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滨水界面视角的建筑群布局类型研究
2011-08-15李小双
吴 伟 李小双
0 引言
如果说城市是一本书,那么建筑群就是一种句法结构,成为组成城市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言,城市的界面来于变化的两种区域的交界处,两种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界面的活性。而作为城市中活力最大的滨水区,其界面形态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城市风貌规划所关注的重要环节。而滨水区建筑群布局则直接影响到滨水界面的形式,同时滨水独特的界面形象与空间使用也对建筑群布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外滨水区作为城市独特的宝贵资源,其设计总是以公共性和通达性作为基本原则,因而在滨河界面塑造中,建筑群布局形式也常常以此作为出发点。
建筑群对滨水城市界面的塑造,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滨河界面天际轮廓线都是滨水区城市界面处理的重点所在。下面就从以上三点展开阐述。
1 研究对象解读
1.1 建筑群
某些建筑或者因为功能的关系,或者因为地域的原因常常被人视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建筑群。由于城市中滨水区用地性质的不同,建筑群功能类型也会有较大差异,本文集中研究以下两种功能类型的建筑群:一种是与城市中心区联系紧密的滨水区,这类用地条件下的建筑群往往是多功能混合的,一般都会有集中的开放空间;另一种是与居住区联系的滨水区,这类建筑群功能相对单一。
1.2 城市界面
所谓界面,指任何分割、限定和调节空间的实体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指建筑的外立面。从狭义上讲,人们约定俗成中界面的概念在空间实体中是二维的面,是空间与空间,实体与实体交接所形成的部分[1],本文中界面的内涵不仅包含了狭义上的意义,同时又反映了“三维”空间上的视觉效应。
2 建筑群平面布局类型
2.1 韵律界面
韵律界面往往通过某种类型的建筑重复出现、节奏性排布来实现,水滨建筑群整齐均好,韵律性强。常见的建筑群平面类型有以下几种:
1)点式(塔式):滨水区多鼓励点式建筑(塔式建筑),以形成良好的视线通廊。2)条式,垂直于边界:滨水布置板式建筑时会采用垂直岸线的布置方式,以保证视线的通透性。3)条式,与边界成一定角度:有时为了避免条式建筑垂直水岸带来的单调感,也会采用建筑群与岸线成一定角度的布置方式。此种布局形式常用于城市支流的滨水界面,通过布置建筑与河岸形成锐角,在空间上对滨水空间进行导引,形成合理的滨水开放空间,避免相对的平行河面布局对滨水空间的遮挡,形成丰富有趣的滨水空间。
2.2 连续界面
人们在行走过程中经常对连续的界面产生兴趣,界面的连续性往往通过建筑面宽的横向围合和建筑高度的纵向限定来实现。而在此讨论的是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类型,所以我们的关注点在建筑群二维上的横向“连接”,常见以下三种形式:
1)平行式:建筑群通常整体退界,保证在一定贴线率范围内,建筑面宽平行水岸线,建筑群布局紧凑。滨水区常见的形式是底层商业裙房结合点式建筑或较低建筑群体沿水岸平行布置。但无论哪种形式,平行式布局必须保证近水建筑群高度要低,尽量不遮挡后排建筑观景视线;2)锯齿式:此类布局形式下的建筑群体在保证界面有较高连续度的前提下,多沿水岸线做一定角度的扭动,平面布局形式呈L形或锯齿状,界面充满变化,富有趣味性; 3)曲线式:形式较平行式更具有灵活性,是平行式的一种变形。
2.3 开敞界面
滨水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而在城市滨水界面中设置大型的开放性节点,可以提升整个滨水区的空间品质与城市定位,因此滨水建筑群中多有此类处理手法:拓宽加强垂直于河岸的滨水绿带,连接水系和城市其他绿地系统,沟通形成重要的城市景观通廊,并在近水端局部节点放大形成滨水广场和水滨公园,使之成为市民共享、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另外这种嵌入建筑群的楔形绿地,还能起到沟通建筑群体之间关系的作用。
3 建筑群的空间组合类型
在组织河流景观过程中,城市风貌是重要的立体风景[2],而建筑群空间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城市风貌。在城市中建筑群作为河流的背景,实现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对话。
探讨了滨水界面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形式并不能充分体现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特点,正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以公共性为原则,引导滨水界面由“二维”平面化布置向“三维”立体化空间发展转变[3],而对滨水区形象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这里的空间组合并不单纯指立面形式,而是多个层面的叠合,是建筑群体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效应。滨水界面也是一种具有空间感的多个层面的叠加,以在岸边看向建筑群的视点为基准,从前往后依次为第一层面→第二层面→背景面。据此可以把空间组合形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3.1 前高后低
前高后低的空间布局在滨水区出现,多是塑造滨水天际轮廓线的需要,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靠近水边的土地经济价值也会高于其他地段,导致一些高层塔式建筑以某种节奏布置在滨河两岸,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对视线的阻挡,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滨河通透空间,形成一个纵深深远的城市视线通廊。
3.2 前低后高
这种群体组合展示的是一种高低渐变的空间关系,通过建筑群的高度变化,形成近河面高度递减的滨河空间界面。此种界面形式在滨水商住区十分常见,前排布置低层商业,形成连续界面,后排布置较高建筑,这种形式既可以增加建筑密度,提高容积率,又能形成渐变的滨水观赏面,丰富界面形式,对于形成良好的城市天际线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满足大多数住户对水面的观景需求。除了采用不同高度的建筑群体组合形成前低后高的组合形式外,还往往通过单体建筑的设计,比如通过退台建筑来实现。
3.3 高低错落
该种组合形式一般在每一个层面都会出现多种高度的建筑,彼此之间形成一定的变化,第一层面和背景层面在建筑高度上也会有一定的呼应和衔接,整体组合高低错落、富有韵律。这种类型对于形成跳跃的天际轮廓线具有积极的作用。
4 城市滨水天际轮廓线
天际轮廓线可作为滨水界面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形成优美的富于韵律的城市滨水天际线必然由丰富多变的建筑群落来实现。笔者将整个天际轮廓线概括为起,落,叠,放四种类型。
“起”,即建筑群滨河界面中间高起的处理手法,此种建筑群布局可形成良好的空间升起感,以中间建筑作为整个群落的制高点。“落”,即建筑群滨河界面中间跌落的处理手法,建筑群布局时采用两边高层控制的方法,突出两端空间界定性,而采用阶梯跌落的形式,形成中间的跌落空间。“叠”,通过建筑群布局中相近高度的建筑比肩,前后层面的建筑群充分叠合,来形成稳定的天际线形式。“放”(开),通过收放手法,使得相对紧密排布的建筑群在某一段被打开,或者通过某段降低背景建筑群高度以突出中间某一高层,展现一枝独秀,形成城市界面特征非常明显的统领式天际线。
5 结语
滨水界面作为城市界面中独一无二的空间形式,承载着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展示功能,本文从总结实例出发,分别对影响城市滨水界面的建筑群布局类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依次从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和天际线的形成三个角度分析了建筑群布局对于塑造城市滨水界面的影响,旨在展示多种建筑群布局类型以供城市风貌等相关专业工作者参考,并讨论如何通过建筑群布局来塑造城市滨水界面的“实体背景”,为提升城市滨水界面的品质贡献力量。
[1]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日]樋口忠彦.滨水景观设计[M].东京都:技报堂出版株式会社,1988.
[3]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齐 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 马 婕.城市滨水空间复合界面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杨茂华,杨乐平.多层次基面的城市滨水立体空间塑造——以汕头市梅溪河沿岸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设计,201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