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精武体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2011-08-15李秀
李秀
(海南大学 体育部,海南 海口 570228)
百年精武体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李秀
(海南大学 体育部,海南 海口 570228)
1919年以后,精武体育会开始向马来西亚等南洋一带华侨聚居地发展,在马来西亚建立精武会达20个,使马来西亚的华人武术传播由私自传授、秘密结社,变成为用学校和武馆形式向社会公开传播的局面。马来西亚精武会传播的内容除保持精武武术传统技艺外,还包括其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并且成功结合了民族文化和西方的体育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精武会在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的发展,对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向海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精武体育会;马来西亚;发展
中国首个民间体育团体“精武会”创办整整100周年了,晚清到民国初期,当时两大民间组织影响最大,北方是1912年正式成立的中华武士会,南方就是精武体育会。马来西亚是精武体育会较早传播推广的国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海外成立精武会最多的国家。本文运用资料文献、网络查询等方法,详细分析整理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创立与发展,见证中国武术、中华文化传播海外的艰辛历程,研究探索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深刻影响的成功之路和经验教训。
1 精武体育会缘起及国内发展
1910年,由爱国人士陈其美、农劲荪等人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准备创办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决定创办精武体操学校,聘霍元甲及刘振声师徒担任该校的武术教练,“希望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队的需要”,[1]经过积极筹措,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民间体育团体——精武体操学校在上海诞生。
半年后,霍元甲先生不幸逝世,在精武体操学校的首届学员、爱国志士陈公哲、姚蟾伯和卢炜昌等人的努力下,1916年将精武体操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2]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为会训,确立以传授武术、强身健体、发扬“体、智、德”三育为宗旨。总会设于上海,在横滨桥建立精武中央大礼堂。1911年绍兴精武会、1918年汉口精武会、1919年广州精武会接着成立。随着影响日益扩大,沿海地区佛山、汕头、厦门等各地建立精武体育会分会。1919年国父孙中山先生曾为这个声誉卓著、意义深远的团体撰稿并亲题“尚武精神”横额。
精武体育会在1920年左右,内地成立之精武会,已有山东、江西、四川、南京、天津、厦门、梧州、汕头、肇庆、佛山、南宁、桂平、郁林、乐从、西阳、织贡、会同、下栅、篁庄、南浔、芜湖、香港、九龙、澳门等处,不下百余地,至1924年,精武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均有分会的庞大群众武术团体。
2 面向东南亚,精选“5使”先锋下南洋
1919年精武体育会有意向东南亚的发展,9月间派遣5位特使陈公哲、罗啸、黎惠生、陈士超、叶书田携带精武书籍《精武本纪》、《精武章程》等以及精武活动影片到新加坡等地进行巡回表演及推广。并会晤侨领陈嘉庚先生。新加坡媒体纷纷进行新闻报导,引起民众极大兴趣,叶书田、陈士超、陈公哲、罗啸,以及初习精武拳套的学生,表演了精彩的精武武术等项目,得到报界广为好评。各地纷纷要求筹划成立精武会。5使先后在新马等地巡行73日,进行各种系列演说、到各校教授精武武术、参观工厂,赈灾表演,宣扬精武精神及文化,因而深获各地群众支持,博得信任,为南洋精武的发展开拓先锋。
3 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发展简史
20年代是马来西亚精武创立期,此时期南洋各地精武皆以上海总会为依归,不涉党派,不参政治,纯以民间自发自立团体姿态立会。会内规章制度健全严明。
30年代是马来西亚精武的成长期,各地分会会务组织系统化。以会长为领导主体,会内成立各部组织,设立武术、游艺、康乐、教育、福利、调查等部。各部皆能蓬勃发展,与会外社会、学校等机构广泛联系,凡社会救济,筹款运动,各类学校传授精武拳术都积极参与。这时期主要依赖上海相继南来的主要精英骨干,直接参与指导会务组织建立及留任各地精武教员。
40年代初,日军南侵,战乱时期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地精武会务停顿,产业毁损,因而一时沉寂。40代后期,各地精武恢复会务,大本营逐步在南洋迅速扎根,此时期为马来西亚精武复兴时期。
1993年9月5日新加坡精武会因国家独立正式退出后,改称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总会,马来西亚各精武体育会在总会的领导下,发挥出强大的力量与影响力,鼓励及协助各地友会的会务发展,同时还主办各种大型活动,如精武武术大汇演、精武嘉年华会、精武集训营、精武武术统一考试、基本拳统一招式研讨会、收集精武高级拳种运动、出版录影带、参与政府主办宣扬旅游计划文化表演、聘请中国教练教导武术、游泳、歌唱,等。
