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研究——基于学校管理的研究视角
2011-08-15赵翠
赵 翠
(南京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它表现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1],就我国而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偏低的状况。江西省“构建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心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在近几年的高职学生中,自信心程度高的仅占6%,自信心程度一般的占19%,自信心程度偏低的占50%,自信心程度较低的占20%,自信心程度太低的占5%[2]。学生自信不仅是学生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学风、校风的形成,甚至左右着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学生成才与高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偏低的原因分析
1.高职教育的尴尬地位易导致高职学生不自信
高职院校地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其在教育界的地位,主要通过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一类为其行政性的地位,指由政府部门制定形成的政策性地位。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育地位与行政地位都比较尴尬。首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均以其“职业技能”特色来彰显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又以其“高等”的特性来显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但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融合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陷入了简单的拿来主义误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机制上简单的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又简单的借鉴中等职业教育实训机制,这种简单的“拿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知识教育上不及本科教育,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又不及中等职业教育,这双重“不及”导致高职教育在教育界地位比较尴尬,对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自信心上的打击。此外,在招生过程中,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起点上比中等职业教育高,但录取学生分数线大都低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录取形式上被行政性的定义为低级的本科院校,学生自我感觉是高考的失败者,比本科院校学生“低一截”,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这种尴尬的行政性的招生方式也严重打击着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
2.高职学生发展前景模糊易造成高职学生不自信
高职学生发展前模糊主要指就业与学业发展前景模糊。首先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职学生就业发展前景模糊,自信心严重受挫。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数量增加,“学历高消费”成为社会用人普遍现象,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群体,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很多高职学生就业去向为中小企业的一线岗位,与普通农民工在一起工作,学历优势未能突显出来,职业发展前景模糊,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值之间差距较大,使得高职学生自信心受到一定打击。其次,高职教育简单的“拿来主义”也造成了高职学生学业发展前景模糊,对自己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明确的目标不仅是努力的动力,也是自信心的源泉。
二、学生自信度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1.学生自信度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影响
广义的教学工作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经费等等,涵盖范围较广。本文指狭义的教学工作,主要指课堂与实验教学、考试和作业布置。客观讲,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多样,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素质、学生兴趣等,但其中学生自信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信,很容易表现出对课堂教学的倦怠感,表现为逃课、上课睡觉、讲话、走神、发言不积极或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会表现出对考试成绩“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考试不重视,考前不积极准备复习,从而导致考场作弊现象突出,考试及格率低等现象,对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2.学生自信度对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影响
学生自信度不仅影响教学工作开展,影响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也关系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关系着良好校风的形成。首先,由于高职学生的不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高职院校本身,因此,高职学生在自我认同感低的情况下,对学校也缺乏自信,对学校认同感偏低,此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爱校情结比较困难,如果学校在日常管理中不注意管理艺术,实施一些非人文的或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则很容易加强学生对学校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影响日常管理。其次,如果不加引导,学生不自信很容易形成一种“混日子”的心态,自我堕落,从而无视学校日常规章制度,言行举止粗鲁,参与打架斗殴等,给学生日常管理造成不便。
三、在教学与日常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
1.践行高职育人理念,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要想根除高职学生的不自信心理,高职院校必须摆正自己的教育地位,明确自身的育人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简单的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不能纯粹的拿来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把把高素质与高技能完美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的特色。为此高职院校要注意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在形成恰当的教学比例同时,还需注重两者在内容上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提升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理解,确实做到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完美结合。此外,学生素质提升不仅仅是专业理论学习的提升,还包括自身人文修养的提升,但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专业缺乏,学生接触到的大多只有专业课程与政治类课程,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多开设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内在修养,如开设一些文学欣赏、影视欣赏、历史、美术、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通过选修的方式开设,也可以适当设立一两个必修课开设,由此真正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就业平台
就业形势严峻,对未来发展前景模糊易引起高职学生的不自信。高职院校必须积极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树立高职学生的就业信心。就业平台的搭建可仿效本科院校,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以校为单位,一年中举办几次招聘会,也可以考虑把权限下放至各二级院系,各二级院系围绕本院系专业特色,组织专场招聘会,或以二级院系教师为依托,积极为本院系学生联系专业对口单位。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努力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教育模式,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近距离与企业接触,加强与企业联系。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向学生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宣扬本校对于就业工作的相关措施、本校就业特色等,也可聘请校友回校对现今就业形势,专业发展前景作宣传,提升学生对就业的自信度,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我认同感,调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热情。
3.以生为本,建立高校人文管理氛围
高职学生在进校、在校、出校三阶段中,低分进校与低就业期望出校是导致高职学生不自信的两大因素,夹在两者之间的在校阶段则至关重要。如果高职学校管理方式刻板,管理形式官僚主义,则很容易加强学生对学校的反感,进一步打击学生自信。反之,如果高职学生在校阶段学校能着眼于学生这种不自信心理,采取更加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形成特有的人文管理氛围,就会增加学生对学校认同感及自我认同感,提升学生自信心,从而改善学风、校风。这种人文管理氛围首先需要管理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关心学生生活、学习、思想教育。其次,人文的管理氛围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理解,了解学生所需、所想、所难,学校一些硬性规定措施要及时和学生说明,让学生了解这些措施的原因与目的,使学校与学生之间在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的环境下进行管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下达与执行关系,学生对学校政策的不理解很容易产生对学校的反感情绪。最后,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慎用惩罚措施,为严格管理滥用通报批评、警告处分等惩罚措施,在减小惩罚威慑力的同时,对高职学生自信也会造成进一步的极大的打击,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我认同感。
[1]王志峰.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塑造[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2]刘畅,张咏,关丽娟.培养高职学生自信心的若干方法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3]谢文兵.关于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心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8).
[4]车丽萍.国外关于自信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1,(4).
[5]陶晓瑛,马建青.影响高职生自信心的深层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