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一)*

2011-08-15舒韶雄张红英

关键词:黄石武汉旅游

舒韶雄 张红英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一)*

舒韶雄 张红英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S WOT分析法是优势 (Strength)、劣势 (Weakness)、机遇 (Opportunity)和威胁 (Threat)的简称。运用 S WOT分析法,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对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当前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而提出黄石矿冶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寻求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空间,提高黄石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提供参考。

黄石;矿冶文化;旅游;S WOT分析;战略选择

在长期的矿冶活动中,人类形成的认识、观念、知识、技术,以及在勘探、采矿、冶炼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制度规定和行为规范,都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晶,它们构成了矿冶文化的基本内涵[1]。矿冶文化旅游是旅游者受矿冶文化吸引,前往矿冶文化发生地,以寻求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旅游活动。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旅游业创造价值的根本和核心就是文化。旅游和文化的结合,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一、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S WOT分析

S WOT四个字母代表优势 (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 (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WOT分析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等,调查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对策等。本文运用 S WOT分析法,综合分析黄石的矿冶文化旅游资源,寻找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黄石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一 )优势 (Strength)分析

1.丰富的矿冶文化遗产

“青铜故里 ”、“钢铁摇篮 ”、“水泥故乡 ”这些称号都反映着黄石自古与矿冶文化的密切联系。黄石的矿冶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一是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代表的古代矿冶文明;二是以大冶铁矿、汉冶萍煤铁厂矿遗址、华新水泥厂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明。

黄石地区古代矿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楚。3 000年的矿冶生产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矿冶史,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鄂王城遗址、五里界古城、草王嘴古城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黄石地区古矿冶遗产分布广、规模大、内涵丰富完整。黄石目前的 6处全国重点文物中有 3处是古矿冶遗存。据“三普”田野调查显示,黄石地区各类文物遗存共2 103处,其中新发现的1 755处,很多都是古矿冶遗存。如 2008年 5月,记录中国矿业历史、缅怀民族工业先驱盛宣怀的《大冶铁矿盛公纪念碑》重见天日[2]。2010年 3月,文物部门在阳新县排市镇清理发掘了 16座古代炼炉,这是阳新近年来发掘的近 100处古矿遗址中,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一处炼炉遗址,有着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3]。

黄石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张之洞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是其原料供应基地。盛宣怀办汉冶萍煤铁厂,从 19世纪 90年代到 20世纪 20年代,中国钢铁产量 99%来自汉冶萍。随后,黄石地区又新建大冶铁厂、湖北水泥厂、富池炼铜厂、富源煤矿公司等。黄石还是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

黄石的矿冶文化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黄石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列入 20世纪中国 100项考古大发现,并在《中华遗产》杂志 2009年第 10期予以专门介绍;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全国首批、湖北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并且是国内工业旅游为数不多的 4A级景区。

2.矿冶文化遗产保存相对完好

2009年 6月,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在上海召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所作的主题报告中,3次提及黄石的工业遗产,足见黄石工业遗产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物界人士说,工业遗产“全国看湖北,湖北看黄石”。如“三普”中新发现的华新水泥厂旧址,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是现存时代最早的水泥工业遗存,列入了 2008年度全国重要新发现,丰富了湖北省的新品类文化遗产内涵。华新水泥厂旧址还将申报第 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成为黄石地区的第 7个文保“国字号 ”[4]。

黄石对矿冶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专家、社会的认可和赞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赵冰教授指出,在对待工业遗产上,武汉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使毛泽东时代的工业遗产丧失殆尽,而黄石则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做得很好[5]。

3.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铁路、公路与水运立体交通网络便利,是鄂东南通向皖、赣重要的门户城市。黄石长江大桥和鄂东长江大桥使黄石与我国中部东西轴线区域的各个城市形成了顺畅连接,沪蓉高速、京珠高速、武黄高速和 106国道以及大广高速和杭瑞高速穿城而过,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沿高速公路至上海 8小时、南京 6小时、合肥 4小时、九江1小时、武汉 1小时。城区有国家一级铁路干线武汉——九江铁路通过,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武黄城际铁路高速对接武汉城市圈,形成城市圈内的“一小时交通圈”;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黄石与武汉一道构成鄂东旅游中心城市,是鄂东乃至湖北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

(二 )劣势 (Weakness)分析

1.缺乏对矿冶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规划,对矿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黄石矿冶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大部分都很分散。由于长期以来重视程度不够,对矿冶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地调查和研究,缺少具有针对性的遗产认定标准和相关保护理论框架,缺少各级政府在保护管理、综合整治、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宏观视野下的总体保护规划。目前除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国家矿山公园等得到较好保护和开发外,大部分矿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都很不足,有的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任其自生自灭。

