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文化建设要体现地域性
2011-08-15余广才
□文/余广才
当前,全行业都在深入开展公路文化建设,但不乏存在“一刀切”、“一风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忽略公路文化个性特性和内涵的挖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眼于“地域性”,从自身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一、高度关注公路文化的地域性
凡是文化均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域的人群,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的感悟与反应。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综合作用,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公路文化是公路职工在长期从事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社会活动中,逐步发展为全体职工共同遵循的具有行业特点的发展目标、敬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思想、行业方式和职业道德等现象,被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所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和包容,被广大职工所接受。在进行公路文化建设时要关注本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现各地区的个体特色,使公路文化在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我们在公路文化建设中,要整理和提炼出本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将“黄山松精神”纳入我们的行业精神,将“建设和谐公路,服务安徽崛起”作为安徽公路人的行业使命,将徽风皖韵融入公路建设中,改善路域环境。
二、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公路观念形态文化建设之中
在公路文化观念形态文化层面,主要包括对公路文化的认知程度及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内容上突出以人为本,方法上重在养成,目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强大精神支柱。概括地说,就是内化于心,让公路行业的发展战略、工作愿景、行业精神、职业道德在职工内心深处扎根。为此,我们应将提炼出的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入其中,使之所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能够让员工所接受、所感知、所践行。例如,位于老子故里、拥有丰富地域文化资源的安徽亳州,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以典型简洁的语言,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出的“知而获智,智达高远;感恩社会,团结奉献;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建一流分局”的工作愿景,具有超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广为亳州公路人和社会所接受。
三、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这主要是指要结合本地区的法律法规、社会现状、民族心理等特点来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以此对单位和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制度必须镶嵌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能操作,没有脱离文化的制度。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结构、知识传统、人际关系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制度的形成和执行,设计出再好的制度,如果不适应本土社会文化的上述诸因素,也会因执行成本太高而形同虚设。同时要注意,制度(尤其是长期实行的制度)由于带有明显的行为规范的标记而反过来会改变文化因素。这说明: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组织方式,制度必须“本土化”后才有生命力;制度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制度”是无原则地迁就“文化”,长期严格地执行某种制度能够改变人们的传统与习惯。例如:安徽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共有52个少数民族成分,遍布全省各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淮河沿岸和豫皖接壤地区人数较多且集中。此类地区,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遵守当地颁布的法律法规,还必须兼顾当地的社会现状、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方面特点,如果出台的规章制度,忽略了这些特点,那么在执行上肯定难度较大,其效果也肯定甚微。
四、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公路文化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文化的建设不是写几篇文章、提几个口号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具体的建设活动中。离开具体的建设活动,公路文化建设就会流于空谈,而活动要做到喜闻乐见,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大力营造全面建设企业文化的氛围。例如,宿县可将“泗州戏”,蚌埠可将“花鼓灯”、皖南可将“黄梅戏”等民族舞蹈和歌曲引进,组织员工进行民族舞蹈或歌曲比赛等活动。同时,应充分发挥相关业务部门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努力通过建设文化网络,增加文化设施,举办培训班、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拓宽地域文化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的渠道,以此鼓舞职工的情感,平衡职工的心理,维系职工的忠诚,激发职工的智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掘职工的内在潜能。
五、公路文化建设要创造性地体现地域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路路网的迅速延伸,高密度的路网为展示和宣扬公路沿线人文、历史、自然资源提供了良好条件。如何将公路与人文信息融合,建设有品味、有特色、有影响的人文公路,提升公路文化内涵,已成为当前公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公路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创造性的体现其地域性。从人的生活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对公路交通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合理的人文元素在公路交通中的表现方式,建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文公路,弘扬地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例如:江西为了扩大井冈山对外宣传,打造新的旅游亮点投资近200万元,在游客上井冈山的主要通道-泰井高速公路上建立一条红色文化宣传通道,充分展现了井冈山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深厚的红色人文景观,使游客在上山的路上就能感受到红色文化氛围。
六、必要的保障措施不可少
公路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而且是行业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方法。要在公路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地域性,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非易事。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持续创新的渐进过程。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从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实现公路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体现地域性的重要意义,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努力通过扎实工作,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培训和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对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以及提炼出的地域文化和公路文化进行强化学习,以此增强公路文化的吸引力,使员工做到应知、应会,自觉投身到公路的改革和发展之中;要建立考核检查机制,将公路文化建设是否体现了地域性纳入工作质量考核范畴,凡是应付了事、夸夸其谈、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不能体现地域特征的“口号文化”、“面子文化”,应责令其整改,从而以强有力的姿态努力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并广为职工所接受的“长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