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战略研究
2011-08-15林超英
□文/林超英
唐山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战略研究
□文/林超英
国家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为唐山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中,唐山主要是突出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协作、合理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不仅给唐山市滨海城市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对京津冀区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山市;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发展战略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多方面的优势。而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京津唐”是在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中心,地区以更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加快京津唐的区域合作,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最为活跃,联系最为密切的“黄金三角区”,是形成京津唐一线的新技术工业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对于唐山市来讲,京津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
一、增强合作意识,促进京津唐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应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制,在宽领域、大范围、深层次上实现各种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只有不断加强京津唐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才能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要树立先进的“合作”理念,正确处理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区域壁垒特别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唐山市应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市场化配置等原则指导下,在可能的调控范围内,尽力减少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要彻底消除计划体制和行政区划壁垒,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分工、大合作,共同改善区域整体环境。要本着统筹规划、梯度对接、互惠互利、功能互补的原则,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充分利用唐山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港口等特色优势,把鼓励政策、限制政策和引导政策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错位发展,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又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推动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机制,从区域合作中加快区域整体发展,实现个体“共赢”;增强整体发展意识,加强沟通、联系与配合,实现区域内的要素流动、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错位发展,消除壁垒,优化环境,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居民对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享用,最大限度地促进京津唐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
二、唐山市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加强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协调作用。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大多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形成行政区经济,作为行政区的政府自然成了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和协调者,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到协调、服务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控制区域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事业服务,培育市场,实行市场监管等职能作用。作为唐山市政府的首要作用在于协调本地区的利益,消除行政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由于地方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代表不同地区利益,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唐山市政府只有在政策上与京津步调一致,保证京津发展的基础上,为本地区市企业进入争取政策支持。如果政府不作为,就可能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外,市政府还应加强社会服务的协调进步,打好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这主要包括: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项目。其中,交通是重中之重,是区域一体化的硬济结构调整时机,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本投资重于物质资本投资意识,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本的增加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方法,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实现以技术进步为主的可持续经济增长。另外,企业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企业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促进专业化、高水平人力资本形成。还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宣传知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激励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入。
第三,优化教育模式,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我国近些年教育投资虽有较大增长,但由于起点低,人口增长快,人均教育经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改革教育体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要把培养有用人才、赋予每个社会成员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作为实施国民教育的首要目标。增加教育投资、优化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育市场化运作,以此来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来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并应调整入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加大科研力度,产学研结合,应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体制的开放、国际交流合作、高校成果转化、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第四,建立合理的就业机制,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首先,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本流动。一是要不断培育和完善国内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加快人才市场的发育,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二是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改变国家行政计划下达指标的用人制度,更多地采用劳动者和单位供需自愿的用人制度,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均衡价格形成的全国统一、公开的劳动力市场;其次,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而投资就会有风险。人力资本投资又是一种长期投资,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因此风险会更大。也就是说,投入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这就使得人们在做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时,往往倾向于回避风险,即选择不投资。而一定的社会保障水平所提供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迁移补贴和职业介绍及职业培训福利等相当于风险缩减因子,它降低了投资的风险,使人们更愿意进行投资,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可以在这方面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1]吴培冠,黄敏.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综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5.
[2]李磊,朱彤.人力资本、知识存量与我国经济增长.经济学研究,2008.9.
[3]李国强.浅谈生活中的路径依赖.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0.
[4]张光进,龙朝双.论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6.2.
[5]陈韶光,袁伦渠.论我国的人力资本开发.中国科技论坛,2003.7.4.
F29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