另外,对矿冶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对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知等还存在较大差异。对矿冶文化作为一种独特性文化的理解还有待深入,诸如,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表现形态、特征和功能、矿冶文化的界定等问题,都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以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例,余立国归纳为:开采鼓铸、大兴炉冶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兼收并蓄、共铸辉煌的包容精神;不畏艰险、惠通八方的奉献精神[6]。郭远东则归纳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和创新争先精神[1]。问题是,矿冶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涵是否是矿冶文化独特性的体现?其他类型文化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内涵?不搞清楚这些问题,不挖掘矿冶文化的独特性,矿冶文化下一步的研究就会迷失方向,造成的后果是大量不同类型的矿冶文化资源开发出现同质化倾向,资源依托出现局限,进而会失去其独特性,“泯然众人矣”。

2.旅游宣传不够,产品开发滞后

黄石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迹 2 10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6处,市 (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 3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个。黄石在发展旅游业上应该是有优势的。但一般旅游者认为,黄石只不过是工业城市,对黄石的印象多半还是“光灰”的、污染严重的。这说明黄石在人们心中有一定的印象,但不鲜明,甚至是错误的。

近年来,黄石虽然对矿冶文化资源的保护有所重视,但这些文化资源还没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形象,在历史文化型旅游景区中知名度偏低,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不易将其纳入旅游计划,削弱了矿冶文化旅游区的整体竞争力。目前仍然比较缺少能够融合黄石地区自然、人文的实景演出或大型舞台剧,没有能在全国形成轰动效应的演出来展现黄石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各矿冶文化旅游景点大多采取挂图或橱窗参观等直接表现手段,虽然现代技术的运用得到逐渐强化 (如黄石市博物馆、大冶铁矿博物馆),但还有可提升的空间。笔者走访全国重点文物汉冶萍煤铁厂矿遗址时,虽然遗址完整保留有汉冶萍时期的高炉栈桥、冶炼铁炉、日欧式住宅、瞭望塔、卸矿机等,但所有文物点前都只有一个标志牌,很少或没有任何其他文字介绍。而且,因为高炉栈桥和冶炼铁炉在现在的厂区内,除非是团体参观或由专人引领,一般人无法入内。

本地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散、小、弱、差,低成本、低质量,拳头产品较少,产品类型单一,表现手法单调,缺少富有地域特色的高档产品。

3.部分矿冶文化遗产毁坏严重,亟待修复和重建

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指引着人们对不同年代中国的认识。黄石的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但很多遗产没有得到与它们地位对等的保护,很多遗产面临风化、腐蚀、水患等自然灾害。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为原因 (如房地产开发)正加速蚕食鲸吞这些见证城市发展历史的遗产。

黄石地区矿冶文化遗产毁坏最严重的一次是发生在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上。2007年,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遭到毁灭性破坏,开裂数十处并继续扩大,事态十分严峻[7]。上世纪 90年代初,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联合国专家复核认为,遗址保存现状和周边环境实在太差,导致申报一事搁浅。此外,矿冶文化遗产被毁坏仍时有发生。2003年 5月,黄石冶钢集团拆除了位于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日欧式建筑群,用于建设文化广场和体育场。此前冶钢集团未经文物部门同意,强行拆除了旧址内的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19年修建的木模房,并拆毁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8]。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村委会竟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王城遗址及其保护范围内兴建办公楼,还有人在遗址内挖塘养鱼,甚至盗挖遗址内的古墓[9]。2010年 1月,黄石市磁湖西北岸滨河绿地景观工程施工时,将一处新石器遗址埋住,而相关建设单位表示不知道当地有文物遗址[10]。屡屡发生的文化遗产被毁坏,说明相关部门文物保护的宣传不到位,文物保护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政府相关部门对文物的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对破坏文物的行为缺少强有力的惩治措施。

4.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服务管理缺少规范化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品位,才能为游客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但目前黄石大多数矿冶文化景区的从业人员很少接受矿冶文化旅游方面的教育培训,在知识和技能上不能完全适应矿冶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对矿冶文化旅游的知识和特点知之甚少。而且,很多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没有很好的解说与服务,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景区个体户、小商小贩各自为政,只注重当前经济利益,服务缺少统一化、规范化,服务意识和理念达不到文化景区的要求。

(三 )机遇 (Opportunity)分析

1.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机遇

国务院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强调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以及2010年 8月公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中指出,在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要“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设郑州、武汉等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这些都为黄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黄石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进一步完善交通规划建设。《意见》中还指出,要“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支持资源型城市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支持,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明确提出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对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矿山地质环境。这对黄石地区大力发展矿冶文化旅游都是非常好的契机。

2.地方政府导向明确

矿冶文化,不仅是黄石作为千年矿冶文明之都的历史传承,而且是黄石的血脉和现实发展的驱动力。加强矿冶文化建设,是黄石建设特色城市,弘扬城市精神,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黄石这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矿竭城衰”,意义重大。2009年,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政府提出把黄石建设成为“矿冶文明之都、山水宜居城市”,正是契合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首届矿冶文化节的推力

