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百舌鸟之死》的哥特特征
2011-08-15高扬
高 扬
(池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池州 247100)
解析《百舌鸟之死》的哥特特征
高 扬
(池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池州 247100)
《百舌鸟之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哈帕·李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继承和发扬了美国南方文学传统,揭示了种族关系的母题。同时作者也承继了哥特文学的传统,塑造了深入人心且极具代表性的哥特人物形象,如暴君父亲鲍勃·埃维尔,“怪物”布·拉德雷和不幸少女梅耶拉·埃维尔;选取了典型的哥特背景,借助现实与超自然因素的结合,在恐怖荒诞的情景和哥特的黑色氛围中,批判美国南方社会历史的罪恶,期冀新南方的到来。
百舌鸟之死;哥特特征;情节结构;新南方
一、引 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作家哈帕·李发表了她的唯一一部小说——《百舌鸟之死》。作品一经发表就众口交誉,在读者中引起轰动,哈帕也因此确立了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并享有较高的声誉。小说以黑人汤姆·罗宾逊所谓的强奸案为主线,通过主人公小海鸠的孩童视角,讲述了发生在30年代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梅康姆镇的故事。
作品成功问世引起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小说进行了多方位评论,指出:作品揭示了种族关系等普遍南方性主题,继承与弘扬了南方文学传统;作品的双环型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美国南方积淀的淑女情结解释了无辜黑人遭受歧视与迫害的悲惨命运;身为白人作家,作者对道德回归的探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但是,在诸多评论中有两种不和谐的观点:评论家James B.McMillan认为儿童游戏反映出的小说哥特式特点具有一种 “真实的现实性”。[1]22而国内有学者认为“哈帕·李却在揭露南方积弊的同时,剔除了前辈作家哥特式小说的特点”。①,[2]32-34鉴于此,考证小说《百舌鸟之死》是否具有哥特特征,符合哥特小说的特点,以期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二、理论框架
(一)哥特小说特点及发展
“哥特”一词原指“哥特人”,属于日耳曼民族的哥特部落。[3]110该部落曾以野蛮剽悍、嗜杀成性著称,由此“哥特”后来被赋予了野蛮的、中世纪的、恐怖的、神秘的等多种含义。布尼塞·享尼塞在其专著《哥特式小说》中用三个词概括“哥特式”的主要含义:野蛮,如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4]71764年,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的小说《奥特朗托堡:一个哥特故事》问世以来,哥特小说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其基本特色与模式可以归纳为:恐怖怪诞、哥特城堡、神秘修道院、阴暗的地下道、令人不寒而栗的墓穴、恶魔般的男主角与天使般的女主角的对立、中古或异域的故事背景等。[5]18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特文学进入繁荣时期。在英国,几乎所有的主流浪漫主义作家都创作出哥特作品,然而哥特特征发生了变化。“忧郁、恐怖的气氛取代了早期哥特小说的中古或异国的背景”,[3]111情节突破了 “无助少女与凶残歹徒之间的追逐—逃跑—追逐”的经典模式,[6]111-113确立了“异乎寻常或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恐怖特征”,“注重刻画人物的变态心理”。[3]111受其影响,在美国南方哥特文学也经历了类似的演化。从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1771-1810)的哥特恐怖小说《威兰》(1798)到爱伦·坡(1809-1849)的精品短篇哥特小说,从威廉·福克纳(l897-1962)的《押沙龙,押沙龙》再到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的部分哥特传奇,美国南方哥特文学形成了持久深远的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南方涌现出一大批哥特小说家,特别是女作家,也就不足为奇。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安·波特、弗兰纳里·奥康纳、尤多拉·韦尔蒂等。哥特手法也成了作家揭露南方社会历史罪恶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7]117-119
