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0年代散文创作论

2011-08-15管兴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杂文现代性散文

管兴平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1990年代散文创作论

管兴平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1990年代;散文;现代性;后现代性

1990年代散文从现代性的一元走向后现代性的多元,有一些可以看得见的具体成因。随着社会政治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无论文学体制还是人们的创作观念和读者的接受心态均受到冲击。在现代性的规划和后现代的消解、去魅、解构的碰撞之中,散文创作更迅速、敏捷地反映了这一变化。一方面是精英文化的坚守,另一方面是多元化的娱乐性创作。如果说1980年代散文作者以知识分子启蒙立场为主流,主要是伤痕及其反思和对文学理想的坚守,随着在1990年代知识分子(文化人)的边缘化,作家们更关注内心,关注社会话语空间的拓展,关注世界文化的潮流,并试图与之进行对话。也有一些人站在学理化的、民族本位立场上来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清理、解说,其创作也有一定道理。可以说,散文创作也在参与着另一类全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1990年代散文作为一种全新的自由姿态,尽管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还没有确定的目标,但这种非规划性的生长的不确定,给人带来丰富新奇的感觉。

一、1990年代的散文热现象

1990年代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散文热现象。首先是出现了创作上观念多元、手法多样、文体杂陈、风格迥异的局面。散文作者老中青均有。老年作者带着历史记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进行历史反思。中青年作者更趋“新”,并勇于创新,不断展示人生体验和人生感受,文化内涵也更多样化。其次是报刊、杂志的推波助澜。许多重要刊物与杂志如《收获》、《大家》、《十月》、《当代》、《钟山》等均开辟散文专栏。散文结集的文丛也大量出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散文创作异常多样。散文文丛如《思想者文库》(花城出社版)、《国风文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沧桑文丛》(河南人民出版社)、《曼陀罗文丛》(作家出版社)、《读书文丛》(三联书店)、《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四川人民出版社)、《名编辑随笔丛书》(华夏出版社)、《先锋散文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书话与闲话丛书》(新疆人民出版社)、《当代名家杂感随笔》(敦煌文艺出版社)、《野蔷薇文丛》(江苏人民出版社)、《南方新学人》(广东人民出版社)、《瞻顾文丛》(福建人民出版社)等等。而且电视等传媒也参与传播散文。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产品,媒体的打扮包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第三是读者的需求多样化。在消费社会,散文是最好的文化快餐,读者关注快速变化的社会,调整自己的审美情趣,寻求自己所需,带有一定文化内涵和个人性的散文,和读者的接受形成交流、沟通、渗透和碰撞。1990年代散文中一部分的怀旧气息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二、1990年代散文兴盛的表现

1990年代散文的兴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文体的多样化。文体作为语言形式,文本结构及表达,还有作家主体的精神和人格的综合构成,它的表现是独创的,带有很强的个人性。相对1980年代散文创作,1990年代散文文体更趋丰富、厚实。以周涛、张承志为代表的一派散文,突现主体人格,张扬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在理性和激情之间构成充足的张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人格精神的豪迈和强健;梁小斌等人的独语式的“独白体”,表达了朦胧诗人和文人似乎落伍于时代,但显露出个人的特有心态和独立思考(梁小斌在1980年代写作的笔记体散文在1990年代公开出版);也有“对话”体,将作者、读者和文本中的叙述者全面打通或者转换“我”、“你”、“他”叙述人称,增强自我审视、自我质疑的意味;张中行等人的“世说新语体”,写人记事,脉络清晰,重文重典,耐人寻味;而以苇岸、张锐峰、元元等人的散文为代表,透露了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文体借鉴的转化,改变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出入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注重“互文性”,戏仿、反讽、引征等多种手法的运用;或是“女性散文”或“小女人”散文的女性独白,身体感受;“美文”体的注重文章形式,构思新颖,结构多变,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等等。第二,内涵的多元化。首先是历史反思和理性精神的散文,注重文化品味,张扬人文理想和精神,具有凌空高蹈的态势;有写世俗生活的烦恼、痛苦与喜悦,在对琐事的记叙之中透露出一份感伤、无奈和惶惑,在清醒和迷漫之间徘徊;有的注重个人内心的抒写,将时代的变化和个人思考相结合,确定作为个体生存的定位,如王家新等人的散文;有写农村生活的乡村散文,作为一个“他者”对乡村的观照,即使是诗意化的言说,也不免带有现实生活的折射,以刘亮程、贾平凹等人为代表;也有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一些在海外的留学生对国外生活的见闻记录等等。第三、质量参差不齐,泥沙俱下。面对散文的繁荣局面,出现一部分批评家急于命名的匆忙和创作者写作心态的飘浮。在许多旗号之下,比如“新散文”、“新生代散文”、“新锐散文”、“大散文”、“美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女性散文”、“小女人散文”等等,固然也产生了一些好的作品,但1990年以来散文创作处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同步渗透的时代,拼贴、复制、仿制之作也大量出现。一方面由于一些散文作者的创作形成了模式,易于被模仿;另一方面现代生活的相似和作为人的体验的相同和相似,造成大量重复、雷同;加上报刊杂志对文化品味不高、精神低下的作品不加选择的刊发;还有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散文创作,由于作者身份不一、素质不够,虽不乏优秀之作,但大多属文字垃圾,从而形成混乱的局面。

