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原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
2011-08-15郑光跃
□郑光跃
通江县空山乡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北部属于高山区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 100m。当地常年种植马铃薯,由于受病、虫、草、湿害影响,产量不高。为解决此问题,通江县农技站技术人员进行了马铃薯原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0年,县农技站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引进中薯2号原原种15万粒在空山乡种植,试验了一套完整的高产栽培模式,平均产量达1 718kg/亩,增产962kg/亩(常规种植模式756kg/亩),增产达1.17倍,增产效果显著,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繁殖区
由于当地没有防虫网室进行原种繁育,因此繁殖区选在空山乡龙池村3社。此处自然隔离较好,没有十字花科作物种植,前作未种植茄科作物且土壤肥力较好,适合马铃薯原种繁殖。
二、整理土地
由于空山森林覆盖率高、雨量充沛,属喀斯特干谷地貌,导致空气流通不畅,且土壤湿度大,病、虫、草害极为严重。因此见霜后开始翻耕地块,利用冬季寒冷气候,杀灭部分越冬病菌、虫卵、杂草种子及根。
三、施足底肥
根据马铃薯需肥特点,底肥要施足,每亩用2 000kg腐熟农家肥+75 kg 45%西洋复合肥+20kg45%硫酸钾+1.5kg呋喃丹。当地常规种植化学肥料一般亩施50 kg 25%复合肥,不施杀虫剂。但由于虫害严重,加入杀虫剂后,虫薯率从15%降至3%。
四、高厢垄作
1.播种时间 当地适宜的播种时间从立春开始到惊蜇前结束。
2.播前准备 播种前10天用旋耕机或人工整平地块,清除杂草、稿秆等杂物,开好厢沟和边沟。
3.播种 采用1.33m对等开行,宽窄行垄作栽培,每垄2行,拉绳开沟,沟距50cm,沟深15cm。先将农家肥均匀施在沟底,化学肥料均匀撒在农家肥上面,随后掩土拌垄。垄高10cm,垄宽67cm,垄面略呈瓦背形,防止积水;在拌好的垄上拉绳播种两行,窝距17cm,播种深度10cm,亩播6 000粒。播种时注意恢复垄面平整,最后用1m宽降解微膜(厚度0.004~0.006mm)覆盖,盖膜要求严、平、紧、直。
4.播种注意 当地特殊小气候导致田间湿度较大,因此播种时不能浇水,否则会由于湿度过大烂种。播种时把部分种薯已大于3cm芽抹除芽后下种,不影响出苗。
五、田间管理
1.初期管理 出苗初期(3%~5%)取宽行的土均匀覆盖在垄面上,覆土厚度3cm左右,以不见地膜为标准,10~15天后幼苗自行穿破地膜出土。该项技术的应用是丰产的关键措施,比常规覆膜栽培增产30%以上。其增产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充分发挥了地膜覆盖增温、保湿、防涝功效;二是解决了苗后化学除草难题(马铃薯生长初期气温较低,芽前除草效果差);三是微型薯播种较浅,覆土有效防止了青皮薯产生;四是通过覆土增厚了结薯土壤层,适应了马铃薯分层结薯属性。为了减少地膜对土壤的污染,一定要使用降解膜。
2.后期管理 马铃薯出苗后亩用通丰20微量元素肥料100g根外追肥1次。
3.草害防治 空山田间杂草主要有青蒿、竹叶草、野生苋菜、车前草、繁緑等8种,一般每m2高达数百株,草害极其严重。杂草大量长出,马铃薯苗高10cm时,亩用杜邦宝成除草剂5g对水30kg晴天手动喷雾(药品剂量较小可先对成母液,保证用量均匀),5天后杂草逐渐枯黄死亡。杜邦宝成除草剂系美国进口分装,对马铃薯、玉米安全,也适用两种作物套作地。
六、统防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一旦大面积流行,往往造成马铃薯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必须加强晚疫病的统一防治。在马铃薯初花期或盛花期若有晚疫病中心病团出现时用安泰生喷雾1次,每间隔7-10天用代森锰锌和银发利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喷雾。喷药后12小时内下雨应补喷1次,可以有效防止晚疫病危害。防治晚疫病用药实行国产药和进口药相结合,同时根据发生程度不同调整用药品种,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防效。
七、及时收获
植株叶片变黄、下部叶片开始脱落时抢时收挖,防止雨水过多导致烂种。
(通联:四川省通江县农技站63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