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柏拉图与孔子的比较浅析人类文明源头东西方文化的互融
2011-08-15赵婵媛
赵婵媛
(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
由柏拉图与孔子的比较浅析人类文明源头东西方文化的互融
赵婵媛
(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
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初是人类文明的觉醒时期,通观东西方文化,此期涌现出了先前未曾有过的众多的先觉者。古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便是典型代表。孔、柏二人治国理想的建构体现了“尚善”的原则,追根溯源他们又有着相同的贵族阶级出身背景,这就有可能窥探出一些人类文明源头的精神共鸣。
孔子;柏拉图;《论语》;《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精神共鸣
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初可谓是人类文明的觉醒时期。通观中西方文化的源头,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古中国的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前427年-前345年)乘着人类文明演进的风帆在这一时期上岸,并分别栖居于文化迥异的东西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而永恒的精神财富。既然他们处于同一个时代背景,又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觉者,那么我们能不能打破东西方界限,从中窥探出人类文明源头的精神共鸣呢?
要了解历史,了解先人,必然要借助于现存可查的文本资料。《论语》是一部由若干片段集合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分十卷,总计二十篇。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学界普遍认为文章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是依照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各自的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的。融汇多人笔记合成一体还原孔子本人思想应该是可信的。孔圣人是儒家文化的鼻祖,《论语》则是了解其思想很好的媒介。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是由柏拉图一人执笔,对其恩师苏格拉底与他人(包括诵诗人伊安、诡辩家和修辞家的信徒斐德若、诡辩者希庇阿斯等)对话的记录。尽管在整部书中,柏拉图始终没有正式出场,但是多数篇章中苏格拉底都是主角,连同《法律篇》中的雅典客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在为柏拉图的思想观点代言。
一、对话——不谋而合的形式选择
《论语》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闲谈的方式来表达政治理想,即柏拉图所谓的“对话”,也就是中国俗称的“语录体”。这是一种巧合吗?与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相比,小说的读者群最为广泛。尽管在其萌生之时,一度受到雅文化的鄙夷与排挤,但是到其成熟之刻,便瓜分了文学领域的最大一块蛋糕。这是什么原因?我想与其间接叙述中所穿插的大量直接叙述即对话关系密切。不同的人说出的话体现不同的性格,有变化,有冲突就拥有了更多吸引眼球的资本。相对而言,灵活多变的直接叙述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纳。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仿佛是一个全知全能者,或是他一人陈述,如《里仁第四》,几乎通篇为孔子一人之言,涉及他人之言甚少;或是由他人提问,孔子一一作答,根据不同的问题和发问者不同的人物性格给出不同的答案。如《为政第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达。’……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焉,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P(55-56)同是“问孝”孔夫子却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不同于《论语》,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发问与回答主客体的转换。作为柏拉图的代言人,对话往往是由苏格拉底发问。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他时常装傻瓜,说自己什么都不懂,要向对方请教,而且有时摹仿诡辩学派的辩论方式来讥讽他的论敌们,我们很难断定哪些话是他的真心话,哪些话是摹拟论敌的讽刺话。”[2](p268)对话逻辑严密,把各方观点都铺展开来,并将其中的矛盾抽丝剥茧、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充满了“苏格拉底式的幽默”。
与孔夫子往往以明确的答案结束对话不同,朱光潜先生在其《译后记——柏拉图的美学理想》一文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有些对话并没有作出最后的结论(如《大希庇阿斯篇》),有些对话所作的结论彼此有时矛盾(例如就文艺队现实关系的问题来说,《理想国》和《会饮篇》的结论彼此有矛盾)。”[3]这对于柏拉图所记录的对话来说,确是十分妥帖的总结了。
二、尚善——不约而同的治国方式
《理想国》一篇可以看作是柏拉图的治国理想。与其类似,《论语》中也有集中体现孔子治国理想的篇章《为政》。将这两篇文章比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尚善”是实现二人理想都要凭借的方法、策略和手段。
在《理想国》一文中记录了阿德曼特和苏格拉底的这样一段对话:
苏:我们绝对不能让年轻人听到说,犯最凶恶的罪也不足为奇,若是父亲做了坏事,儿子就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报复,也不过是照最早的而且最高的尊神的榜样去做。
苏:我们还要严格禁止神和神战争,神和神搏斗,神谋害神之类的故事。它们根本不是真的,而且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必须把随便就相争相斗看成最大的耻辱。巨人们的搏斗,以及神和英雄们与他们的亲友们争吵之类的故事都不准讲,也不准绘绣......我们必须尽力使儿童最初所听到的故事要做得顶好,可以培养品德。[4](P19-20)
在古希腊,人们对于神的崇拜是非常虔诚的,所以神的处事方式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影响。由这段对话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认为相争相斗是最大的耻辱,巨人们的搏斗,以及神和英雄们与他们的亲友们争吵之类的故事都不应讲,神应当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只有在这种教育之下生活的孩子才能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就是理想的人。那么我们对作出良好榜样的神予以怎样的定义呢?下文又说:
苏神在本质上不是善的吗?他是否就应该描写成善的?
