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向行为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2011-08-15何昭红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个案李某个体

唐 蜜,何昭红

(广西师范大学 政行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正向行为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唐 蜜,何昭红

(广西师范大学 政行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正向行为支持是一种在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以求改善问题行为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将正向行为支持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行为支持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行为;正向行为支持

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有2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现在思想层面,即以认知和情绪障碍为主,如自我意识偏差、同一感混乱、焦虑、抑郁、自卑等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则是在行为层面,即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2]84我国大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网络成瘾、社会适应等方面。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可能发生生理或精神上的困扰无法自行排解,进而表现出不良的行为方式,如逃学、吸烟、斗殴、自伤、侵犯他人等等。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急需提高的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纵观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大致经历了从淡化、不正视,到以问题解决取向加以重视和纠正,再到如今“健康促进”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在“健康促进”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从传统的“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并争取建构大学生正向支持系统的节点上。在解决大学生行为问题的方法论研究方面,如何改变传统以惩罚和遏制为主的消极、负向的处理方式,实现积极、正向的转向,是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正向行为支持作为一种视“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主张通过教导正确行为以取代问题行为、对行为主体进行积极引导的方法,可以成为建构大学生正向支持系统的一个尝试。

一、正向行为支持的定义、特征及操作程序

(一)正向行为支持的定义

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简称PBS)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科学,它可被看做是一系列关于行为干预和行为矫正的原则、方法和技术的集合。正向行为支持主张理解和接纳一切问题行为,通过全面评估行为主体所处的环境,了解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问题行为的目的和功能,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其目的一是建立社会行为准则,建立一个持久的适应其生活方式的行为,以减少问题行为;二是维护对象的尊严,帮助其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热爱自己的生活。[3]57

正向行为支持最早被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在干预和矫治具有自伤和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问题儿童破坏行为和违反纪律行为发生的几率。近年来,随着其理论研究和操作方法的不断成熟,以及不俗的实施效果,该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应用不再仅限于针对具有生活、学习困难和行为障碍的特殊儿童,而是面向普通学校的所有学生;不再仅仅运用于对负向行为进行抑制和消除,而且被运用于促进正向行为的形成和强化。

(二)正向行为支持的主要特征

1.以正向支持为导向。任何个体都是值得信任的,摒弃对个体问题行为进行惩罚和强行限制的负向做法,主张发现个体身上的积极力量,发展个体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2.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核心。任何行为都具有其一定功能,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主要关心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和所具备的功能。

3.以尊重为基础。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尊重个体的尊严和选择机会。要从个体的立场、需求、爱好去了解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以个体能够接受和个体喜欢的方式进行行为干预。

4.以系统评估为关键。个体行为的产生不是孤立于环境之外的,而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对个体所处的环境进行系统评估和了解,通过改变不良环境来消除问题行为。

5.以团队合作为手段。重视处于个体社会系统之内,影响个体生活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包括个体本人、家长、同学、亲友等。在处理个体的行为问题时,所涉成员形成一个团队,共同执行干预计划,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形成符合个人和团队正向需求的目标,共同解决问题。[4]12-13

6.以教育和预防为目的。教导个体正确的行为方式,传授其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技能,以之取代问题行为;防患于未然,事前采取措施,预防行为问题发生,增加引发适当行为的事件或提示。[5]4-16

7.以长期发展为最终目标。宽泛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6]22正向行为支持关注的不仅仅是减少问题行为和增加适宜行为,更致力于发展个体的个人力量,增强其积极应对生活的能力,最终使个体和他周围的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正向行为支持的操作程序

正向行为支持的一个最基本的主张是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具有目的性的,任何行为对行为主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功能,问题行为也不例外。[7]177因此,在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之前,最核心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function behavior analysis),找出问题行为的功能,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设计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其具体操作程序为:1.界定问题行为,并排列处理的先后次序;2.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3.做出行为功能的假设,并验证这种假设;4.制定具体的行为支持计划;5.执行、评估和修正计划。[8]1~24

