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看
2011-08-15唐蜜
唐蜜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试析当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看
唐蜜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针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不存在异化现象。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为视角分析当代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异化现象,可以在了解现状的前提下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异化;劳动异化;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
“异化”一词在辞海中的意思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异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概念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从霍布斯、卢梭到爱尔维修,再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个时代的哲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丰富了异化理论。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异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事实,发展出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理论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集中论述了他的“异化劳动”概念。
在《手稿》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表现的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三是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劳动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丧失所有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就不得不将其自身的劳动能力出卖给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其结果就是,劳动产品自然而然地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变成独立于劳动者之外并控制劳动者的对立物。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这一活动本身也逐渐与劳动者相脱离,做为反对劳动者的一种异己力量而存在。与此相对应的是,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以及劳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发生了异化。马克思分析异化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奴役,资本对劳动者的控制以及物对人的统治等种种弊端。并且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
马克思剖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异化现象,他明确指出异化现象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共生共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国家,在非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就不存在异化现象。事实上,只要生产力还没得到极大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实现的社会条件还不具备,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就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异化状况。
二、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迫于就业的压力或社会和家庭等其他原因的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越来越带有工具性和功利性色彩,出现了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等与其学习本质相异化的现象。虽然现在我国大力弘扬以人为本思想,提倡大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大学生仍然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克服异化,实现对其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为手段的知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其本质所符学习意义的异化
知识作为承载着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真善美内容的人类智慧结晶,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出于满足其自身精神需要的目的性,换言之,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应该是满足其精神需求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的不断获得,意义在于不断积累个人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将来选择人生道路选择、发挥个人潜质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是达到个人发展目的的一种手段。甚至,这种发展在现实中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层面的发展。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学习知识更多是出于就业的目的。当知识的本质力量与就业这一目的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目的就让位于就业这一外在目的”。[1]为了生存,为了就业,大学生不得不将自己放到劳动力市场上出卖。在同样遵循价值规律的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竞争比的就是知识,就是大学生有怎样的文凭和学历,会说多少门外语,手中有多少技能证书。知识作为大学生在其大学生涯中的劳动成果,被直接交到用人单位手中,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这个时候,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变成了他们人生选择的单一指标。“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52知识变成脱离大学生自身而存在的一种异己力量,与大学生相对立,操纵这大学生的未来前途与命运。
而且,正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变成商品,他越是贬低自己的价值。”[3]43,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由于大学内各类技能考试、资格认证考试的泛滥,大学生手中所掌握的知识也出现了贬值的趋势。知识被越多人所掌握,就越会降低知识这一资本的在市场上的价值,大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就越显得贫乏。为了在就业市场上争取优势,大学生就不得不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考更多的资格证书……
总之,作为大学生的劳动成果的知识,由于被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手段而外化于大学生自身之外,大学生不仅没有占有它,反而在其中丧失自我,受到知识的控制。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高,大学生受到知识的控制程度就越深,异化程度就越甚。
(二)任务式的学习过程: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
学习过程是大学生依据自己的需求及爱好,通过课堂听课,阅览图书以及科研等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增长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个人素养得到不断丰富的过程。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愈趋功利,大学生以就业市场的需求来指导学习,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求及格过线,求学分,求证书,求学历,忽视对理论的吸收和知识积累本身。其结果是“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大学生不能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有精深的了解,往往有证书无能力,有文凭无本事。
另一方面,就如劳动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学习过程本应是大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过程,追求幸福感和学习快乐”[4]的过程,是大学生自由自觉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但是出于就业的目的,不少大学生所选专业,所修课程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是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领域。这样一来,大学生在这样的专业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就不能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学习不是出于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目的,而沦为大学生谋生道路上的“既定任务”,他们往往为了学习而学习。“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2]29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自由发挥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而是沦为工具,成为了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下的牺牲品。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代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大学生犯罪率、自杀率也逐年猛涨,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带有过多的功利性目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学习负担过重,在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时候就很容易诱发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相关的心理问题。
