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2011-08-15贺甲宁
贺甲宁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1)
发布于 1999年 6月 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与目标。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从世界范围看,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内容、作用,特点及其实施措施。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予以探讨。
一、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关于“素质”一词的概念,论者在语句表达上虽有异同,但是涵义基本有所共识。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和素养。它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 “内化”来养成,并不断提高或变化。素质必然转化为外在行为。一般认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六种基本素质的有机统一体。文化素质实即人文素质。在诸种素质之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占指导地位;科学素质是本领,人文素质是基础,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倡特色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及怎样做人的教育,它是着眼于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教育。
此外,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人文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和创造性思维基础上的。创造性品格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锻炼及成才具有决定作用。创造性品格包括:崇高的理想,求实的态度,宽广的视野,顽强的毅力及雄伟的胆魄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力,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直觉、感悟力,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心理研究表明,形象思维,特别是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而丰富的想象正是通过文学、艺术等培养起来的。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推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素质,转化为精神,进一步净化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他们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兴衰,关注他人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
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在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人的综合素质。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日常安排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偏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轻视素质与德育方面的培养;另外,现阶段的高职学生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考后的批次比较靠后的录取生和职高生、中专生及技校学生,加上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上以 90后为主,在受教育方式以及培养体制上与 80后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同,他们的文化知识、思想素质、心理能力相对都比较弱。一些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一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特色就是要培养更多真正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工作中要能够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适应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提高境界、升华人格、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点、调动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努力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因此,高职教育要真正办出特色,核心在“育人”,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也正是对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2.充分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如何做人以及怎样做人的教育,对高职教育而言,是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具体地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点是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自然。要正确认识到我们人类是生活在自然中的,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类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生存的家园;第二点是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社会。通过国家、学校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要正确认识到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自身的培育之恩,树立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之心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第三点是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学校的集体生活,培养自身的知人之智,要善于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即真正领会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第四点是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学会适应。许多学生有心理障碍,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有的人遇到了挫折就气馁,就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绝路,有的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荣誉,获得了荣誉,有了地位就忘乎所以,结果因此而犯错误。因此,对高职教育的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探析
人文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内化的结果,是人文教育的结果。人文教育指文学、史学、哲学基础学科及艺术学科的教育,其中包括上述基本课程的教育、中国历史上优秀人文精神的教育及第二课堂的实践性人文教育活动,高职教育还应包括与专业培养相关的社会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教育。
1.改革课程培养体系。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基本课程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在文学、史学、哲学及艺术教育各类课程方面,要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的设置情况,实行程度不同的互补,不能出现空白。针对高职教育的实际,首先,要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将人文教育的基本课程列为必修课或必选课,改变目前一些专业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课程开设的不平衡或空白状况。其次,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人文课程资源。即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创新,要精简课程内容,减少人文教育的课时和学分,改革考核形式,把最基本的人文知识教给学生。目前高职院校还缺少适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文字教材和多媒体音像教材。
文、史、哲、艺术是四大专业学科,不可能将各学科的基本内容都列为高职人文教育的课程,而是选择或者创设能够代表该学科基本知识和最新学术动向的一至两门课程,组织专家学者及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经过充分论证,重新编写文字教材,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节目,改革讲授方式,为学生提供人文教育的及时服务。
笔者以为,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程的内容,除各该专业的学生之外,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文学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中外文学名著的篇目、基本内容及文学体裁种类的基本常识,写作及欣赏文学名著的基本知识;不断提高写作能力,这对理工科类学生日后适应工作尤为重要。文学教育开设的课程应该有写作、中外文学名著选读课程和有关专题讲座。
史学方面:要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与讲座,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有影响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及其对世界文明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要掌握世界历史上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影响的文明成果等内容。应当编写一部适合高职人文教育的中国通史教材,规定世界史讲座的内容和范围,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哲学方面: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包括教育)关系的原理,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人生观原理等,为素质教育制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要了解中国的哲学史,认识中国古代优秀的哲学思想内容。
艺术教育方面:主要指美育教育,即音乐、美术教育与各类影视剧等文艺剧种的知识介绍、创作、演出与欣赏活动。除艺术类专业之外,高职教育的其它专业要开设艺术欣赏课程,作为其掌握艺术欣赏知识的先导。在艺术教育中,重要的是要举办各类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民乐、交响乐等艺术种类的基本常识和欣赏要领。
2.丰富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
为了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体系结构,高职院校需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相对固定的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有组织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活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在高职院校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人文实践活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气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结构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外基地以人文名胜古迹和近现代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主,亦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博物馆。校内基地除人文景观的建设之外,还要举办沙龙、讲座、bbs、论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指导,加强校园网络和图书馆建设,利用多媒体设施的优势,通过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书籍杂志以及多媒体资料,供学生线上线下自主选择。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让整个校园都充溢着文化的灵性,以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
培养校园文化可以从下述方面入手:一是高职院校需要明晰自身的培养目标与策略,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建班级文化,以校园文化指导班级文化,用班级文化去充实并完善校园文化,从而进行细化管理。二是各院系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培养方向,结合与专业对应的社会相关行业或企业的文化建设内容,以已有的校园文化为基准,结合企业文化,创立专业族群文化;明确学生的学习使命和价值观,提出与之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并对各系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沟通。三是高职院校需要变革各级学院现有的软硬件 (例如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等)以适应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还要重视通过一定的形式以及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对校园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和贯彻,并主动地对文化推广成果进行跟踪、评估。高职院校在培养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依靠院校高层的力量和决心,还要持之以恒,对校园文化的最佳应用案例要不断进行总结、宣传和推广;必须向学生强调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影响,以获得学生的积极配合。
3.继承中国传统优秀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持家治国等美德。这些美德是古代“人文”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对之研究和继承。同时还要重视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积极的人文精神有机的融合,以便形成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首先,要继承中国历史上的道德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 “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其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重视家庭,为家庭成员规定了应当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认为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均衡的基础。要了解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文成果,理解“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和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基本道德原则等。
二是要继承中国历史上关于人们性情修养及处世基本原则的人文精神。即教人们如何对待喜怒哀乐等情绪,以及如何正确处世的原则。如儒家的克己思想与“仁义理智信”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业精于勤,荒于戏。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学习方法及教育思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处世原则等,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4.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所以教师不能只做传授知识技能的“经师”,而要做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师”。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生活目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包括思想、情感、品德、人格在内的人文修养,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关照,以教师身上那种深厚的综合素质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人,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的品位和质量的转换与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懂得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便民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在实践教学中也要体现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专业实践课程更是职业人文教育的极佳场所。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模式、“生活体验”模式、“学工交替”模式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让高职教育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