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
2011-08-15李跃琼
廖 松,李跃琼
目前,起搏器的植入技术已日臻成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受益于起搏器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年纪大,基础病多,知识缺乏,更对植入起搏器知之甚少,因而对这类病人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起搏器植入术为有创性手术,并且术后需要长期的观察与复诊,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以下指导。
1 术前指导
1.1 入院指导 护士应在患者入院时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做好入院评估及宣教,使患者尽快适应病区环境,根据患者的情绪和状态,适时适地和患者进行亲切的沟通和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吸烟者应劝其戒烟,并说明吸烟会引发术后咳嗽而导致电极移位或脱落及切口疼痛,甚至会影响切口的愈合等。
1.2 饮食指导 护士要告知老年心脏病患者因心功能差,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适当热量、低盐低脂饮食,少吃多餐,限制食用动物脂肪、动物内脏、油炸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1.3 心理指导 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解除对手术的各种疑虑及恐惧心理,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如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和监护室护士的技术情况,及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并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功效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
1.4 训练床上大小便 护士在患者术前要告之植入起搏器后胸部放有起搏器及心内放有起搏电极,要绝对卧床 3d,否则电极移位导致手术前功尽弃,要耐心向患者解释清楚并取得配合,教会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1.5 术前准备 护士做好术前需要准备的各项工作,如手术部位皮肤的清洁,并注意该部位皮肤有无炎症或感染等。术前更衣、取饰物、取假牙等。术前的当天禁食,建立静脉通道,对精神紧张者术前 30min给予镇静剂。
2 术后指导
2.1 心理指导 术后患者由于各种监护仪器的应用及绝对卧床,加之环境的改变,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护士应在患者身边亲切地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已经安全返回病房,争取患者配合,并请家属协作做好抚慰工作,打消患者的恐惧心理。
2.2 饮食和休息 术后继续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适当热量、低盐低脂饮食,不宜过饥过饱等,多食高纤维素类食物可防止便秘,以免用力屏气造成电极移位,并使原有的心脏病加重。卧床休息是预防电极移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心内膜电极需要胶原纤维形成包裹,使之不易脱落移位。但也应鼓励患者活动以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卧床 3d后,第一次起床一定要有人扶持,动作宜缓慢,并注意坐位、立位时的血压,若起床后感头晕可稍坐片刻,然后轻微下床活动,使患者逐渐适应,以防昏倒。告知患者及家属活动量要循序渐进,若活动后感头晕、黑蒙、恶心、胸闷、气促等症状,应叫患者立即卧床休息,及时通知并协助医生及时调整起搏器的各类参数,直至症状逐渐消失。
3 出院指导
3.1 做好生活调整 告之患者及家属出院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避免激动、焦虑等负性情绪;戒烟限酒,进食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适宜的户外活动如每天一小时的散步等,注意避免劳累。
3.2 禁止在起搏器部位搓擦、按压,避免尖锐物体碰撞起搏器。
3.3 出院前和患者及家属仔细交待有关起搏器治疗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应随身携带自己的信息卡片,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疾病诊断、植入起搏器日期及类型、家庭及单位地址、联系电话等。
3.4 定期随访 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定期随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术后头 3个月内每月到医院随访一次。以后每 3个月随访 1次,第 2年开始应每年随诊 1次。在起搏器保质期到期倒数第 2年开始每半年 1次,最后 1年每 3个月甚至每月随访 1次,在以上任何时间如自觉心悸、胸闷、头晕、黒朦,应立即就医。
3.5 教会患者或家属每日检测脉搏 教会患者或家属每日自测脉搏 1次,每次至少 1min,求其每分钟的平均值并做好记录,并告诉患者或家属若脉搏低于起搏频率或脉搏节律异常同时胸闷时应随时就诊。
3.6 指导患者避免进入有电磁场的环境如理疗室、高电压区,避免患肢使用移动电话、电动剃须刀,避免使用口腔电钻、电磁炉等,禁做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振波碎石、激光及超声波检查并避免进入该区,以防起搏器电路受影响而失效。
3.7 指导患者应在术后禁止做重体力劳动及高强度的运动,可进行适宜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等,1个月内避免手术侧手臂举过头或过伸等动作,以防电极移位甚至脱落。
通过充分应用护理程序和专科护理知识,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接受一整套完整的健康教育,使护士的角色由操作者转向教育者,患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护士的职能也由单一的治疗转向多元化的治疗和护理。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从中受益非浅,护士在工作中也可防患于未然。通过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及健康保健知识,使其能积极参与护理目标与护理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提高自我保健与自我防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