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产生与兴起的时代背景分析
2011-08-15朱荣华
朱荣华 王 伟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确切地说,应该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我们统称之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起源于18世纪康德的哲学思想,在20世纪初,经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发展,最终由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J.Piaget)加以系统阐述。该理论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文观。对于知识的本质的探讨,强调知识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述,而只是一种言之成理的假设或解释,这对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有很大裨益,更是契合了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事实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其建立和发展早期并未较多引人关注,在维果茨基于1931-1932提出其带有建构主义思想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时,不仅未受到较多的关注,甚至还一度因为其“唯心主义”观点受到当局的不公正的对待。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提出也早在1927年左右,但是当时也未有较大反响。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步为人所知,但是真正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接受是在20世纪90年代。为什么建构主义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归于沉默,而在20世纪90年代又似乎突然焕发了生机,成为当今西方世界教育学习理论里面受到最广泛认可的学习理论呢。这固然有教育教学理论往往要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内在规律,但更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理论是20世纪欧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方面条件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由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渐进演变的进程。
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建构主义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的苏联和欧洲,兴盛于20世纪末的美国。维果茨基展开建构主义早期研究的时候,前苏联在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下,出现了空前的政治高压,涉及到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包括维果茨基也受到了批判,其理论被禁止传播。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强调科学主义的凯洛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教育学更符合当局的胃口。而当时皮亚杰所处的欧洲,也笼罩在战争阴云下,这使得提倡“人本主义”的建构主义思想受到压制。
二战后,出现美苏两大政治中心冷战的局面,并爆发了朝鲜战争,当时的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掀起了后来称为麦卡锡主义的思想及政治上恐怖主义时期,旨在迫害自由和进步的思想,这促使当时的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学者更倾向于做价值中立、客观的科学或学术研究;源自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符合了当时的上层建筑。而建构主义仍不具备广泛的学术基础和民意基础。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各种矛盾的加剧尤其是滞胀现象、生态危机、社会政治危机的出现,使得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开始受到广泛的质疑,国家的经济体制由国家干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渡。种族冲突、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映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前苏联这一大厦的倒塌、东欧的剧变,保障人权和解放思想成为各国的主旋律。东西方各国都努力适应民主化的时代潮流,这样,建构主义具备了可被广泛接受的政治经济环境。
二、社会文化的演变
20世纪的西方世界文化演变也可谓波谲云诡,纷繁复杂。如何理清其大体脉络,我们首选哲学领域并对其分析。这一时期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是一大潮流,这是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一脉相承的。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在20世纪初的大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逐步发展出了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流派,从而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哲学流派并存的局面,统称为现代哲学。前者重“内省”,后者重“实证”。在二战之前,这两种理论各有很多代表性的理论,前者影响较大的有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后者有石里克、卡尔纳普、罗素等人的的实证主义,以及查理·皮尔士、杜威的实用主义。事实上,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直到二战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主导地位,而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实证主义的心理学得以迅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60年代,社会文化方面出现了新左派理论的兴起、“垮掉的一代”文学盛行、嬉皮士文化的流行,表面上这与当时社会上的“愤怒的青年”、“垮掉的一代”这些社会现象有关,更深层次,则是人们对现代哲学反思的表现。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海尔伯拖·马尔库塞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们对当时的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使人丧失了批判的革命意识,使个人自由和创造力丧失殆尽,使人成为只会简单重复的思想机器”的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宣传“理性即革命”的理论,提倡“非暴力的反抗”,也因此他在60年代被称为“青年造反者的精神之父”。在60年代,一种新的思潮在法国兴起,并迅速传遍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这就是“结构主义”。在教育学领域,对于以往的“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影响,崇尚实际效用而忽视理论学习,为了附庸现实,过于多样化而忽视真正的学术基础”的问题,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代表人物J.S.Bruner借鉴了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的一些观点,提出“所谓教育,终究是要发展心智能力与感受性。……教育必须使智能发挥作用,借助个人超越自身的社会世界的文化方式,去开辟那怕是些微的新局面,创造出自身的文化来。”在教学观上,Bruner认为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靠教师传授的,因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基本结构也只能通过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学习,即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基本结构的过程。在结构主义这艘大船上,建构主义的一些理念开始受到广泛的注意。而到90年代,在对结构主义批判的继承基础上,建构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
三、科学技术条件的成熟
二次大战期间,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人在机械的电磁计算工具的技术基础上,吸收了电子学和数理逻辑的研究成果,加紧研制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造出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1952年美国人冯·诺依曼为美国IBM公司设计制成了“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并投入市场,由此开创了计算机的时代。同样出于军事的需要,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制定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为标志,美国乃至全世界开启了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时代。
现代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欧美国家由工业化向知识化发生转变,由此催生了社会对创造型、个性化人才大量并日益旺盛的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都要求改变过去“传授、巩固、模仿”的模仿式教学模式,代之以能使学生发挥个性潜能、自主创新,从而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顺应、符合了这种时代精神和要求。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提供了物质保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一般包含“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显然,日趋成熟和完善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是该理论最好的载体和保障。
综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研究伊始到全面推广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理论从初创到逐步完善,从不被学界重视到获得的广泛的认同,反映了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中的曲折进程。之所以该理论占据了我们今天教学理论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科学技术逐步演变后遴选出的当下最为恰当的理论。虽然它自身还有缺陷和不足,尤其是方法论还不够完善。这是我们今后继续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而通过梳理该理论生长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对该教学理论的思想脉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同时在深入探究时也有助于我们抛开历史的局限,打开思路。
[1]庄锡昌.西方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4,(7).
[3]马长英,谢秀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哲学基础[J].江苏高教,2002,(5):76-77.
[4]李志逵.欧洲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5]莫永华,仇雪梅,陈际平.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0,(1):33-36.
[6]Bruner,J.S.On knowing Cambrid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98.
[7]汪霞.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演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9-15.
[8]刘昀献.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