(二)《百舌鸟之死》的哥特特征判断
在《百舌鸟之死》中,孩子们在夜间冒险,甚至遭遇生死搏斗;亦真亦幻的布·拉德雷,不幸白人少女梅耶拉和对其施以乱伦行为的暴君父亲鲍勃·埃维尔形象等,基本符合李伟昉对英国哥特小说情节特征与人物类型的界定。②因此,不能武断地认为哈帕剔除了哥特式小说的特点。然而,不同于经典哥特小说,哈帕把故事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移至现实中经历过内战洗礼、沉闷乏味的美国南方小镇。通过哥特元素的融合,作品巧妙重现了小镇居民的真实生活,揭示了南方白人和黑人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
下面将从人物形象、故事背景及情节布局三方面详细阐述《百舌鸟之死》的哥特特征。
三、《百舌鸟之死》的哥特特征
(一)人物形象
哥特人物包括“杀人凶手、鬼魂、巫师、吸血鬼、怪物等”,[1]41多为反面形象。虽然小说中鲜见巫师、吸血鬼、怪物、但是“小斗鸡模样”的男人鲍勃·埃维尔,好吃懒做、肮脏邋遢,令人印象深刻。虽为一家之主,却难糊一家之口。因为嗜酒成性,他喝掉了镇上发给的救济金;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迫使孩子辍学,拾荒垃圾场。他甚至影响了子女正常的成长发育,致使已成年的女儿梅耶拉不知“朋友”为何物,甚至冒南方传统之大不韪,勾引黑人青年汤姆·罗宾逊,制造了所谓的“强奸案”。
这不是一个慈善的父亲,而是一个蛮横、残酷、无情的男权家长。汤姆的证词揭示出案件令人发指的事实。“证人(汤姆)费力地吞咽着。‘她踮起脚尖吻了我的脸颊。她说她还从没吻过成年男人。她说爸爸对她做的那些都不算数。’”[8]225所谓的强奸案背后是鲍勃·埃维尔对女儿实施的乱伦行为。事情败露,他不惜牺牲女儿的清白和名誉,以及一个诚实青年的性命,维护自己的白人身份。虽然不及《奥特朗托堡》中的曼弗雷德无情无义,逼迫结发妻子离婚,娶儿媳;也不如《瓦塞克》中瓦塞克那般搜刮民脂民膏,暴虐无道,但是鲍勃·埃维尔与他们一样,“专横残暴,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具有英国哥特小说中暴君形象的共同性格特征。[5]132正是他,导演了一幕幕悲剧,险些残害小海鸠兄妹致死。他在伤害别人的同时,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与暴君形象形成鲜明对立的是柔弱不幸的少女形象。她们“或以重要人物出现;或以次要人物出现”,[5]142但都处于弱势,普遍经历不幸。小说中19岁的梅耶拉·埃维尔属于这一人物类型。母亲去世较早,父亲酗酒成性,兄弟姐妹众多,梅耶拉很早就承担起操持家务、照顾弟妹的责任。不曾享受过亲情,也从来没有朋友。“白人们不愿搭理她,因为她整天和猪猡般的人生活在一起;黑人们不敢搭理她,因为她是个白人。”[8]222生活本身对她就是很大的不幸,而她却把自己的不幸转嫁给一个无辜黑人。勾引汤姆不成,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一名白人女性的尊严,掩盖奇耻大辱,她无耻地把汤姆推上被告席。这一举动更加体现了她的不幸。迫于父亲的淫威,迫于南方社会对女性的桎梏,梅耶拉忍辱屈服于这些似乎与她形影相随的不幸。
有学者指出:英国哥特小说中压迫、蹂躏少女的恶棍多为父辈人物。“……他们粗暴野蛮、阴险残忍的特性以及对女主人公的迫害体现了中世纪父权制度的压迫性与恐怖性。”[9]83-87通过梅耶拉,作者勇敢批判美国南方男权家长制度的毒害,同时对这位遭受压迫与蹂躏的少女寄寓同情,还有意识地安排她在经历痛苦磨难后得到善终。小说终结时鲍勃·埃维尔在混乱中被刺死,从此,梅耶拉可以开始一种正常自由的生活。
在小说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中,还有一位若隐若现、神秘莫测的人物——布·拉德雷。根据大人们的描述,哥哥杰姆给布作了一段精彩的素描:“根据脚印判断,布身高有六尺半……他脸上横着一条长长的锯齿状伤疤;他的牙齿又黄又烂;他的眼睛鼓凸着,嘴里不时留着口水。”[8]14与其说这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怪物。围绕这个人物有很多传闻,比如夜间他会在镇上闲逛,透过窗户窥视女人;他曾做出一系列诸如杀戮、吸血等残酷的事情。