二、正向行为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契合

如前所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对于大学生表现在思想方面的心理问题,高校大多通过面向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和个别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进行疏导和化解。对于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高校为了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传统的处理办法是先礼后兵,先对此类“问题学生”进行说理劝服,倘若无效则施以强制措施;如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甚至是退学等,企图通过惩罚或是限制活动的方式,减少或抑制问题行为的发生。这样的处理方式具有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这种传统的做法具有很大缺陷。一方面,由于未能掌握大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因此预后效果很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这样的处理方式多以惩罚为基础,有时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问题行为更加严重,结果适得其反。如果能掌握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或动机,进而教导正确的行为表达方式,以正确的行为代替问题行为,问题行为自然得到减少,严重性也得以减轻。[9]42在这方面,正向行为支持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尝试。

对任何一门科学的借鉴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理念的借鉴。正向行为支持理论中关注优势、支持尊重个人价值、关注个体的长远发展、强调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和预防两手抓等教育理念,与我们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二是具体操作程序和实践方法的借鉴。我们将着眼点放在以正向行为支持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借鉴其工作方式,将其操作程序和流程进行改良和本土化,运用到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去,尝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行为支持模式。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行为支持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行为支持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从大学生问题行为产生背景和环境出发,探究大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功能和意义,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以求减少大学生问题行为,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模式。其实施者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工作者,更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参与及配合,包括大学生的父母、老师、同学、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专家等。所有的关涉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参与对具有问题行为的大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问题:全面收集资料,厘清大学生问题行为的来龙去脉

大学生问题行为不仅是大学生个人情绪或者心理困扰的产物,而且与其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这些情境和环境息息相关。如果片面地将大学生问题行为归结为个人原因,必然会导致所制定的干预策略的偏差和无效。因此,秉持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将大学生放入其环境场中做系统分析是对其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的前提。

1.资料收集的对象:涉及在个案生活范围内,对个案造成影响的所有人,包括个案本人、个案的家长、亲友、老师和同学等。

2.资料收集的内容:所收集的资料要尽量做到全面,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导致问题行为的症结所在。为了使资料收集过程更加条理化,可将所搜集的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资料,包括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史、身体状况、教育经历、传统习惯等等,当对个案不是特别了解的时候,此类资料有助于了解问题个案为什么会有此种行为产生以及可能的因应策略。[9]44另一类是特殊资料,这一部分资料直接针对问题行为,包括收集问题行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情景因素或诱发事件)、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和问题行为的后果三方面。收集到这三个方面的资料之后就可以将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3.资料的收集方法:可通过设计标准化问卷进行条理化的资料收集、查看个案的档案资料、与个案本人及其周围相关人士进行访谈、直接或间接地对个案进行观察等等。

(二)分析问题: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

行为产生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之中,正如小孩通过哭闹来表达其身体的不适,以获取食物或者获取成人的关注和爱抚,特定的行为往往代表着个体对环境特定的诉求。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样可以看作是大学生某些需求的表达形式。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必须探究大学生问题行为是为了满足哪一方面需求,即该行为具备何种功能。这就要从之前收集到的个案资料入手,分析个案一般性资料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与直接针对问题行为的特殊资料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通过以下大学生李某沉迷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的案例,我们可以明确功能性行为评估的过程。针对此个案的问题行为我们需要分析的是:

1.问题行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首先考虑李某迷恋网络游戏的行为是否具有其特定的情境因素或者诱发事件。如经观察后发现,李某对网络游戏在大四时尤其严重,以前虽然也偶尔玩网络游戏,但都能自己克制,从未上瘾。由此可见,同样的网络游戏对李某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借此我们可以推断外界情境因素是李某产生网瘾的诱发因素,李某存在不能适应大四生活的可能性。

2.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李某的网瘾表现为每天持续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达8小时以上,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问题行为的后果:李某自述一方面在网络世界可以结交朋友,找到自尊感;另一方面可以远离现实中的尔虞我诈,可以不去担忧学习及就业压力,获得精神上的放松。父母讲述由于李某现在的状况,他们现在已经主动调动在外地的工作,来到本市陪儿子上学。

经过对问题行为原因、表现、后果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如上例,李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行为,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逃避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也就是逃避其不喜欢或是厌恶的东西,这属于负强化功能;另一方面,李某的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父母增加了对其的关心和照顾,李某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这属于正强化功能。

正强化和负强化功能是问题行为最常见的两大功能,此外,问题行为还具有其它的一些功能。行为千种百样,其相应的功能也千种百样,要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三)解决问题: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

