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环境下农村体育观念的调查与研究——以大同市南郊区为例
2011-08-15张海叶
张海叶,刘 瑛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200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是807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市场发展中占有最大的人口基础和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的跳跃性发展加快了农村居民“城镇化”的进程。为农民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创造了条件。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创造性地提出和推行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国家相应政策的推行,体育观念到底在农村居民生活中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带着这样的疑问,对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与访问,得出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结论[1-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围绕本课题的主要宗旨,就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居民体育现状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4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279份,有效回收率95%。
1.2.2 访谈法
就本课题的宗旨对乡镇部门领导、普通居民、在校学生、外出在读大学生进行了口头访谈,具体地了解大同市南郊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为本课题提供真实有效的资料。
1.2.3 观察法
通过亲身参与与观察,在大同市南郊区各个乡镇街心广场、体育场、篮球场等体育场地进行了具体的了解,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1.2.4 数据整理法
采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同市南郊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
统计结果显示:在大同市南郊区居民日常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上,52.0%的人选择了新修的体育场所;48.7%选择了街心广场等公共场所;仍有28.0%和24.7%的居民选择了自家庭院和小区空地;16.4%的居民选择了球场,这其中大部分以学生或者年轻人为主。
体育场地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物质保障,表1反映出大同市南郊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以“群”为主,以“散”为辅,有利于“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和实施,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 大同市南郊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年龄段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中18岁以下的人群占31.9%,这部分人主要以学生为主,介于学校规定的课间操时间及对学习压力的放松,学生们还是乐于参与体育游戏及体育活动的;18~35岁人群占16.1%,这部分人以留在本地打工人口和归乡的外出大学生为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向大都出于个人喜好;35~55岁人群占13.2%,这部分人以务农的居民为主。介于田间劳作时间及身体的适应强度,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向比较低;55岁以上人群占38.3%,这部分人以退休员工及上了年纪的农民为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根本目的。
2.3 大同市南郊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居民中,有52.0%的人选择了简便和不需投入的跑步,其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主要以中小学生居多;分别有26.9%和24.3%的人选择了健身操、健身秧歌和太极拳 (剑),而这部分人以中老年妇女和离职退休人员为主;16.1%的人选择了具有身体对抗性的篮球和足球项目,这部分人群以青少年为主;而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仍占有13.3%,说明传统武术、技击仍受到许多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但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4 大同市南郊区居民的人均年体育消费
统计结果显示:在南郊区的居民中,人均年体育消费不满50元的占26.5%;100元左右的占42.3%;200元左右的占12.5%;300元以上的仅占18.7%。这其中大部分的体育消费以购买运动服饰和鞋子为主,而在体育健身器材方面的消费很少。由于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收入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未被群众广泛的接受。因此,加强体育教育宣传力度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将体现强有力的作用。
2.5 大同市南郊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统计结果显示:在大同市南郊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因中,分别有40.1%和36.9%的居民选择了体育的原始功能即防病、治病和增强体力活动;35.1%的居民选择了减肥健美功能;31.2%的居民选择了消遣娱乐;16.1%的居民选择了放松减压;24.7%的居民选择了爱好体育。整体说明每个人对各项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有所不同,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村体育文化的氛围,大同市南郊区居民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2.6 影响大同市南郊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统计结果显示:在影响大同市南郊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中,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占52.0%,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乏已经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29.7%的居民仍存在干农活身体好不需锻炼的错误观念;选择场地缺乏的仍占有23.3%,说明目前的场地种类和数量还是不能满足居民日趋上涨的体育需求;分别有19.4%和12.5%的居民存在缺乏锻炼意识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想法。因此要积极的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组织居民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营造良好和谐的体育锻炼氛围。
3 结论
1)空闲时间不足已不再是制约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相对来说缺乏体育专用场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目前农村体育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2)相对于群众整体体育观念的提高,仍有部分居民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活动,不需要再专门参与体育锻炼。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和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3)农村居民在体育消费方面仍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居民普遍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比较薄弱,体育意识不成熟的,有待于加强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从本质上树立参与体育活动及竞赛的意识。
4 建议
1)加大体育健身意识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法规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强化政府部门对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视,组织和健全体育管理机构,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场所的建立。
3)拓展发展思维,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增加农村乡镇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最大化的将这部分资金投入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4)多渠道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让一些有文化、有素质、有抱负的大学生服务于农村体育。
5)结合本土的风俗,举办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游戏及竞赛,开展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活动。
[1]宁丽娟.农村体育发展探究-来自重庆市利民村的调研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3):19-23.
[2]骆秉全.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20-27.
[3]吴永慧.农村居民生命质量与健康促进的K.A.B.P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6):109-114.
[4]郑春梅,石振国.山东省城镇居民身体锻炼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0(8):6-8.
[5]闻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4-7.
[6]陈旭.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5,3(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