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11-08-15吴恒梅
吴恒梅
(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北 黄冈438000)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吴恒梅
(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北 黄冈438000)
从高校图书馆现状和实际出发,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的必然选择,以几所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现状、职责与发展前景,提出高校图书馆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现状;前景
学科馆员制度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一种创新服务形式,它以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成为用户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里,在国外已经实施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目前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多为“211工程”大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如何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的必要性
(一)从管理论的角度看 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水平的知识型馆员。美国图书馆界认为,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
(二)从资源论的角度看 图书馆资源开发必须向广度和深度迈进。195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开始使用“藏书建设”这一专业术语;随着藏书类型的变化,藏书建设从微观向宏观发展,1980年代中期,文献资源建设概念开始提出和使用;199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资源已难以涵盖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因而发生了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
(三)从服务论的角度看 从面向大众的服务向面向学科的服务发展;从面向用户读者基础服务,深入到为用户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到密切关注学校各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四)从需求论的角度看 从阅读需求和信息需求向知识需求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从传统阅读需求向网络阅读需求转变;据统计,国民阅读率下降,网络阅读增长;从信息需求向知识需求转变;不断出现新的信息需求、新的知识需求。
(五)从立体图书馆论看 学科馆员在图书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从有限空间到无限空间转变;从物理空间到复合空间转变;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模式转变;从整体化满足到个性化满足转变;从以馆内为主到馆外为主;从单一馆模式到多馆合作;从数量保障到质量保障等等。
二、几所著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
从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至今,学科馆员制度创新和服务延伸的新举措在中国的实施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如今,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在推进图书馆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
1.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安排了14名学科馆员,对口与12个院系的“图情教授”建立了联系,迅速在一些院系打开了服务局面。
清华大学图书馆规定学科馆员主要针对教师、研究生层面开展工作,其职责主要是:(1)负责试用、评价对口院系学科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2)定期编写对口院系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等。(3)经常性地为对口院系教师、研究生提供使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4)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书、刊、光盘、电子资源等)、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5)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对口院系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网页链接(学科导航服务)。(6)协助对口院系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逐步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
2.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01年4月份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10名学科馆员隶属咨询部。制度实施初期,每名馆员立即与有关院系的联系人取得联系,向所有教师发出一份电子邮件,介绍最新电子资源和有关学科专题指南。在学科馆员的积极沟通下,咨询部针对具体院系开设学科网络资源检索课程。该馆还开设学科馆员的培训课程,派人到香港科技大学学习网上培训的技术和经验,并邀请数据库开发公司为馆员开设培训讲座。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其图书馆网站上公布了该馆11个学科馆员(自然科学5学科由5个学科馆员分管,人文社会科学6学科由6个学科馆员分管)的工作动态。其职责主要是:(1)与对口院系老师、研究生建立联系、相识沟通、了解需求、征求意见。(2)为对口院系发送有关图书馆最新服务、最新资源的宣传材料(包括书面、电子邮件型的),举办如何利用图书馆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讲座。(3)为对口院系师生代为检索有关学科书目,编撰馆藏或非馆藏的专题文献目录、相关学科专题中外文电子期刊目录。(4)搜集整理相关学科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并推荐给师生。
3.武汉大学图书馆 2002年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武汉大学四校合并后,在新武汉大学图书馆集中统一订购中外文书刊的格局下,外文期刊订购的新增推荐工作首次实行学科馆员参与文献订购的试点。14位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参与了2002年度的增订工作,学科馆员在了解馆藏情况、收集需求信息、汇总与查重、评价与筛选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试点证明,学科馆员对采购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也为今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据同济大学科技情报所陈建华统计,288所高校主页,40所高校已设立学科馆员(或咨询馆员、在线咨询员),1所准备设立学科馆员,这41所高校占被调查的14%。可见,比例并不高。
在40所设有学科馆员的高校图书馆中,只有21所对学科馆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示,其中有17所明确地将职责以条款形式列出。条款数最少的仅3条,如中国农业大学;最多的有9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显然,各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职责范围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考虑到清华大学在我国高校中的影响力,又因为它是最早设立学科馆员的学校,所以可以认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定位代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主流思维。事实上,不少有关学科馆员的论文曾一字不改地引用过这些条款。