布年少时由于交友不慎,行为不端,被父亲囚禁家中长达十几年,再未曾有人见过他。正如律师芬奇所言,渐渐地布“变成了一个幽灵”。以致人们谈布·拉德雷色变,甚至不会经过他家门前。直到救出小海鸠兄妹,他才显露庐山真面目。他亦真亦幻,出没无常,来去无踪影。由于违反了南方白人社会的行为规范,布被视为“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表现出对主流文化所维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背离”。[10]372-381一定程度上布·拉德雷具有英国哥特小说鬼怪形象的特征——变幻莫测,具有强烈的反主流倾向。只是这位“鬼怪”并非彰显恶的行为,而是为故事的发展制造怪异的环境、神秘的气氛、恐怖的感觉。
哈帕塑造的暴君形象鲍勃·埃维尔、鬼怪形象布·拉德雷和不幸少女形象梅耶拉·埃维尔,虽然都不是作品的中心人物,但是集中揭露了人性的邪恶,思考并探索了人性的本质,反映了人性的正常要求,呈现出典型的善恶两极,构成重要的哥特特征。
(二)背景特征
小说中几个故事片段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莫迪小姐的房子莫名失火,瞬间化为灰烬;深夜,一辆载着拿有棍棒、气势汹汹的暴徒的车驶进市镇监狱,声称处死汤姆;趁着月色渐浓,小海鸠和伙伴潜入布·拉德雷家后院,一探究竟;演出结束后,小海鸠和哥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树林里差点命丧鲍勃之手。以上故事情节均设定在夜晚。夜晚是“英国哥特小说呈现故事情节时最多选择、也是最青睐的一个时间段。”[5]95之所以青睐夜晚,乃是因为人们畏惧夜晚的黑以及在黑夜中出现的事物,认为夜晚充满了神秘、恐怖和邪恶,而且鬼怪经常出没于夜晚。黑夜的“黑色”往往隐喻邪恶或罪恶,设定夜晚的时间背景有助于读者认识和理解社会制度的罪恶和人性的丑恶。
Maurice Levy研究发现哥特建筑是 “凸显哥特特征的关键因素,喻指阴影、远古、神秘和废墟,充当历史与风俗的载体。”[1]42鉴于此,追根溯源,“哥特”早先被用来指称建筑风格,其明显特征有:教堂或修道院的尖顶高耸,内部阴森幽暗,墙体厚重,窗户狭窄,玻璃窗被染成色彩斑斓,还有隐蔽的地道等,极力渲染出一种恐怖和荒诞的氛围。因此哥特建筑也被赋予恐怖的、怪诞的、神秘的含义。小说中能够突显哥特特征的建筑是布·拉德雷家和杜博斯夫人的家两座怪异的宅子。
从前门看去,布·拉德雷家“房子低矮,以前是白色的……不过现在早已晦暗,变成了深蓝灰色……被雨水侵蚀的木瓦耷拉在前廊上的房檐外;几棵橡树遮蔽了阳光。一些残留的尖桩栅栏东倒西歪地护卫着前院——这个被叫‘扫院’的地方从来没被清扫过……”[8]9在外人眼中这是一处不祥之地。不管是谁,一旦触碰到拉德雷家的任何一处,都会招来厄运。甚至“黑人在夜里也不会从拉德雷家门前走过。”孩子们不会捡拾落在这家院落里的胡桃,因为“拉德雷家的胡桃吃了会死人的。”[8]10人们如此排斥拉德雷家,致使这个宅院成为小镇的死角,愈发凋敝、阴森、幽僻。可想,生活在这个屋檐下的家庭很难传递出一丝温情。据传布曾用剪刀刺伤父亲的腿,制造了闻名的“家庭恐怖”事件。Kate Ferguson认为哥特小说中出现的“失败的家庭”必然导致恐怖、危险以及监禁事件的发生。[1]51怪物布·拉德雷就是这种失败家庭的产物。
与南街的布·拉德雷家遥遥相望的是杜博斯夫人家。且看小海鸠初次造访后的印象:“我们刚跨过门槛,迎面便扑过来一股难闻的气味。那是一种我常常会在被雨侵蚀的老屋中闻到的气味,里面常常堆放着煤油灯、水舀子以及家里还没漂洗过的床单、被罩什么的。它总是让我感到害怕,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时刻处在警惕中。”[8]124这座院墙庇护着一个古怪、“恶毒”、刻薄、“吓人”的“吗啡瘾君子”,让人压抑,令人恐惧。她仰慕着伊凡赫时期的骑士精神,珍藏着一把南部联军时期的手枪,呵护着一朵完美无瑕的山茶花,执着于南方白人优越高贵的身份。这是一个保守、固执的旧南方的捍卫者。正如她每况愈下的身体,她所维护的是一个行将灭亡的制度,一个千疮百孔、腐朽霉烂的美国旧南方。她的死去,山茶花的凋败,恰恰预言了旧南方的逝去。作者通过对这家主人命运的安排,旨在提醒美国南方人:旧南方终究要灭亡。
(三)情节布局
《百舌鸟之死》不仅在人物塑造、背景设定方面充满着哥特特征,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亦然。除了黑人汤姆强奸案的主线外,小说中还交织着游戏、夜间探险和小海鸠兄妹经历痛苦,直面死亡的故事情节。
游戏即故事演绎,情景再现。小说中游戏的作用有几个方面:其一,游戏符合儿童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作者立足儿童视角,挖掘儿童心理;其二,正是游戏的过程铺陈了哥特的氛围。首先是迪尔演绎的故事 《德拉库拉》(Dracula)。德拉库拉伯爵是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 Dracula(1897)中的人物,[11]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吸血鬼,是一部典型的哥特作品。故事本身光怪陆离,经过古怪迪尔一番演绎,极大地吸引了小海鸠兄妹,激起他们脑中奇妙的想象,三人先后合作改编并表演奥利弗·奥普蒂克、维克托·阿普尔顿和埃德加·赖斯·伯勒斯的虚构故事。游戏在想象中开始了。随后他们自编自演“拉德雷故事剧”想引诱怪人出来。“拉德雷剪刀刺伤父亲大腿”的情景也得到再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传递出小说的哥特氛围。
