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其防范
2011-08-15邹文清邹勇燕
□文/邹文清 邹勇燕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人才,给经济实体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内部体制、管理理念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其用人机制相对处于弱势,目前普遍存在着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因而,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防范人才流失成为了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
二、人才流失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0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就业环境日益宽松,越来越多的国企人才跳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企人才流失出现了高频率、高学历、多层次、国际化的特点。据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人员学历较高,以本科为主,近两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流失呈上升趋势;其次,流失的人才一般都是高学历、知识化的管理人和技术人,行政管理人员流失较少,这些技术人员有些还掌握了企业的主要技术和机密,这些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冲击相当大;再次,流失人员的年龄结构以30~35岁为主,这部分人大多数思想活跃,没有什么牵挂,也无后顾之忧,工作稍不顺心,就可能“跳槽”;最后,流失人员的工龄大部分在1~5年左右。这部分人员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当现实工作环境与理想环境差距较大时,很容易离职。
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薪酬激励不足。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在一切以商品交换方式作为基本交易准则的社会里,薪酬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员工的薪酬决定其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其生活的质量与活动的空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薪酬发放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从薪酬结构上看,国有企业的员工个人工资收入虽然相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还有很多诸如住房、交通及通讯等隐性部分的支出,只有领导才有资格享受,这种制度导致虽然国有企业人力成本很高,但员工却得不到实惠;另一方面从薪酬分配制度上看,国企的收入分配不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在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下,国有企业形成了一般职位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水平,但是关键职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却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水平的薪酬体系。在国有企业里,薪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级别上,职工通过“晋级”这种主要途径来增加薪酬。但在职位的晋升方面,无论是公开招聘还是内部选拔,往往以资历为基础来论资排辈。结果那些为国有企业发展做出主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收入没有明显优势,而没有专业技术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少拿,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这种对外缺乏竞争、对内缺乏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制约了许多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目前,很多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的影响,偏重于静态管理。很多国企没有设置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指标,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地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仅限于事务性工作而缺乏战略性管理,对人才重引进却不重使用,管理方式呆板,没有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个体需求,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用人考核机制不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完善,对人才流失态度冷漠,缺乏人性化管理等,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三)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是人才是否流失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员工应聘到企业,一方面想获取较高的薪酬,同时员工也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会有意识地拟订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其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是从低层岗位向高层岗位的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若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其他企业去。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国企对员工的管理通常是员工一旦在某个固定岗位被聘用,往往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更鲜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从而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赖,最终会选择离开。
(四)缺少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培训对人才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有序且不断提升的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员工流动和知识老化所增加的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国企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了,但仍存在一些较共性的问题。很多国企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缺乏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培训结果的追踪,没有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由此造成其培训不具针对性,不能对培训企业经营战略形成支持;培训过程过于教条主义,流于形式。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人是具有丰富情感和需求的高级动物,不是机械的经济工具,因此企业就需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来形成企业环境以影响和感召企业的员工,并最终使企业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容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背离,跳槽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防范策略
人才的大量流失,将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事业、感情和待遇等方面着手留住人才。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一定的待遇、获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代表了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这也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薪酬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国有企业应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在以目标、业绩等关键指标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类别及特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奖惩办法,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变单纯的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在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将长期激励计划和短期激励计划、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为员工提供如工资、奖金、福利、期权、利润分享、学习、信息分享、认可、荣誉等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满足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国有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引入或强化竞争淘汰机制,实施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还可以建立多种职业通道,打破传统的“官本位”、“学历本位”、“职称本位”的晋升方式,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竞争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引入员工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员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二)注重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期望,合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企所有员工都应具有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自愿学习的心理是自我发展欲望的暗示,所以笔者认为,国企在人员稳定的大局中,应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可以集中精力和资金,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职位种类及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的设置(管理、技术等),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工作中注重企业的内部沟通,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培养,为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使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形成双赢的局面。努力实现员工和企业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协调发展。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人员培训体制,使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加快人才的知识更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作为企业培训必须有规划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别、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对普通员工可采取有计划的全员轮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业务、技术、法律、法规、服务质量、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对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则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深造。同时,还可调整原有的相关制度,为员工自己进行继续再教育学习提供可能的便利和支持。
(四)弘扬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企业应将其文化建设贯彻始终,做到以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群体的价值观去影响和鼓励员工增强工作的责任和信心,把工作的热情倾向于企业的发展,把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看作是个人能力增长的良机,使员工一心一意、心甘情愿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具有最基本的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塑造一种凝聚力;三是要营造不同于其他企业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经营者应转变观念,将过去只重视硬管理,重视效益和利润转变为既重视硬管理又重视软管理,既重视各项指标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共同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最后,建立一个好的、宽松的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一个好的、宽松的环境能培育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一个扭曲的环境只能造成扭曲的企业文化,而不适合企业的文化只会阻碍企业的前进。因此,不管是经营者还是员工,都应该努力疏通、理顺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企业环境,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一个适合其生长的温床,力求建立一种获得全体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
[1]薛智慧.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现代企业文化,2010.3.
[2]唐莉.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措施.现代商业,2010.30.
[3]蔡宏图,郑华章.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突破点.现代企业,2006.9.
[4]赵曙明.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武博.当代中国人才流动.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