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工程专业文化精神渗透的研究
2011-08-15唐林轩黄俊伟黄绍平
唐林轩,黄俊伟,谢 骐,黄绍平
(湖南工程学院a.高教研究与教学评估中心;b.机械工程学院;c.电气信息学院,湖南 湘 潭 41110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工程专业文化精神渗透的研究
唐林轩a,黄俊伟a,谢 骐b,黄绍平c
(湖南工程学院a.高教研究与教学评估中心;b.机械工程学院;c.电气信息学院,湖南 湘 潭 411104)
先界定了在工程教育中进行专业文化精神渗透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从而探讨了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进行工程专业文化精神渗透具有:有效提升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弥补工程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力量不足的作用。论述了可以从借助实践性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实施工程专业文化精神渗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专业文化精神;渗透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我国2010年开始试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其目标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实施“卓越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借鉴世界工程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1]。被纳入“卓越计划”的试点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教育的探索和创新,往往具有范例效应。
工程专业文化精神的渗透是基于工程教育观念的一种实质性转变,即以寻找、挖掘工程教育里的文化内核为视角,着力让学生清晰地体验到工程文化的精神意蕴,使学生能够从文化意义上认识到工程的本质和内涵,进而达至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的目的。工程教育决不是孤立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近现代工程技术科学的发展史表明,其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本原”,无不凝聚着工程科学家、技术家的特定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观,它的内涵早已沉淀出厚重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元素的核心就是务实求真、踏实苦干、批判反思、团队合作、创新超越、以服务人类为终极目标的精神。这种精神显然是当下工科大学生最需要养成的一种职业人格品质,也是造就“卓越工程师”所亟需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现代工程教育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基于欧美科学技术理性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活动。正是得益于这种文化传统,欧美高等工程教育主流观点向来视工程专业教育与专业文化的一体融合,界定为工程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外有学者甚至提出,以技术为基础的专业文化是人类文明继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之后的“第三种文化”现象[2]。观察上世纪30年代初成立的美国“工程师专业促进会”(ECPD)和“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这两大组织的产生背景、发展变化、演变逻辑等,亦能清晰发现,强调借助专业文化来诠释、培养工程师的文化价值观,并主张把这种文化精神的内涵凝聚于专业主体教育之中,以不断丰富工程专业文化的内在品质,是欧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的重要标准。如在ABET其新制订的EC2000认证“通用标准”的第三项中有关工程专业毕业生需具备的十一项能力,其中两项标准就明确提出工程教育的文化及伦理要求(f、理解专业和道德责任;i、对工程结果在全球和社会范围内的影响进行广泛的教育)。代表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潮流的麻省理工学院20世纪末所提出的“回归工程”、“大工程观”都表现出对工程性质和内涵的高度重视,在其21世纪初提出的CDIO培养模式中更是如此,如在该校CDIO课程大纲三级目标体系中,“工程师的角色和职责”、“工程在社会中的影响”、“工程的社会规则”、“(工程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工程的)时代性问题与价值”、“(工程的)全球化展望”等条目皆表现加强学生对工程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的认识的要求[3]。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我国工程教育长期停留在就技术论技术的层次上,工具主义倾向明显,而从文化转变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尤其是探讨专业文化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之类的研究则基本处于缺位状态。近些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变,但依然缺乏以问题为中心,研究工程专业文化如何界定、如何表现、如何张扬的案例式成果。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搜索与查询情况看,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专题研究论文数偏少,零碎且不成整体;
二是在不多的几篇文章中,也一定程度存在无文化反省、文化比较和针对性弱、缺乏专业视角、定位偏差等缺陷。另外,笔者在参阅一些学校申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时,也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在“卓越计划”关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社会责任、团队意识、求真求实等专业精神能力培养的“实现矩阵”表述上,不少学校往往用文化素质课、甚至是两课来替代,凸显对专业文化培养存在的困惑。
三 在工程教育中进行专业文化精神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有效提升工程人才的软实力,实现全面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目的
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多年的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培养完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作为人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著名学者马斯洛也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体发展,在于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实现。“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并不仅仅因为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仅因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是主要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
“卓越工程师”不仅要求技能上“卓越”,更要求精神上“卓越”。这种“卓越”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工程师职业应具备的求真务实、创新超越、批判反省、团队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人为本精神等等,它主要通过工程师的职业操守、责任意识、价值观、使命感体现出来。如果用心寻找,不难发现,这种“卓越”的工程师精神特质,亦内化在代表人类工程技术智慧成果的专业教材之中。因此,在实施“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着力发掘隐含在工程专业教材内的精神特质,并借助它的理性文化力量,探讨其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专业责任感、文化反省和批判意识,进而造就“工程文化人才”。这对于提高当前工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能够弥补当下工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文教育力量不足的缺陷