确定问题行为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之后,就可以针对不同功能的问题行为制定具体的行为支持计划,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比如,针对正强化功能的行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有:⑴撤销强化物,阻止个案通过问题行为获得正强化物;⑵对问题行为和适当行为进行区别性强化,来增强个案的适当行为;⑶替代强化,通过强化个案同辈群体的适当行为,使个案学习适当行为等等。

针对负强化功能的行为,则要先分析个案所要回避厌恶刺激这一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个案行为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刺激本身(如学习压力过于沉重,就业形势过于严峻),则应从刺激本身入手,改变刺激本身的不合理性,使厌恶刺激转变成适宜刺激,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刺激是合理的,行为问题具有不合理性,即个案回避厌恶刺激的方式不当,则要教会学生以更加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回避或消除厌恶刺激。

(四)防治问题: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系统

为了使行为支持计划具有广泛的覆盖性和影响力,就不能把干预时机仅局限于问题行为发生之后,而必须考虑到在问题行为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三个阶段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在问题行为发生的各个阶段寻求突破。相应的,具体的行为支持计划可以针对以下四个内容来设计:

1.问题行为产生前的介入,即要改变引发问题行为的环境因素和诱发事件。如上例,需要考虑的是学校对毕业生的学业要求是否过重,由于社会背景导致的就业压力是否过大,是否可以对此加以改善。

2.问题行为出现时,改变周围相关人员对问题行为的反应,教导他们以更为有效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式来对待个案的问题行为,撤销问题行为带给个案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功能。

3.问题行为发生后,教导个案以适当的行为代替问题行为。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Edward G.Carr认为,如果具体技术在没有整合、没有组织的背景下被应用,即使最好的技术也会失败。[10]4~16因此,必须寻求各方力量的合作,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即要从学习、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做出广泛性的改变,以利于长期目标的达成。

四、结语

大学生行为问题和思想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思想问题属于内在因素,行为属于外在的可观测因素,行为是思想的表现。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引导,不但能够避免行为产生的消极后果,而且可以积极的对问题学生的思想产生间接影响。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弊病在于:对大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时,将学生孤立于环境系统之外,就问题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问题行为定性为思想品德问题加以处置。正向行为支持作为一种在环境中理解行为,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正向支持、积极干预的做法,恰恰可以弥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只见问题不见人”的缺陷。虽然正向行为支持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它仍需要更多严格的研究来证明它在普通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是否真的具有良好的效果,以及它具体的实施条件和实施程序是否有所限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取众家之所长,避众家之所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1]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3]罗婧.正向行为支持的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3).

[4]Cynthia W.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and function assessment[J].Research Connections in Special Education,1999.

[5]Edward G C,Glen D,Robert HH,et al.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evolution of an applied Science[J].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2,(1).

[6]Carr E G,Horner RH,Turnbull A P,et al.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for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 research synthesis[J].American Association Mental Retardation.1999,(5).

[7]Dunlap G,Kern L.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in the instructional curriculum.In Reich-le J,Wackier,D,Communicative alternatives to challenging behavior[M].Baltimore:Paul H.Brookes,1993.

[8]Bamabra,L.M.Evolu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In L.M.Bambara & L.Kern(Eds.),Individualized supports for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s:Designing Positive behavior plans[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5.

[9]林惠芬.如何执行正向行为支持[J].特教园丁,2008,(9).

[10]Edward G.Carr,Glen Dunlap,Robert H.Horner,et al.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Evolution of an Applied Science[J].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2,(1).

A Study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and Undergraduate Psychological Health

TANG Mi,HE Zhao-ho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s a kind of method,which formulate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the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problematic behaviors in order to better problematic behavio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Applying th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to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model of the education are good attempt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dergraduate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psychological health;problematic behavior;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G444

A

1672-9021(2011)06-0112-05

唐蜜(1985-),女(壮族),广西都安人,广西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何昭红(1963-),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能力导向,正向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2011JGZ012)。

2011-11-05

[责任编辑普梅笑]

猜你喜欢

个案李某个体
同居男友去世, 女友能否继承遗产
为了讨还债务而绑架、扣押债务人,构成什么犯罪
10年被抓8次的惯偷又栽了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家长管教不力少年犯数罪被判刑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