阿那是毫无疑问的。
苏凡是善的都不是有害的,是不是?
阿照我看,善的就没有害。
苏不是有害的东西是否做有害的事呢?
阿当然不会。
苏不做害事的东西是否生祸呢?
阿不。
苏不生祸的东西会是祸的因么?
阿那怎么可能呢!
苏那么,凡是善的都是有益的?
阿对。
苏它是福的因?
阿对。
苏照这样说,善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它只是善的事物的因,而不是恶的事物的因,只是福德因而不是祸的因。[5](P20-21)
由此可见,神的本质是善的,柏拉图理想中要神所树立的榜样就是“善”,是要以此来教育城邦中的儿童们尚善。
再来看集中体现孟子治国思想的《为政》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6](P53)
朱熹注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罚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7](P53)下文又说: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P54)
这就是说用政权去压制,用刑罚去威慑,虽然表面上没有人作恶,却未必让人心服。若能以德行示人,对“厚薄之不一者”以礼法一之,那么百姓才会由衷的信服,才会“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9](P54)在孔子看来,统治者的施政方式不宜是“以政”、“以刑”,应该是“以德”、“以礼”去解决处理问题。“以德”、“以礼”从何而来?最终目的还是要复归于“善”——一种自上而下的全民“尚善”。
三、贵族——出身相同的阶级背景
在阶级社会中,凡事的出发点都以行为人的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柏拉图与孔夫子二人政治理想的如出一辙,我们自然要去窥探一下他们的阶级背景。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另有一种至今存在争议的观点,认为柏拉图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的侄子。柏拉图是当时雅典的贵族阶级,其思想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则是无疑的,这在其作品中也不难发现。
苏所以只有城邦的保卫者可以说谎,来哄骗敌人或公民,目的是为着国家的幸福。此外一切人都不能说谎......
苏所以城邦的保卫者如果发现一个普通公民说谎,无论他们是哪一行手艺人巫师,医生,或是木匠,都要惩罚他,因为他行了一个办法,可以颠覆国家,如同颠覆一只船一样。[10](P32-33)
对话中“城邦的保卫者”即为统治阶级。保卫者可以说谎来欺哄敌人或公民,而普通民众说谎就要受到惩罚,必须保证对其统治者的绝对忠诚,绝对服从。很明显,这项制度是不平等的,而仅仅是一种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由此看来,孔子出身贵族,其思想也自然代表统治阶级。
《论语·八修》篇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谓季氏:“八修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11](P61)
大夫私自用天子应享有的礼仪是一种越级行为,孔子认为没有比这种不遵守封建等级的行为更不能容忍的了。由此可以看到在孔子心中,阶级界限的划分是非常鲜明的,以下犯上则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柏拉图与孔子不约而同地治国理想是与他们类似的阶级背景密切相关的。此外,二人还有相似的从政经历,孔子一生仕任不止一国,柏拉图也曾多国游历,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统揽东西方文明的源头,二位先觉者在几千年前就早已打破了地域界限,思考与实践自身理想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光辉永驻的财富。以上所言只是笔者一点简单的认识,这其中还有诸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注释]
1.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朱光潜.译后记——柏拉图的美学理想[J].北京,1962.
4.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1.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李零[著],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茱莉娅·安娜斯[著],高峰枫[译].解读柏拉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By Plato Confucius and Comparison Building-up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Human Civilization Source Mutually Melt
ZHAO Chan-yuan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Fujian)
Three or four centuries BC,human civilization is the awaken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Through this period,there Emerged in a number of thinking,which have never happened before.Confucius of Ancient Chinese and Plato of ancient Greek are the Typical examples.Both of them reflects the common rule of ideal,which is"goodness"principle.Tracing origins,they have the same aristocracy background,which are likely to spy out some human civilization source of spiritual resonance.
Confucius;Plato;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Collection of Plato Literary Dialogue;spiritual resonance
I207.26
A
1671-5004(2011)01-0058-02
2011-01-03
赵婵媛(1986-),女,香港特别行政区,华侨大学文学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