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1-08-15何新安曲建国温必锋
何新安,曲建国,温必锋
(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河源517000;2.河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河源517000)
河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何新安1,曲建国1,温必锋2
(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河源517000;2.河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河源51700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河源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章在调查分析河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市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和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企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1],但省内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90%以上[3],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广大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珠三角周边地区客观上将承接产业二次转移。
河源地处粤北山区,经济总体发展较为落后,高新技术产业总量较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契合河源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思路,而且能把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近几年来,河源紧紧把握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河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市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9家。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74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7%,比上年增长3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8亿美元,占全市总出口额的31%,比上年增长79%。
2003 年以来,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产业贡献值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迅速和医疗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初现强势、全市“一区多园”已初具规模等四大变化特征。目前,高新技术产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河源“一区多园”产业集群发展有所偏重,已形成各有特色的产业群,并且已初步形成部分特色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支撑起富有活力的园区经济。
一、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发展不理想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比例方面。当前高新技术产业仍面临着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间规模差距过大和企业产值不高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设备制造业占了整个河源高新技术总产值88%,而医药制造业则从2003年的39%急剧下降至6%,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相等。与此同时,2003~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企业产值下滑明显,2008年比2003年下降了近59%。此外,目前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显得较为单薄,缺乏如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大型企业的实际运作。
一是产业集聚方面。近几年来河源园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步扩大,但是随着园区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逐一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河源各县区产业转移园目前进驻企业数量较少,导致在招商引资时有时忽略了园区的定位,园区内企业的关联度不高,缺乏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网络,即使是在市高新区,产业集群也是初步形成;其二,各县区大多通过依靠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驻,进驻企业缺乏强烈的根植园区的倾向,仅仅在空间上表现出产业集聚,企业有可能在园区优惠政策相对弱化时迁移;其三,大部分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缺乏“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没有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资源,园区内产业更多地表现为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未能真正体现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二)发展后劲不足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困境。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河源各园区和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即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园区正常运转存在资金压力。仅以河源(中山)产业转移园为例,该园区总规划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若完全开发,按目前2.5元/平方米的土地使用费计征,仅这一项便要支付1250万元。加上其他日常开支,园区正常运转面临资金短缺困境。其他各县区园区普遍面临类似困境。
2.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临优惠政策优势衰减问题,重点表现在招商引资政策方面。在各地市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河源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与其他地市存在政策趋同,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特殊政策了,市内各园区普遍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导致园区政策趋同及政策优势衰减。
3.河源尚未形成对于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尽管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立了河源第一个科技孵化器,但由于起步晚,资金紧张,致使河源公共技术平台还很少,现在如果勉强说有公共技术平台,也就只有手机一项。这些工作应考虑由政府主导投资进行。
(三)发展机制不完善
从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受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动力机制不完善的掣肘。[4]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凸显,以制造业为支撑的经济结构发展瓶颈日益凸显,靠劳动密集和政策优惠等低成本优势参与竞争日显颓势。
1.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联动体系尚未完成。河源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联动体系有待完善。从政府投入方面看,河源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2005~2008年,河源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从623万元增加到986万元,但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却减少了0.01%。从微观和结构看,企业研发投入的密度和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科研经费的投入结构中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状。据统计,2005~2008年,河源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从1.74亿元增加到11.57亿元,企业一跃成为科技研发主体,但同期大中型企业新产品研究经费却从1.49亿元下降到1086万元,新产品研究经费占新产品销售收入也呈大幅下降趋势。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引进机制欠缺。目前,河源的技术人才状况不论从规模、质量结构方面都亟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据统计,2005~2008年,作为科技研发主体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从621人下降至280人,与同期全省此类科技活动人员不断增加的趋势相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此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与核心技术欠缺的矛盾。据统计,2007年河源专利授权量仅为98件,为全省最低。目前河源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少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3.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软化。从纵向数据来看,受传统发展战略及政策惯性的制约,近年来河源对科技的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政府对科技的投资往往是相关部门与上级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没有体现出科技投入的持续性,缺乏硬性约束,具有较大的被动性。而从横向数据来看,相对于其他20个地级市,河源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凸显落后。河源高经济增长率与相对较低水平的技术投入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缺口”。据统计,2007年河源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806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68%,远低于全省同期3.78%的平均水平。
二、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河源今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针对当前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存在产业比例不协调,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间规模差距过大、企业产值不高和产业集聚水平较低等问题,未来应对如下:
1.优选主导产业,明确园区特色
本市“一区六园”产业转移园应选择“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协调”的“绿色发展”之路,今后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将着力于信息与通信领域、新能源与节能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医药领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6大重点发展领域。
2.优化空间布局,力促特色产业集群
河源“一区六园”要进一步明确更加细分的产业定位,紧密结合当地的科技、产业状况,科学确定各自的产业布局、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局部优化的产业化环境,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化创新集群,并因地制宜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具体布局如下: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区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精密机械制造业,项目引进应有所偏重;源城区工业园应重点培育和发展电子、电器两大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东源县工业园应突出电子信息、精密加工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龙川县工业园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和平县工业园应重点发展钟表精密仪器产业;连平县应重点发展医药制造业;紫金县未形成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可继续发挥传统的眼镜产业作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并不断提高研究开发和生产眼镜的技术含量。
(二)改善产业环境,加大社会科技支撑投入
1.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引导功能
设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力求从机制创新角度破解当前财政投入软化这一困境。如市政府可考虑通过自筹一部分资金和在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用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基金,专项用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重点支持信息与通信、新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水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并实行专项专款管理。
2.促进企业成为R&D活动的主体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企业之间自愿组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解决技术难题,鼓励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共建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强化政策聚焦,创新科技资源聚集机制
1.探索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互动新机制,推进高端人力资源平台建设
按照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不同特征,探索建立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机制,完善科技投融资服务政策,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5]
积极提供人力资源建设的思想平台,打造人才高地,吸纳和引进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完善政策导向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形成人才涌动的支撑体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良性运行机制。[6]
2.强化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拓市场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与孵化器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园区及孵化器应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建设并完善市场服务平台,要积极发挥加速器的作用,整合政府、区域和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建立与企业目标客户的联系,拓展市场,确保处于成长期企业的良性发展,实现其高附加值。
3.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创新河源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引导、支持园区内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知名高校、企业集团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联合开发、共建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加以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注:本文系2010年河源市软科学科技计划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0-1)
[1]华强,王童.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珠江论坛,2006,(10).
[2]刘长虹,张金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情况分析[J].广东科技,2008,(5).
[3]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科技统计年鉴[Z].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娜.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企业科技与发展[J].2009,(10).
[5]刘泉友.四川创立中小企业投融资新机制[N].中国能源报,2009-01-12.
[6]张苏串.构筑企业人力资源文化建设平台[J].生产力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