此外,演绎游戏的手法也值得一提。William Patrick Day在他的哥特研究中强调“哥特小说是基于其他叙事或观点的模仿。”[1]66不管是改编表演还是自编自演,孩子们的游戏实际上都是一种模仿。“从我站的角度看过去,它就像真的一样”。[8]45可见“剪刀刺伤大腿”的表演形象生动。通过情景再现,拉德雷家非正常的父子关系,淡漠的父子感情暴露无疑。而杰姆和迪尔的表演似乎转述了他们与父亲的微妙关系。虽然父亲阿蒂克斯对杰姆疼爱倍加,但似乎缺少一种默契,而不知生父为何人的迪尔更是体会不到父子亲情。他们的模仿表演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各自真实的生活。Claudia认为哥特小说的模仿是通过“意识中的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比照实现的”。[1]67根据Eugenia C.Delamotte的研究,孩子们模仿表演的家庭悲剧,反映的家庭关系属于哥特文学社会关系的范畴。[1]40
小海鸠及伙伴夜探布·拉德雷家无疑加强了哥特气氛。杰姆慢慢推开门,把它“拎着放在旁边”。三人轻手轻脚以免“把死人吵醒”。突然“那个影子出现了。”迪尔“双手捂住脸”,杰姆“用双臂蒙住了脑袋,僵在原地。”待影子退去,杰姆“跳下”、“飞奔”、“猛地推开院门”,迪尔与小海鸠“滚”了过去,大家都要“瘫了”。[8]62神秘莫测的影子,突如其来的变故把故事推向高潮。杰姆的裤子、拉德雷院前枯树洞里的礼物,又使故事充满悬疑。由此,现实与超自然因素的结合制造出小说的怪诞神秘色彩和强烈的恐怖效果。
小说以汤姆败诉,意外死亡,鲍勃·埃维尔夜袭小海鸠兄妹结束。小海鸠经历了案件的审理过程,却被告知汤姆死亡的消息,内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在与鲍勃搏斗的过程中她又直面死亡,这一“凸显痛苦、受难、死亡的过程”[5]97是生成哥特小说恐怖感的又一表现特征。令人欣慰的是小海鸠最终被怪人拉德雷所救。此前他一直存在于孩子们的想象中,亦真亦幻,变幻莫测。William Patrick Day曾写到许多哥特小说中的超自然现象或力量以及怪物其实是幻影。[1]67而超自然元素和怪物引发的奇异性、陌生感,引起的内心轰动是制造恐怖气氛的心理基础,弥漫于整部作品,构成了主色调。待真相大白,印象中的怪人原来是个善人,救了小海鸠,保护了美国南方的未来。
四、结 语
从以上对小说三方面哥特特征的解析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作者哈帕·李非但没有剔除反而继承了哥特小说的传统。一方面吸取了传统哥特小说的养分,塑造了鬼怪幽灵、残酷暴君和不幸少女这些难以磨灭的哥特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她又深深植根于美国南方的文学传统,生动有力地揭露美国南方社会的怪诞,尖锐地鞭挞罪恶的种族制度。此外,哈帕并没有僵化哥特传统,比如诉诸“幼稚的迷信和夸张的手法”。[12]117-119相反她正是依靠以小海鸠为代表的、有是非观念的新一代美国南方人去破除迷信,反思社会问题,开始新的美国南方。因此,小说严肃的主题反而读来轻松容易,不愧为一部传世之作。
注释:
①此处作者原文为 “其他的南方作家如弗兰纳里·奥康纳和卡森·麦卡勒斯等同样倾向浓墨重彩于人类灵魂与肉体的堕落。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斥着各种暴力场面。他们期冀以悲观、凝重的写作风格来激起人们心灵的强烈震撼,以痛喝怒骂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来实现南方涅槃后的净化。而哈帕·李却在揭露南方积弊的同时,剔除了前辈作家哥特式小说的特点,通过对叙事视角的精湛掌握,大量幽默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一系列喜剧人物的刻画和众多猾稽事件的叙述,不落痕迹地将严肃的道德说教融注于略带喜剧色彩的笔调之中,让人们在会心一笑间看到新南方希望的曙光。”作者对美国南方哥特小说家的创作特色有宏观的分析,认为《百舌鸟之死》中没有“各种暴力场面”,认为哈帕·李的写作脱离了“悲观、凝重”的风格,因此“剔除了哥特式小说的特点”。然而笔者认为小说中确实不乏暴力场景;哈帕之所以诉诸幽默是源于儿童的叙述视角的限制,体现儿童叙事的特点,并非另辟蹊径,以“清新独特的风格”博取众人的眼球。此外,“暴力场面”、“悲观、凝重的写作风格”并非哥特小说的决定性特点,因此“剔除前辈作家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实非客观的定论。