50年代至70年代,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重振旗鼓,恢复往日雄风,新加坡精武会,从星马精武体育总会分开独立,各地精武分会会所先后建成,马来西亚精武已打下稳固大业,文武兼修,传授各类武术、龙狮运动、华乐、中华文化、西洋体育,兴办教育事业、赈济社会、西洋体育竞技队出国比赛,精武精神在全马声名鹊起,此时期为马来西亚精武会兴旺之期,精武元老中皆多继续领导会务。
70年代精武事业继续向前迈进,各地分会欣欣向荣,来往紧密。但在70年代中期,雪隆精武会因管理不当,面临经济困境,欠债超百万元,在1972-1976年被迫停止活动数年,消息传出,各地掀起救会运动,社会热心家李延年先生及秦添达先生等人,发起民间自发救助,群策群力,数年努力后,悉数清还百万元巨债,救会运动大功告成,最后得以恢复。
80年代以后至今,马来西亚精武会开始呈现跨越式发展,步入科学组织、管理、运营阶段,联系世界各地精武体育会,相互交流沟通,牵头筹建世界精武体育组织,参与组织一系列精武体育会的世界级赛事和文化活动,逐步成为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武术、体育文化团体机构。
1990年初以马来西亚为主提出筹组世界精武总会组织。同年9月上海举行首届精武国际武术邀请赛,至今已举办10届世界精武国际武术锦标赛(文化交流活动)。每届比赛,几百位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精武运动员穿着传统的精武武术服装参赛,显示了精武事业的新发展。
1994年9月在上海召开世界精武体育会长联席会议,马来西亚精武会牵头正式提议成立“世界精武体会联谊机构”。
1998年6月3-7日在马来西亚怡保主办第5届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会时,通过了“世界精武体育会联谊机构简章”。种种过程,说明了马来西亚精武会是精武体育会世界化的主要推手。
从历届比赛成绩及整体水平看,1998年、2008年马来西亚承办了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赛,比赛结果,马来西亚精武联合队是全场金牌最多的得主。在文化赛项方面,马来西亚精武代表更是在所有项目中皆获冠军。原因是由于当年上海选派来南洋的优秀教师,不但技艺高超,且具传教士般之敬业精神,长期耕耘,成效显著。如在吉隆坡等地服务的“叶氏三雄”等,所传授的大部分是上海精武规定的套路,除了潭腿与北少林拳术外,也包括了醉八仙、大圣拳、地趟门等拳术。数十年从未间断的积累成果,雪隆精武所保存了近百套的精武传统拳术,与中国文革后才重新挖掘整理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对精武会本门武术技术体系之精熟,马来西亚的水平尚在中国上海精武会之上。
马来西亚从1921年开始到2003年先后成立了20个精武分会,具体是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总会、雪隆精武体育会、金宝中国精武体育会、怡保中国精武体育会、吉打精武体育会、槟城女子精武体育会、槟城精武体育会、马六甲精武体育会、雪隆华人女子精武体育会、太平华人精武体育会、砂捞越精武体育会、关丹精武体育会、森美兰精武体育会、沙巴精武体育会、沙白安南精武体育会、安顺精武体育会、和丰精武体育会、马登巴冷精武体育会、民都鲁精武体育会。是当今在海外成立精武体育分会最多的国家。
4 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的影响研究
4.1 秉承“精武一家”精神
50年代由新加坡精武倡议,并成立新马精武体育总会,以新马各地精武会为一单位,以联络各地分会,互相切磋交流,共同推进精武事业,全国精武嘉年华会就是在“精武一家”的精神下诞生的。
1978年由金宝精武会倡始,至2001为止共在各地精武会轮流举办了22届全国精武嘉年华会,由2003年起改为每2年举办一次。1983年6月23日,成功地恢复了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总会的注册后,将新马的精武同志结合为一家人,重新活动并修改章程,统一与确定了精武的会歌——《精武颂》。1986年6月15日,为庆祝精武总会3周年纪念,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独立球场,举办空前盛大的“精武武术大汇演”。
嘉年华会举行期间,各地精武的会友,齐集一堂,进行多姿多采的多项活动,如精武基本拳会操、武术表演赛、北狮观摩、文娱游艺晚会、书法、绘画、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徒步,等。同时,亦举行联欢宴会、新马精武友会联席会议、马来西亚精武总会会议和精武基本拳研讨会,等。
雪隆精武会1980年在全马来西亚精武嘉年华会举行百人潭腿会操,1983年在默迪卡球场大马华人文化汇演大会中表演300多人潭腿大会操,1986年主办千人武术大汇演,这种形式,也是其它地方不容易做得到的,可以看出精武会在南洋播种的具体成果。
4.2 “唯精唯一、乃文乃武”
自精武会创立之始,强调“体、智、德”三育并重的精武精神,要求“唯精唯一、乃文乃武”。除以国术学习外,设立中西各种文学、医学、音乐、摄影、球类、体操、溜冰等内容。
精武5使下南洋表演时,即包含书法、音乐、球类运动、医科,等。杨柏志在《精武精神在南洋的发展》中说:体育健身,培养全能高尚人格为最高宗旨。以武术、体操、球类运动等为体育运动内容,辅以临池、音乐、游艺、文化教育,为智能培养。以仁爱为怀,服务社会、严遵“精武十式”正义守信、友道助人、博爱平等为道德操守。[3]