任何教育都有其目的,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有其指向性,其核心部分应该是培养与工程师职业相通的工程人文精神,这种工程人文精神的培养应促进工程师更有效更合理地完成本职工作,履行其社会责任。目前我国工科院校在对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上,主要以偏重意识形态的两课教育以及少量非专业的人文通识课为主,不容否认,这种“两课教育和人文通识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目的模糊、多学科混杂、概念泛化、深入度不够、与工程专业教育契合度不高的缺陷。
工程专业教育是工科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部分,课时最多,课程量最大。而作为科学理性发展结果的技术理性同样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的底蕴,同样体现了科学家、工程师伟大的人格力量,因此专业教育同样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工程专业教育内容里,通过让学生领悟专业教材里的文化精神品质,于专业教育的某个特定角度,揭示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与生态、社会、民族特性、文化、政治等领域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能明显提升工程专业教育的文化感染力,帮助学生在专业文化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对学生成长为“卓越工程师”有极大的帮助作用。[4]
新建本科院校因其数量优势而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体,由于长期受技术工具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工程教育中往往不够重视对学生价值理性的培养。而且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其文化积淀浅,人文教育力量薄弱,对工科学生文化精神渗透较差。湖南工程学院是“卓越计划”首批试点学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亦具有以上缺陷,如何扬长避短,利用作为教育内容主体部分的专业教育,进行工程专业文化精神特质的发掘和渗透,使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融合,培养技能与精神双优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不但能全面提高湖南工程学院工程教育的质量,也对其它从事工程教育的新建本科院校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四 在工程教育中进行专业文化精神渗透的途径设计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来论述在工程教育中进行专业文化精神渗透,并以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参与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两个专业班级为研究实验样本。
(一)理论部分
借鉴专业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课程论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对专业教育、专业文化、专业责任、专业精神、专业伦理等具内在关联的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并在诠释这种关联逻辑如何发生作用的基础上,整体探讨工程专业教育的理性文化之价值。
(二)实践部分
实践部分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拟在《数控加工技术》、《高等数学》、《电器学》等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中,选取若干视角进行专业文化精神特质的发掘和提炼,并通过问题设计,改革专业教学对学生精神渗透力不足的偏差,使之通过技术理性的启蒙,领悟现代科学技术生成、发展的原精神;同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手段,运用实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深度访谈等多元教育学研究手段,了解所选取的专业文化精神特质对学生专业学习所形成的心理影响,并评估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最佳途径及规律。
第二,开设工程专业辅修课《东西方科技史》、《工程伦理学》等课程,对工程技术本身进行文化哲理层面的探讨,进行以人为本、理智自律、求真务实、批判反思、创新超越等富有工程文化精神特质的教育,同时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制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种种社会文化因素,激发其自我反思意识,消除专业学习中的功利意识和匠化倾向。
第三,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诸如实验、社会实践、特别是校企合作实习,向学生多角度传授动态的工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职业精神。如以湖南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的分散式“2+4”生产实习为例: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企业按准员工对待学生,期间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尤其注重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工程技术人员的科研项目、创造出来的各项成果等,以工程文化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从静态的工程理论知识世界中摆脱出来,进入以综合性为特征的当代工程实践世界,也可以帮助他们把已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建构在更广阔更深刻的工程背景下进行思考,培养其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良好的工程思维意识。
第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通过校史教育、校友榜样示范、校训校风宣讲、学术讲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以及带有工科文化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工程文化的熏染渗透。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
[2]王昕红.专业主义视野下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研究[D].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4]唐林轩,黄俊伟,唐小俐,等.工程专业教育视野内人文精神特质的发掘与教学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
On the penetration of Engineering Cultural Spirit in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TANG Lin-xuana,H UANG Jun-weia,X IE Qib,H UANG Shao-pingc
(a.Education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Center,b.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penetration of engineering cultural spir it,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functions of the penetration of engineering cultural spirit in the Plan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contribute to make up for the hamanistic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institutes,especially in the newly-established ones.This paper also dicusses the ways to implement the penetration of engineeing cultural spirit by means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engineering cultural spirit;penetration
G642.0
A
1671-1181(2011)04-0119-03
2011-10-17
湖南省2008年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资助项目(XJK08QGD010);湖南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8]263号);湖南工程学院2011年“卓越计划”校情研究专项课题(校教字[2011]24号)。
唐林轩(1975-),男,湖南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科学技术文化。
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