2010年 8月,黄石市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 (黄石)国际矿冶文化节,“矿冶文化”概念深入人心。上自政府领导者,下至普通市民,都意识到矿冶文化是黄石文化之魂,是黄石诞生之根、发展之魂、力量之源。矿冶文化节有力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黄石、建设黄石的热情,鼓舞并动员全市人民抢抓发展先机,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以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扩大黄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吸引更多资本注入黄石、更多项目落户黄石、更多游客观光黄石,从而增加黄石加快发展的冲力和后劲。

4.武汉城市圈的辐射能力

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崛起的最关键区域,关系到未来中部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黄石、武汉两地相距很近,两地已经形成产业上既有联系又有竞争的格局。黄石必须很好地利用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为黄石的发展服务,对原有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升级与深度开发,将自主创新品牌融入武汉城市圈旅游格局中,培育出一批拳头产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突显旅游主题形象,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带动产业经济、旅游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当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日益增强的旅游消费意愿和能力,推动了日益高涨的旅游投资,为黄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国家节庆假日的调整,早先的长假改成了小长假,武汉城市圈内的旅游者考虑到时间、精力的安排,往往会在小长假期间放弃过去的长线游,改为就近旅游,为黄石这样的二线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 )威胁 (Threat)分析

1.市场竞争激烈,运营成本加大

全国各地都把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第三产业重点帮扶对象。旅游景点的增加,将加剧对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争夺。特别是黄石周边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武汉、庐山、天柱山、黄山等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对黄石的客源争夺很大。而且,当前国内旅游同质化竞争现象非常严重,黄石地区的旅游是以山水为核心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承受着武汉、九江等地同质产品的制约。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推出大投入的和具有特色风格的旅游项目,开展具有竞争力的市场营销活动,提升接待服务质量,才能吸引到规模化的游客。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黄石地区旅游业运作成本,增加旅游经营活动的赢利难度。

2.游客需求多样性的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结构更趋高级化。尤其是随着自驾车旅游的流行,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自由和随心选择,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丰富化、休闲化方向发展,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受到游客青睐,所以景区需要不同类型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但目前黄石地区的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产品为主,休闲度假和矿冶文化专项旅游产品很不充足,使黄石旅游业的发展面临供需失衡的挑战。

3.都市空吸效应

当前,虽然武汉城市圈已初显规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武汉和黄石地区的发展落差,资金、科技、人才纷纷向武汉流动,造成周边的黄石、鄂州等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导致环武汉地区的城市发展缺乏后劲,形成“空吸”现象,从而直接影响武汉周边地区的发展。“空吸”现象会直接导致黄石旅游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和影响。当前,应该加速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进程,破除这种空吸效应。

[1] 郭远东.刍论矿冶文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7-8.

[2] 滕建华.大冶铁矿巨型摩崖石刻重见天日[EB/OL].(2008-05-05)[2010-09-27].http://www.wgdytk.com/Print.aspx? id=5468.

[3] 柯锋.湖北阳新发现 16座古代炼炉遗址[N].武汉晚报,2010-03-18.

[4] 徐道发.我市新发现文物遗存 1755处“华新水泥厂旧址”将申报“国保”[N].东楚晚报,2009-09-18.

[5] 胡新桥.教授称武汉工业遗迹变成房地产开发牺牲品[N].法制日报,2010-07-21.

[6] 余立国.黄石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启迪[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2-3.

[7] 罗道海.湖北“国宝级”古矿遭毁灭性破坏背后[N].长江商报,2007-03-6.

[8] 陈道林.汉冶萍铁矿“文物楼”遭掀顶 有关部门已介入[N].楚天都市报,2003-05-27.

[9] 左军.金牛镇鄂王城遗址遭系列破坏[N].东楚晚报,2007-12-19.

[10] 黄实.景观工程建在文物遗址上建设方称不知情[N].三峡晚报,2010-01-21.

Studies on Developing the Touris m on M ining and Metallurgical Culture in Huangshi(ArticleⅠ)

SHU ShaoxiongZHANG Hongying

(Normal School,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W ith S WOT analysismethod which is the short form of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this paper analyzes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resource from two points of view.It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resources aswell as the facing challenges and threats.Then strategic option can b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Finally,it is helpful to seek for developing scope of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rket of Huangshi.Meanwhile,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creasing culture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Huangshi.

Huangshi;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culture;tourism;S WOT analysis;strategic option

G127

A

1671-7422(2011)03-0005-04

10.3969/j.ISSN.1671-7422.2011.03.002

2010-12-08

黄石市 2010年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矿冶文化与黄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舒韶雄 (1973— ),男,湖北蕲春人,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咏梅)

猜你喜欢

黄石武汉旅游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