因此,马来西亚精武会大多都办有书法班、绘画班、合唱团、舞蹈团、华乐团,等。以雪隆精武会为例,设了武术、体育、游泳、智育、游艺、调查、维修7部,游艺、智育诸部之表现,也并不逊于武术部。如游艺部办的合唱团,创办于1949年,是全马历史最悠久的合唱团,其成员或进入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就读,或赴台湾及各外国深造。怡保等地精武会主办“中华文化艺术展览会”,展出华乐、文学史、戏剧、舞蹈、手工、雕刻、历代服饰,等。这是其它任何一个武术团体甚或体育团体不可比拟的。[3]
这一办会特色,使精武会成为一个综合性文化团体,为巩固中华民族精神认同,在推广、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4.3 传承南北技艺,兼容世界竞技武术发展
精武会原以霍元甲等设定的北派拳术为基础,在精武会早期章程,霍元甲订定了的精武10套基本拳。这10套拳是潭腿、功力拳、节拳、大战拳、八卦刀、群羊棍、五虎枪、接潭腿、单刀串枪、套拳。是精武会员必修和考试的课程,精武会员必须完成了规定的10套基本拳课程,经考试成绩及格,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擅长,跟会中各派教师学专门拳艺。
他们并不固步自封,还公开向南派拳师开门招贤,致使会内武术流派荟萃,南北交融,名师云集。据1916年重订的《中国精武会章程》第9条附载的“技击术名目”中,就有黄河流域拳术66套、兵械89套、空手人白刃类6套;长江流域拳术7套、兵器18套;珠江流域拳术39套、兵器8套。
针对近年来中国向世界推广武术竞赛套路,把武术发展为世界性的体育竞赛项目。几位中国武术教练被邀请到马来西亚教授武术,因此,将竞赛套路引进精武体育会,提出“参加武术总会或国外的比赛,必须要掌握武术竞赛套路(共7套)”并采纳为中、高级的辅助教材。可见,精武体育会要面对在马来西亚异邦异地异文化领域生根、在闽粤南方拳术社会生存,以及当前世界武术发展的时势变化之诸多挑战,奋斗了80年,其坚苦卓绝之精神与毅力,为创会理想而奉献之态度,实属不易。[3]
4.4 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近代体育并举,相映生辉
1900年辛丑条约以后,中国社会加快了社会转型步伐,从清到民国初期,体育在民间发展非常快。国人开始注意到西方的体育训练,体育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精神、公平公开的竞赛精神,是我们传统社会中所缺失的。于是对西方体育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需要感,精武会是当时民间崛起的体育社团里面最有代表性的,精武会做到“一切有关体育者,罔不具备”,[4]使其活动既有民族的特色,又赋有时代气息。不止锻炼身体,还锻炼身心,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因此,马来西亚各地精武会在活动科目中分设“技击、兵操、文学、游艺”4部,在游艺部的活动内容中,就包括足球、篮球、台球、乒乓球、单杠、双杠、木马、飞镖、跳高、跳远、哑铃、秋千、举重、射箭、骑马、溜冰、田径等西方近代体育。成功结合了民族文化和西方的体育精神,体现了精武会对待传统体育的自信和对西方体育的宽容和认同,精武会成为了新式生活的示范点与载体。
4.5 提倡女子武技,成立精武女子体育团体
精武会认为“健全女界,才能养育健全民族”。以“振奋女界,增进女界德智体三育”为宗旨。强调开展妇女体育与强国之关系,提出发展女子休育是实现妇女解放和振兴民族之阶梯。并和压迫妇女的沦理道德进行坚决斗争,主张女子亦应练锻强身,甚且自办若干元甲男校、元甲女校,或派教练赴各地女校担任体育教练。1917年特成立了精武女子模范团,不久又扩展为精武女子体育会。
精武5使中,陈士超是女士,到南洋各地演说女子习武之意义,推动设立男女平等之精武会,因此新加坡、马来西亚女子精武分会甚多,这也是与传统男性父权体系的武术社团迥异之处。
4.6 以精武学校为依托,执着推进华文教育
为向华裔子女推广华文,雪隆精武会于1929年创办精武华文学校,原先马来政府并未乐见其发展,1972年雪隆精武会被政府借故注册吊销,精武华文小学的不动产竟仍同时遭到扣押。直到1977年,在当地华人的不懈努力之下,还清所欠的债务,政府同意雪隆精武会复会,1978年精武会才与精武华文学校恢复联系,至今雪隆精武会仍继续成为精武华文小学的主要赞助者。1995年,该校董事长杨柏志先生就强调:“华小是华文教育的根本,要维持华小的纯正性,精武小学是一间名符其实的华文学校,除了语文科如英语、国语之外,所有的科目都是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我们绝不会让华校改用英语来教学,这是自毁长城的做法,决不同意任何企图改变华小教学媒介语的建议”。
4.7 建立“现代化”与“公共教育型”的武术文化机构
马来西亚雪隆精武会秘书长叶汉光于1998年8月在精武武术师资训练班讲话时,分析精武会发展成功之要,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学校制度,把精武武术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推广;
2.编订课程表与训练时间表,作为日常学习和操练的功课;
3.定期举行考试考查学员的成绩,奖励勤苦练习而取得好成绩者;
4.在会内培训精武传统拳术的师资,以担任精武武术教练。
精武体育会,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现代化”的武术团体。不限家族、宗派、地域、门户,在组织内部,不采用传统武术团体的师徒、行辈关系、人际网络,而是用现代科层组织的方式运作。教习拳脚,则采公开授受之现代学校教育型式,扬弃传统师傅徒弟、家学秘授之办法,还擅于组织宣传与规划管理,制定精武体育会的中长期发展的计划和思路。因此它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公共教育”型的武术文化团体。虽排除了传统师徒关系,改采“教练─学员”之方式,但师生实质的感情却依然维持,受教者也感念至今。精武会的组织发展,融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与传统的伦理精神,虽处异域而仍能保存发展至今。
