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后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2011-08-15张素珍

关键词:生产性集群服务业

张 华 张素珍

(黄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金融危机后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张 华 张素珍

(黄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从金融危机后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入手,探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金融危机;生产性服务业;问题;对策

一、金融危机后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

(一)高附加值、知识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生产性服务业是把生产要素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导入商品生产过程,与制造业交互融合,促使制造业从资本、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从而提高商品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运营效率,增加价值产出,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知识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抵御经济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仍保持了较高的利润率,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地区经济波动最小;在2009年经济回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是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1]。

(二)产业关联性日益加大,部分制造企业呈现服务化趋势

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许多企业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企业再造和并购重组等方式,从单纯销售产品发展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部分制造企业还转型成为了服务提供商,实现了制造企业服务化。这种转型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主要有3种: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从销售产品发展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2]。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宽,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服务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入,我国从侧重于制造业的对外开放转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但生产性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已经成为了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方式主要有服务外包、离岸外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等。全球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今后我国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能力。

(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构成一条完整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价值网[3]。生产性服务企业不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自身也依托集群化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需要通过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获得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竞争力,正日益成为国际上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4]。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从总体来看,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市场化程度较低,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垄断性因素大、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审批事项过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和市场准入范围狭窄;垄断性行业改革不够深化、存在区域市场分割的现象;市场化服务和公共服务界限不明;市场机制不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有些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不规范和不成熟,凸显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抑制和削弱了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另外,一些生产性服务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难以得到真实反映,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5]。

(二)与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现实需求不适应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不足,供给严重短缺,发展滞后,效率低下,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传统服务业比例较大、竞争过度,而新兴的服务业又比例偏小、规模不大、范围狭窄。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理念落后,国际化程度较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很多企业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很难得到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订单;专业服务(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缺乏高端服务、个性化服务、复合型服务,难以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中国绝大多数软件外包企业规模偏小,信用度较低,无力承担大型的程序设计或软件开发项目,难以在国际外包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

(三)服务水平不高,有效市场需求不足

目前,在中国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企业是两头在外、以贴牌生产为主业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低端,与产品制造相关的研发服务、市场销售、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出很小,服务外包需求不旺。另外,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模式,较少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外包来降低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知识技术含量低,满足企业服务需求的能力不强[5]。加之未实现规模经济,导致一些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成本相对较高,服务质量较差,构成了生产性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低水平平衡。要打破这种低水平平衡,就要从提高服务水平和有效市场需求两个方面着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这是加快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6]。

(四)没有形成有效集聚

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和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削弱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资源分布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近几年,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制造业发展中分散布局、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粗放经营等问题。这些问题,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难以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4]。

(五)专业人才缺乏,制约生产型服务业的升级发展

人力资本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制造、轻服务”的观念,一直重点发展制造业,不太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供给结构也不合理。再加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也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

三、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在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等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各方面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在通信、商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积极探索采取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等多种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顺应国际投资发展趋势。其次,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引进外资和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外商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进行直接投资,有利于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近距离的学习其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隐性知识在我国产业间的扩散和转移;有利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由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更高端的中间服务,以此促进制造业的结构升级[5]。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有效供给

要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快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改革步伐;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5]。

(三)顺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呈正相关交替的融合关系[1]。两者的融合与互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提供技术基础。因此,产业政策应扶持信息技术,促进其发展。二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制造企业要实行专业化经营,将非核心技术外包。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应享有高技术企业同等待遇。因此,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以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打造一批特色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后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创造的优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对环境和功能设置有很高的要求。因而,要积极推进各类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要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发挥龙头服务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

(五)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首先,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加快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或创办生产性服务企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5]。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的行业,要加快培养和引进其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熟悉世贸规则,通晓国际惯例,擅长国际交往的金融、保险、贸易、中介等专业人才。第三,要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1] 李东升,窦熙博,赵清华.后危机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学刊,2010(4):50.

[2] 马志刚,裴珍珍.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机遇[N].经济日报,2009-08-31.

[3] 汪凌志.后危机时期的大产业发展——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

[4] 郑明彩.浅谈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0(7):30.

[5] 赵玉林,徐娟娟.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5.

[6] 张晓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战略升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5):88.

Reflection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ZHANG Hua ZHANG Su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has lagged behind,which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to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global producer services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then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which can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financial crisis;producer services;problem;countermeasure

F719

A

1671-7422(2011)01-0014-04

10.3969/j.ISSN.1671 -7422.2011.01.004

2011-01-16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08d146。

张华(1966— ),女,湖北黄石人,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咏梅)

猜你喜欢

生产性集群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