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的多维分析
2011-08-15刘建华刘艳龙
刘建华,刘艳龙
(吉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宏观经济
扩大消费的多维分析
刘建华,刘艳龙
(吉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扩大内需的主要方面是扩大消费,在后危机时代,扩大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摆脱危机的适时选择。要扩大消费,就必须分析决定和影响消费的诸多因素。其他条件或因素一定,扩大消费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这就必须进行分配关系调整。此外,还要考虑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合理安排好消费。如果这些因素及相关的问题解决或处理不好,增加收入给扩大消费带来的预期效应也不能实现或被冲减。
消费需求;收入分配;就业;通货膨胀;社会保障;技术创新
扩大内需,是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一、消费的相关范畴及扩大消费的必要性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学术界再度掀起讨论扩大消费热潮。讨论主要是结合“保增长”进行的。本文试图从消费及其相关的若干范畴上对扩大消费的必要性做以逻辑分析。
(一)扩大内需与扩大消费
众所周知,需求包括外需和内需。外需,即国外需求,是指海关统计的出口总值。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投资品的需求,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消费品的需求,包括公共消费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本文所说的消费主要是指个人消费需求或居民消费)。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两个失衡:一是外需和内需失衡。外需大幅萎缩,我国的出口面临严重困难,出口增幅连续下降,要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内需必须发挥主要作用。2009年内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44.8%,有效弥补了外需的负贡献。[1]在外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内需的快速增长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二是投资和消费失衡。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偏高,有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不良后果开始显现,新开工项目偏多,投资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行业增多、问题日趋突出。这就要求增加消费实现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拉动。可见,外需和内需失衡主要靠扩大内需来解决;投资和消费失衡是扩大内需的侧重点问题,在目前和今后应倾向于扩大消费。
(二)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提到消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中把它和生产、分配、交换一道列入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详尽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做了两种规定之后,马克思强调:“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2]即它们一起构成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巨大的反作用。显然,作为终点的消费,既是对社会再生产活动总成果的最终检验,也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消费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人活动范畴,不是一种单纯消耗物质财富的行为;抑制消费就会抑制生产,促进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在后危机时代,扩大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摆脱危机的适时选择。
(三)消费和分配
消费是分配的最终实现,通过消费,人们实现了从分配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分配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最终都是通过消费来实现;消费低迷或人们消费水平差别过大,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反思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从而进行分配关系的调整。
(四)需求和收入
需求作为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是有支付能力并愿意支付的有效需要,它相对于一定的价格而言,受到人们所能支配的收入的制约。收入状况主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对消费发生影响,即富裕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贫困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从而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富裕阶层用于消费的部分较小,而贫困阶层用于消费的部分较大。由此推知,其他条件一定,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
(五)收入差距与消费率或消费倾向
收入差距是对人们收入水平所进行的比较。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特别是分配制度调整、人们能力上的差别等因素影响,人们收入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如果收入差距超过了一定限度(比如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就是差距过大。这样,社会财富向消费率低或消费倾向低的高收入阶层集中,而消费率高或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有限,从而全国居民的总体消费率或消费倾向必然偏低,换句话说,收入差距引起消费差距。所以,不缩小收入差距,就难以扩大消费,就难以消除消费差距。
二、国内外关于消费的研究脉络
在我国,对消费的研究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真正重视研究消费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3],逐渐转向从投资和消费关系的角度研究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人们更关注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陆续出现了专门文章和专著。主要有尹世杰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1983年)、刘方棫的《消费经济学概论》(1984年)、杨圣明《中国式消费模式选择》(1989年)、汪海波的《中国积累和消费问题研究》(1986年)等,从而使消费经济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大量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关于消费问题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主要包括对中国居民整体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同群体和不同省份的消费问题研究,如1997年曾璧钧主编的专著《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2001年《经济评论》第1期韩克勇的论文《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2007年刁永祚出版的专著《北京市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问题研究》等。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消费理论也包含着许多对消费者行为的微观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主要包括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杜森贝利(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以及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确定性等价模型;1968年,利兰德(Leland)又首次将不确定性引入消费函数,研究了预防性储蓄对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经济学中理性预期理论的兴起,霍尔(Robert E.Hall)提出了随机游走模型,通过欧拉方程研究了消费者跨期最优化行为,霍尔和米歇金(Frederick Mishkin)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消费行为的流动性约束模型。最近二十年,行为理论在宏观经济学消费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理论试图通过各种心理概念,描述人们退休储蓄决策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对于国内外关于消费的研究我们还不能断言是不是“一维”,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国内外关于消费研究的理论进展,“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已成为我国的一条成功经验。从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四年实施了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2000年GDP增长率恢复到8%,扭转了自1994年以来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趋势。此后,我国继续实施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拉动经济增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多维角度分析扩大我国内需问题,特别是分析在扩大内需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于我国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影响我国扩大消费的因素及扩大消费的途径
(一)收入和分配关系调整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和主要因素。居民所需消费品要用自己的部分收入购买,因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数量,是制约其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和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扩大消费就必须增加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须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所以,收入的背面是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
