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发展看四川水产加工应注意de环保问题
2011-08-15
四川省号称“千河之省”,拥有大量可作为渔业开发的水资源。作为西部地区传统的水产养殖大省,四川水产养殖总量约占全国的4.5%,是我国内陆五大淡水渔业省份之一。但与水产养殖地位相不配套的是我省水产品的精深加工行业产能太低,全省专业水产加工企业不超过10家,年实际加工水产品不足5万t(2009年数据),主要加工冷冻鱼块、鱼糜制品和休闲食用食品。与国内其他内陆省份水产品养殖加工大省产能相比,只是他们的几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
为带动水产品养殖继续发展并改变四川水产加工行业发展迟缓的局面,按照四川省水产局计划,我省将规划建设20个大中型水库为加工标准基地,每个水库年产2000t商品鱼;规划建设攀西地区热带鱼、川西地区冷水性鱼基地各两个,分别产鱼达到6000t;在川中地区建成年产10000t的叉尾鮰基地5个,确保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据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四川水产加工业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会逐步做大作强,涌现新的加工企业和产品。在这一前提下,笔者对即将到来的四川水产加工行业的大发展所必须注意的环保问题做一些分析,为水产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生物污染
粗级淡水水产品加工主要以生产鱼块、鱼排、鱼糜制品为主,在加工过程中,将丢弃掉鱼鳞、鱼骨、鱼头、鱼内脏等大量生物质废弃物,约占总加工量的60%~70%。据相关统计,2010年我国淡水水产品加工量为274万t,以此推算,在以取肉为主的粗级水产加工厂中,共有约165~190万t的生物质需要丢弃。虽然鱼本身没有与人共患的传染病,但加工过程中抛弃的大量生物质废弃物是细菌天然的培养基。因此,妥善处理这些废弃的生物污染物,成为水产加工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化学污染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现代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已经没有废弃物一说,鱼鳞、鱼头、鱼骨、鱼内脏都可以通过加工,变为有用的轻工、食品所需要的原料。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加工中所涉及的化学污染问题。
水产品加工厂的化学污染主要体现在废水排放上,主要废水来自原料处理废水、水煮废水、酸碱处理废水、设备地面冲洗水和除臭设备排水。其废水有机物含量较高,其中有机氮含量特别高,废水pH值为6.5~8.5,COD可达5000~50000mg/L,BOD5为 200~2000mg/L,SS 150~1000mg/L。江苏南通某企业从事鱼鳞制取鱼鳞胶的初级加工,每天消耗鱼鳞2t,生产成品1t。日排放生产废水40m3,废水呈稀胶状,COD指标高达5500mg/L以上,pH值为6。舟山某甲壳素生产企业,其综合排放液pH值约为5.5,CODCr约为8500mg/L。这些活生生的数据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是正在进行编制的《水产品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相比较,都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属于高污染排放企业。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果四川水产加工业采用同样的工艺,生产同样的产品的话,在开创局面的前期必然会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废弃物排放高,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不够等问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可小觑。作为长江水系的上游,四川水产加工企业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责任。因此,在现有的加工能力下,新建立的水产加工企业,首先要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来处理水产加工所涉及到的这两大环保问题。
例如,在加工企业中,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需要一个过程,有限的资源必须用在主要业务上,不可能立刻就能将其作无害化处理,而必须对这些废弃物做保鲜处理,以保证其在进行再加工时未发生变质。在这一阶段,除利用传统的冷藏工艺外,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腐烂菌株的大量繁殖,是即经济又环保的储藏手段之一。另外,在采用化学和物理治理污染的同时,大力采用生物治污法,更符合规模小、资金少的加工企业的实际需要。
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资源的持续循环利用,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和谐,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及转化率。四川水产加工企业在新上加工项目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吃干榨净”。起步晚,起点就力争要高,要大力采用新的加工手段,不仅让水产养殖为我们提供优质蛋白质的来源,还要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的生物活性原料,为四川水产和水产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须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