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姓名同位结构的图形—背景解析
2011-08-15唐小利
唐小利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英语姓名同位结构的图形—背景解析
唐小利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英语姓名同位结构有多种表现形式,各自体现出了不同的语用效果。本文尝试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出发,对C hina D aily中的姓名同位结构进行阐释,分析其成因。
姓名同位结构;语用效果;图形-背景理论;重心
用一个词语的形式对前面的一个同一范畴的内容作出说明、解释或描述,这一词语形式就是同位语。换言之,两个词语,在意义上指同一事物,在结构上作同一成分,两者之间互为复指,而且还有说明或解释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上把起解释说明关系的词语叫做同位语,被解释说明的词语叫做本位语。[1]英语同位语有多种表现形式,体现出多种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
对于同位结构这一语言现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Andreas H.Jucker(1992)在Social Stylistics:Syntactic Variation in British Newspapers一书的第九章中对姓名的名词性同位语进行了系列的描述和分析,并且区分了不同文体中此类结构的使用差异。[2]Charles F.Meyer(1992)于Ap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同位语的语法、句法、语义和语用关系等。[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描述上。当然也有学者分析了这一语言现象在翻译中注意事项等,如吴爽(2002)在《英汉同位语比较于互译》中对英汉同位语结构进行了比较,且从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入手,将同位语的汉英翻译进行了分类归纳。[4]此外,廖巧云(2007)在《英语同位语的认知研究》中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表明同位语表达的基础是对事物类别的认识,本位成分和同位成分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的认识。[5]笔者通过对CNKI的检索,发现国内对同位这一重要语言现象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欠缺。本文拟以姓名同位结构为例,从图形-背景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对这一语言现象作出解释。本文中所选用的姓名同位结构后均选自China Daily,且标出了具体日期。
一、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丹麦心理学家鲁宾(E Rubin)首先用“脸/花瓶幻觉图”(face/vase illusion)将图形和背景进行区分。之后,完形心理学家借鉴其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并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figure-ground segregation)的观点。[6]
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时,通常总会把这个物体作为在直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对于图形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背景就是对图形进行认知的参照点。例如,当我们看到桌子上有一本书这样的情景时,“书”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则是背景。继鲁宾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对图形-背景理论进行了基本界定。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界定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通常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和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而面积或体积较大的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的则作为背景。图形-背景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动态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之中。之后,语言学家们便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7]Langacker根据感知突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8]
二、图形背景理论解析同位结构
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使用图形背景理论研究了英语中的多种句法和句式,并清晰地揭示了其中的联系。本文拟使用图形背景理论阐释英语中姓名同位结构现象,所选语料均来自报刊China Daily。
例1:Thousands of academics,students,lawyers and rights group workers gathered on Friday on a typical windy winter morning to attend the funeral for Cai Dingjian,a renowned legal expert in China.(2010-11-27)
例1中同位结构的本位语为蔡定剑,显然,读者阅读这句话时我们的认知焦点会放在先于同位语出现的姓名之上。接着,读者会询问“谁是蔡定剑?”接着,同位结构中的同位语部分对其进行了说明,即蔡定剑是“中国一位著名的法律专家”。人们在对同位结构的认知上习惯于将较短的姓名本位语放置于认知的焦点位置,然后围绕其进行背景情况的描述。新闻作者依据这一规律达到了突出所描写人物的语用效果。
例2:China urged all parties concerned to jointly create the conditions to restart the Six-Party Talks at the earliest possible dat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Hong Lei said on Tuesday at a regular press briefing.(2010-11-23)
例3:A government spokesman,Phay Siphan,said total casualties reached over 1,000 with 378 people killed and 755 injured. (2010-11-24)
例2主句之后出现了同位结构。同位结构中“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在主句描述完毕之后会接着映入读者的眼帘,成为读者认知的焦点,因此它是这一同位结构的本位语,而其后的人名“洪磊”只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不是认知的焦点。这篇新闻作者的意图是在强调中国政府这一举措的严肃性,所以应该强调“外交部发言人”这一职务,增强消息的说服力。倘若将原消息改为“……Hong Lei,a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said on Tuesday at a regular press briefing”,则将失去原句中所暗含的坚定的立场。同样,例3中为了强调消息的可靠性,首先将人物的职务放在了图形的位置,使其称为人们认知的焦点。但是,与例2不同的是例3同位结构出现在主句部分,因此倘若将例3中同位结构中的同位语和本位语调换位置,不会影响图形背景中的因素,这也证实了图形-背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换的说法。
例4:Chen Lu,public relations director of GenSci Medicines, sponsor of the association,says that Li’s life is an inspiration.(2010-11-24)
例4同位结构中,位于本位位置的是人名“Chen Lu”,紧接着是对其进行进一步限定补充的同位语成分“public relations director of GenSci Medicines,sponsor of the association”。这里我们发现此处的同位语由两个名词性短语组成,而且长度明显大于本位语的长度,因此,虽然位于句首,也无法使其跟本位语进行位置交换。而且,同位语短语之前不存在冠词,无法判定本位语和同位语数量上的关系。这种同位语出现时,读者一方面会聚焦人名,另一方面也会被双重同位语吸引,进而会对其进行关注。这种情况下,读者关注信息中的图形和背景会进行动态互换。
以上是China Daily中出现的较为常见的几种典型的姓名同位结构的图形-背景分析,囿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本文不再寻找新的同位结构进行逐一的阐释。
三、结论:
同位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如何理解、运用和分析同位结构值得我们的关注。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对同为结构中较为常见的姓名同位语结构进行了阐释,并且分析了其成因,期望对同位结构研究作出一定的补充。
[1]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5.
[2]Andreas H.Jucker,Social Stylistics:Syntactic Variation in British Newspapers[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2.
[3]Charles F.Meyer,Ap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吴爽,英汉同位语比较与互译[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132-134.
[5]廖巧云,英语同位语的认知研究[J].哈尔滨:外语学刊,2007(6): 46-50.
[6]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1:157.
[7]Talmy,Leonard.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In Joseph H.Greenberg,Charles A.Ferguson and Edith A.Moravesik(eds.).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Vol.4:Syntax[C].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627-649.
[8]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20.
[9]China Daily官方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
Analyzing Name Appositions in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e-ground Theory
TANG Xiao-l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UMT,Xuzhou 221008,Jiangsu)
Name appositions in English have a variety of forms,which are refl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pragmatic effec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e-ground theory,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name appositions in China Daily,and interpret their emphases respectively.
name apposition;pragmatic effects;figure-ground theory;empheses
H 313
A
1671-5004(2011)01-0087-02
2010-12-16
唐小利(1986-),女,河北沙河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