能耗率、“三废”达标率等环境指标,列入教学科研保障和后勤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防止各项建设和活动破坏环境,损害人体健康,提高校园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把优质服务作为检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要把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的好坏以及教职员工满意度列入服务保障工作的检验指标,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营造和谐友好的人文环境。
2.4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作为广大教职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广大教职员工是办校治学的主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是每一位教职员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自觉把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作为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行为准则。
1)把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作为道德规范。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是发扬传统、培育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广大教职员工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要强化广大教职员工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养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道德品质,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2)把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作为工作要求。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规范。广大教职员工要强化节约、环保意识,养成严谨务实作风,在工作中厉行节约,在保护环境中推进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把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作为生活习惯。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精神。广大教职员工要把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作为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自觉养成节约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费的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人人节约资源、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1] 刘鑫芳.如何使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深入校园[J].中国环境管理,2006(6):50-51.
[2] 何镜堂,郭卫红,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形态[J].建筑师,2004(1):38-45.
[3] 郑聚才.浅议生态校园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