(三)被动的选择:大学生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一个类的特性就在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只是出于其直接的肉体的需要,在本能的支配下进行生产活动,而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进行的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这就是人的类本质。
大学生作为人这一大类里的一个特殊部分,自然也具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殊的本质特征。大学生不只因为其准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区别于工人、农民等其他社会阶层,而且大学生与小学生、中学生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曾在谈论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学习差异时,就形象的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们应该站起来,四目眺望。”[5]这就强调了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学习者,能够自由自觉地进行学习和创新活动。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大为减弱,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自我选择和自主钻研。只有通过这种自由选择和独立学习,大学生才能体现出其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本质力量。
然而就像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自由自觉劳动的权利,使劳动者的劳动被贬低成维持人肉体生存的手段一样,大学生的学习也逐渐丧失了它应有的自由和自觉,成为了大学生谋求生存机会的工具和手段。大学生在做出专业选择和各类学科选修、技能培训的选择的时候,很多不是出于个人兴趣或特长,而是要考虑到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该学科,该技能证书的实用性等等因素。事实上,不是大学生在进行选择,而是社会就业形势无形中就已经决定了大学生选择。大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完全被市场导向所取代。在这样一来,“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就“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2]58
(四)僵化的关系:同学关系间的异化。
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最纯洁和美好的。同学之情,在于学业上的相互交流和生活上的相互关心;在于苦恼时的分担、困难时的扶持和快乐时的共享;在于互助互爱、平等协作、共同进步。
然而当代大学生之间,虽然并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由于不能完全摒弃物质利益关系,大学生与他们本应该拥有的同学情谊渐行渐远。在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里,大学生面临着同样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就难免会出现情感功利化,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是恶性竞争的现象。
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交友的价值观上。每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都倾向于在交往过程中能够获益,能希望能够通过交往让自己有所提高或者进步,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过于看重交往过程的功利性,将同学关系看成是彼此资源“等价交换”的过程,觉得有价值则与之交往,无价值则避而远之,这样的人际交往显然就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竞争关系上。良性的竞争是激发个人动机,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但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处于潜在的竞争的状态中。为了奖学金、为了就业机会,甚至是为了自尊和虚荣心,大学生们即使不秉持适者生存、为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生信条,对自己的同学处心积虑、针锋相对,陷入恶性竞争的相处模式;也很难敞开心胸开诚布公地互助协作。同学关系淡漠、独行特立或依赖小群体变成大学生交际圈的常态模式。
马克思曾设想,到了“真正的社会”(共产主义)里,每个人都能实现向自己本质的占有和归复,因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人的本质为纽带,而不是商品和货币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才能消除。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应该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道路上的铺路石,如果这种关系被不正确的使用,则会反过来成为大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在现实社会里,在大学生之间,只要现实的竞争压力没有消除,牵扯到利益的各种因素还存在,大学生们就无法实现理想状态中的毫无芥蒂、毫无私心杂念的交往,就无法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在每个人完全占有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交往。
三、异化产生的原因及克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社会固定分工的出现是产生异化劳动的原因,而私有制的确立则使异化最终得以实现。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都还不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力的低下,必然产生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必然会经历异化阶段。
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异化现象如出一辄。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没有得到高度发展,社会财富还没有富足到可以按照个人所需来分配生活消费品的地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必须根据按劳分配原则,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个人能提供怎么样的劳动是个人得以过上何种质量的生活的最主要依据。面对生存和生活的压力,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就不得不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提早做准备,带着明确的就业目的去学习。简而言之,正是因为还没有摆脱对物的依附关系,所以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甚至自觉地按照社会的需求将自己异化。
要克服大学生学习中的异化现象,从社会方面看,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弃扬,最终占有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狠抓经济建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同时建立合理的分工机制和大学生就业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体制保证。
从教育体制本身看,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的培养目标究竟是学术目标还是职业技术目标?在讲究效率和经济利益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追求职业技术目标的同时是否就意味着可以放弃学术目标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需要我们清晰定位和深刻反思。
最后,大学生也有必要对自身进行调整和充实,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发展完善人格,在科学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兴趣,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现在在全社会各领域开始倡导的生涯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同样有效。大学生应该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积极寻求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式。
四、结语
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在历史进步过程中的一定时期,人的不自由和片面化是不可避免的。异化既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必然也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逐渐消亡。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异化的克服“将经历一个及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认清目前的客观现实,才能积极地创造消除异化的社会条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种种重大成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不断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胜利,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我国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将逐渐消亡。大学生最终将摆脱就业和生存压力的束缚的统治,实现其本质的回归,走向自由全面发展。
[1]昝玉林.大学生的异化与现代高校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庆守.现代学习目的观的本质内涵[J].闽江学院学报,2008,(6)
[5]黄平.大学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J].湖北大学学报,2008(9)
An Analysis on the Alien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NG M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Guangxi)
Labor alienation theory of Marxism concerned with the alienation of producing course under capitalist condition.But there are also alienations under socialist condition.We can study undergraduat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rom new visual angle through Labor alienation
alienation;labor alienation;the alien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y
G 41
A
1671-5004(2011)01-0116-03
2011-01-13
唐蜜(1985-),女,广西都安人,广西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