总的看来,这些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条款呈交叉重叠而各有延伸的状态,所以,如果将它们综合起来看,学科馆员就成了几乎样样都管的岗位。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前景
2002年,WilWestson就曾在《Nature》上撰文指出,网络能够弥补图书馆的不足,但不能取代图书馆。因为许多你想要的文章往往是无法免费从网上得到,而且网络也不可能向你提供一个熟练的专业图书馆员可以提供的服务。悉尼大学的John Rodwell在“恐龙还是发电机”一文中也明确表示,学科馆员不会因为网络的发展而成为日趋灭绝的恐龙,相反,应该成为更有用武之地的发电机。[1]
从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科馆员其实已相当于具有高级职称的图书馆馆员,而其部门归属不确定和名称的不确定则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现在是把本应称为咨询馆员、联络馆员、信息检索员、教学辅导部教员的馆员,都统称为学科馆员,所以,把他们归属于任何一个部门、分属不同的部门、乃至成立一个独立的部门都是可以的。而那些未设立学科馆员岗位的高校图书馆,其实也并非没有被我们称为学科馆员的岗位,只不过没有这个名称而已。学科馆员本质上应该是联络馆员,他们应该有能力做指定给学科馆员的所有工作,但不是将所有这些工作全盘通吃,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科联络上。这也是国外出现学科馆员的初衷。[2]笔者认为,这样的学科馆员应该还其联络馆员(academic liaison)的名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应该是参与学科专家们的学科论文撰写的馆员。这样的学科馆员显然需要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非此意义的学科馆员,学科专业知识要学一点、懂一点,但不应过分强调。因为,一是隔行如隔山,学科知识太专业化,稍有间隔就不能称行家;二是学科知识老化得太快,学不胜学,专家远远只是少数;与其事半功倍地攻弱项,还不如扬长避短地强化自己的强项。
四、加强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的策略
(一)注重学科馆员素质的提高 学科馆员队伍的成长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建立有计划、有重点的人才培养计划及人才培养机制。在深入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人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强学科馆员的培训,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讲座,邀请专家教授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讲座,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搭建人才成长和交流的平台;定期选派人员进修,学习先进的信息服务理念、文献资源开发技能;学科馆员自身也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第三,鼓励学科馆员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组织实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科馆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唯有学科馆员融入到教学科研中,成为教学科研人员的伙伴和向导,才能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极大发展;第四,聘请部分院系的教授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在有些学科暂时没有合适的学科馆员人选时,可以聘请部分院系的教授或学术带头人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直接参与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建立起若干学科的采访研究小组,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二)加强学科馆员团队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把学科馆员组作为团队来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
1.制定共同的目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每位学科馆员都积极参与,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共同的目标,这一过程会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
2.将目标具体化。学科馆员将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易执行的行动目标。这样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具体的目标使得彼此间的沟通更畅通,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3.明确角色和责任。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重要有两大方面:专业参考帮助和院系联络。明确学科馆员的角色和定位,既有利于对团队的绩效负责,也有利于发挥其在图书馆工作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4.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一个团结的群体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每位学科馆员虽然分工不同,但彼此应该互相支持,善于沟通,互帮互助。
5.建立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评估体系,应该是既有针对整个团队又有针对每位成员的。根据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的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进行分阶段的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促进团队工作业绩,让成员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以及明确要做的工作,鼓励成员提高能力和进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纠正行动上的偏差,培养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
学科馆员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除了要做好初、中级目标中所订的任务之外,还要主动了解对口院系的科研课题,协助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咨询服务;如对口院系有建立分馆或资料室的需求,协助工作并提供藏书建设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总之,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很多地方高校图书馆则是刚刚起步,一些必须的基础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信随着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不断实施与完善,学科馆员的工作将会逐步细化和深入,而且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1]陈建华.我国高校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与前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
[2]柯平.学科馆员工作十步走—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实践研究之一[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03).
G251
A
1003-8078(2011)04-0150-03
2011-04-20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49
吴恒梅(1968-),女,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黄冈师范学院201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CB171。
责任编辑 周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