②李伟昉教授研究认为,英国哥特小说情节的怪诞特征表现在人鬼相通、现实与异境相连和死而复生三大形态上;其恐怖特征主要是暴力凶杀的恐怖、非常环境的恐怖、时间选择的恐怖和体验痛苦、受难、死亡过程的恐怖。英国哥特小说中的人物类型有暴君形象、教徒形象、柔弱不幸的少女形象和鬼怪形象。文中分别就相关信息作出解释,此处不再详述。
[1]Johnson,Claudia Durst.To Kill A Mockingbird:Threatening Boundaries[M].NewYork:Twayne Publishers,1994.
[2]刘国枝.哈帕·李与美国南方文学传统[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
[3]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Brendan Hennessy.The Gothic Novel[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8.
[5]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万俊.关于美国当代哥特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2000,(1).
[7]董英.国内哥特小说研究述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8]哈帕·李.杀死一只反舌鸟[M].高红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9]苏耕欣.压迫与保护、对立与依赖[J].北京大学学报,2003,(4).
[10]刘仲宇.中国精怪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百度百科——dracula[EB/0L].http://baike.baidu.com/view/40362.htm?fr=ala0_1_1,2010-12-19.
[12]王晓姝,吕娜.查尔斯·布朗的《威兰》对英德哥特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J].外国文学,2009,(5).
责任编辑:曲晓红
Abstract:To Kill a Mockingbird is the only novel of the American Southern female writer Harper Lee.Harper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Southern literary tradition by disclosing the typical motif-the racial relations in this novel.In addition,she is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Gothic literary traditions in view of her depiction of such impressive and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as despotic father Bob Ewell,"monster"Boo Radley and the unlucky girl Mayella Ewell;her adoption of several gothic houses and night-time background;and her integration of supernatural elements into reality.Therefore,horror is produced and the gothic atmosphere is highlighted,by way of which Harper re-announces her criticism of evil in the old American South and heralds the upcoming of a new American South.
Key words:To Kill a Mockingbird;gothic features;plot;new American South
An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in To Kill a Mockingbird
Gao Ya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Chizhou College,Chizhou247100,China)
I106.4
A
1672-447X(2011)02-0086-05
2010-09-19
池州学院引进研究生科研项目“对《百舌鸟之死》的哥特特征研究”(XYK200812)
高 扬(1982-),山东泰安人,池州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