从收入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上探讨扩大消费,一方面是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调节收入差距。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增加收入能够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如果忽视收入差距的有效调节,就可能产生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两极分化和增加贫困。诚然,两极分化和贫困产生的原因诸多,但从收入分配上看,“如果平均收入没有远远超过贫困标准,收入分配得越不平均,就越会有更多的人陷入贫困。”[4]这样,对贫困的关注必然导致人们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关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5],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同时,分配公平还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提高。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政策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防止两极分化,解决贫困问题的当务之急。
(二)稳定物价与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
众所周知,价格因素也影响消费。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在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和后危机时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股市、楼市不断波动,CPI、PPI已经由负转正,通货膨胀预期正在形成。因此,扩大消费需要稳定物价总水平,抑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尤其要防止或治理通货膨胀,使收入增长和物价上涨比例适当合理。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为保证居民实际收入不变,可以以转移支付的形式给予居民一定的物价补偿。
(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经济增长需要充分利用并有效配置现有的劳动力资源,还要通过就业来提高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而言,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而收入又直接影响着消费。凯恩斯在研究就业与消费的关系时,也曾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他利用函数关系说明了就业的变动会使收入发展变化,从而对消费产生影响。“由于我们在这里所涉及的是: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什么决定消费量的大小,所以严格说来,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表明前者的数量(N)和后者的数量(C)之间的关系的函数。然而,为了方便起见,可以使用稍微不同的函数,即把以工资单位衡量的消费(CW)和以工资单位衡量的相当于一定就业量水平的收入(YW)联系在一起的函数。”[6]我国在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中强调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与此同时再为低收入者提供就业机会,这就既可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总量,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边际消费率,从而对居民消费率产生真正的影响,达到促进或扩大消费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如果没有良好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的社会保障,低收入者在新工作岗位上的收入,不足以购买失业保险,或抵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则低收入者的预防性储蓄不会改变,会影响到即期消费与长期消费的提升,这样居民消费也不能真正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项目的补贴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物价上涨、资产替代效应下降而带来的“挤出”消费,可以使增加的收入转化为直接的消费需求。
(五)有效利用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
提高个税起征点或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均可提高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在可支配收入数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利率,意味着相同数量货币的未来消费增加,现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反之,当利率下降时,人们通常减少储蓄则现时消费增加。
(六)注重技术创新
毋容置疑,技术创新会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会减少行业的就业量,“失业人数增加,这将导致边际消费率低的低收入阶层人数增加,从而使全社会总的消费率下降。”[7]但是,应该看到,技术创新属于生产,除产品创新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以外,工艺创新同样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8]所以,技术创新会形成新的消费者和产生新的消费。在技术创新方面,“不能忽视新消费者产生和新消费力形成所起的导向性作用。”[9]
(七)提高商品质量
商品因素影响消费。商品使用价值(性能、质量、品种、规格、形状、颜色、包装)、商标、营销方式、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都可以引起或刺激消费欲望,引导消费方向。在今后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更为便利、安全、放心、绿色的消费环境等,对于促进消费尤为重要。
(八)合理安排消费
第一,消费方式上,注重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的互补性,逐步增加社会公共消费;注重物质消费和文化精神消费的合理比例,逐步由物质消费向更多的文化精神消费扩展。同时,普遍提高人们受教育水平,引导消费。
第二,消费结构上,促进优化和升级,巩固扩大传统消费,培育旅游、文化、培训、健身、养老和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
第三,消费环境上,提供消费的制度保障,维护消费者主权,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发展生活服务行业;规范和扩大消费信贷;消除消费障碍,释放消费潜能,特别是撬动农村市场等。
第四,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注重消费,以消费带动投资,逐步提高消费整体水平。[10]
综上所述,扩大消费除了考虑收入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合理安排好消费。并且,由于影响消费的因素可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考察,相应地扩大消费的途径也应是微观和宏观因素的综合作用过程。如果这些因素及相关的问题解决或处理不好,增加居民收入给扩大消费带来的预期效应也不能实现或被冲减。当然,扩大消费,归根结底是靠发展生产,特别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
[1]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评读2009年统计公报[N].经济日报,2010-02-26.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29.
[3]王珏.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四十年(第 4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412-414.
[4]路易斯·普特曼.平等、公正与经济学[A].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与平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5-96.
[7]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72.
[9]洪银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10,(3).
[10]邹洋.城乡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收入效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Expanding Consumption
Liu Jianhua,Liu Yanlong
Expansion of the domestic demand is a long-term and fundamental foothold.During the post-crisis age,expanding consumption,the major measure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is the right choice for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avoiding crisis.To expand consumption,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many factors that decide and affect consumption.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or factors,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residential income and narrow the income gap to boost consumption income,which must be carried out by adjusting the relations of distribution.In addition,the market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have to be considered,as well as proper consumption arrangement.Unless these factors or problems are properly settled,the anticipated boosting effects of increased income on consumption will not be achieved or affected.
consumption demand;income distribution;employment;inflation;social securitie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047.3
A
1007-2101(2011)01-0055-04
2010-10-08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刘建华(195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刘艳龙(1978-),男,吉林辽源人,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王岩云
责任校对:关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