雪隆精武会在30年代就拟定了发展计划,目标包括兴建精武学校、兴建会所、兴建运动场、加强会务和组织新马精武总会等,并于1938年成立建筑委员会,进行筹划兴建计划。战后又发行精武彩票,积存了大笔基金,在1947年购买了(精武山)会所地段,积极推行建会和建校计划。
1978年初,理事长对精武会的发展做了长期经济规划,制定“资本小、实行快、收入好”之方针,增进收入,1979年取得明显增长,这是复会以来经济大跃进。1979年10月会员大会研讨通过修改新章程,对传统武术精神、体育文化、艺术依旧保存纯正宗旨,组织系统走向现代化管理体系,对会员权益、会产保护作明确新规定。
1998年建成一栋大楼,取名精武阁,这栋大厦,是马来西亚第一项由华人社团在保有主权的大前提下,和商家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合作经营,而达到成功的屋业发展案例。它的完成,不但是所有爱护精武的社会热心人士及会友们的心血结晶,并且更象征华人文化的精神长存,标志着雪隆精武体育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碑,加强了该会的实业基础和经济力量,在华人传统社团经营及转型上,也具有经典意义。
5 结束语
综观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发展的全部历史,可以看出,倡导精武精神,是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的成功之本;坚持改革创新,跟上时代潮流,是马来西亚精武会的成功之路;以时代精神审视,不断改革创新,是马来西亚精武会历80余载长盛不衰的原由。影响所及,万众风从,远及港澳及南洋一带。而今,在与海外的联络与交往中,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开创了新的局面,不愧为海外华人民间体育社团的杰出典范。
[1]韩锡曾.浅谈精武体育会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浙江体育科学,1993,15(1):53.
[2]黄瑾.精武会的推介艺术及其对体育社团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3):19.
[3]龚鹏程,武艺丛谈·马来西亚精武门的故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124.
[4]葛国政,康庆武.精武体育会之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55.
A Century's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Chin Woo Athletic Association in Malaysia
Li Xi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In 1910,Chin Woo Athletic Association (CWAA)was founded in Shanghai.Since the year 1919,it has begun to spread to the places where overseas Chinese live in Southeast Asia like Malaysia. Malaysia has become a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CWAA (20 branches).The great development has changed the way of spread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Malaysia from private training or secret gathering to public spreading by means of schools and martial clubs.Beside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kills of Chin Woo martial arts,CWAA in Malaysia has also spread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nd culture,and they have successfully combined Chinese culture with sports spirit in western world,which has met the needs of the era.The development of CWAA in Malaysia and the whole Southeast Asi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overseas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hin Woo Athletic Association;Malaysia;development.
G852
A
1672-447X(2011)05-0096-05
2011-04-21
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0-14)
李秀(1970-),海南万宁人,海南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
胡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