三、1990年代散文新特点

(一)抒情的弱化与理性的强化

这种变化突出了转型了的此期的精神气质,即对文化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文化已成为现代性新的维度[1]。文化抒情散文在1980年代较为繁荣,与当时散文创作中提倡的“向内转”有关,注意抒写内心感受、情感。但在1990年代,以“抒情”为主的散文衰微,主要由于散文的“抒情性”弱化,散文中作为抒情叙写的景物描写也逐渐消失,与环境的逐渐物质化相关,对自然风物的关注被对物欲膨胀的描述所取代,是令人忧虑和悲哀的现象[2]。与此相对照,议论性、说理性、思辨性散文较多,散文的理性色彩大大加强。散文作者面对话语空间的扩大,以及日益向日常生活领域突进,思索在急速变化了的社会中人们的琐碎生活,又试图寻找变化发生的原因和探寻可能的生活形态,加以作为散文文体的直抒胸臆,这种抒情的弱化和理性的强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诗人散文”和“小说家散文”的出现

本期散文创作还有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本为诗人和小说家的作者涉足散文创作,出现“诗人散文”和“小说家散文”。诗人散文代表作者有周涛、刘亮程、苇岸、筱敏、王家新、梁小斌、西川、孙文波等。这些作者的创作出现诗化特征,散文中往往蕴含有诗意的抒写,如周涛的视野开阔,一泻千里;刘亮程的田园牧歌特色;苇岸的冥想;王家新的玄思以及梁小斌的独白式抒情等。而“小说家散文”有小说化(情节化)倾向,讲究叙述、叙事,散文中有故事。代表人物有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王小波、王安忆、张炜、方方、池莉、铁凝、林斤澜等。这些作家由于身处都市与乡村,沿海或内地,聚居地的不同也展示出不同的感受和生活样态。在现代性内部冲突及其与后现代生活的对抗之中,展示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的特殊情性,有一定的哲理反思意味。诗人和小说家对散文创作的介入使作为自由抒写的散文文体趋于多样化,曾引起关于散文体裁的界定的争论[3]。

(三)“学者散文”的兴盛

一些原来为学者的人涉足散文创作,出现“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其中引人注目的“余秋雨现象”,由于媒体的参与和其他原因,他的个人身份更加暧昧,实际上,“余秋雨”已经面目全非,“作为一个文化名人,余秋雨已经部分地丧失了他对‘余秋雨’的控制力,他对自己的权利已经部分地被剥夺了。”[4]这也影响了对学者散文的评价。但不管怎么说,在1990年代的散文创作中,此类散文可以说一领风骚。尽管1990年代散文出现的是多元共生、共有的局面,但在文化品味格调、思想深度、知识广度甚至对知识分子操守和人文精神的张扬等方面,此类散文取得突出成绩。作为一批知识精英的创作和1990年代逐渐趋于成熟的大众消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使散文这一体裁的创作提高了品味,尤其在其他体裁(长篇小说除外)创作相对沉寂的状况之下,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促进了九十年代文学的繁荣。其代表人物有余秋雨、李辉、张中行、金克木、王元化等人和一批中青年文学批评家。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繁荣的回归,也得益于中国古代散文中的游记、书札笔记和史传等散文传统[5]。这种现代性的回退提示了散文创作的流脉不会中断,不同的是九十年代的生活内容和艺术格局,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技巧也有多样差别。

(四)女性散文的巨大进步

199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部分延续了1980年代创作路向,即女性作为“人”的觉醒,并且抒情气质在女性散文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但199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视野更开阔,表达内心感受更丰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作为前者如张洁、铁凝等,依然注重对文学本身内在价值的坚守,从中折射女性独有的感受和体悟。也有王英琦等人注意对现实的批判,对商品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负面投入一定的道德勇气和闪耀出理想主义的光芒;杨绛将亲情、友情、爱情在回忆中抒写,透露出客观通达的心态和温婉细腻的风格。其次是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和国内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变化导致对“身体”的进一步解放,言说女性身体经验和个人话语相连。尽管小说中的成就要大,但就其探索时间,女性散文要先于女性小说,其先行者是叶梦等人。其后一些女性散文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逐渐清晰,作为女儿、母亲和情(爱)人的身份确认和对自身经验进行关注,同时扩展开来去感受他人的苦难和不幸。这种身体经验一部分也往往和女性隐秘的性心理相结合,注重欲望和耽溺肉欲,都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有现象。更由于性和政治相联系,带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尽管此一思路并不十分明显。这种身体经验写作可以说介于张扬理想精神和世俗化之间,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为低级趣味,值得作进一步的清理和认真的分析。作为世俗化的一脉,特别是报刊媒体包装出来的“小女人”散文属于走向俗众的休闲散文。这些报纸副刊的作者,之所以被称为“小女人”,她们均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有独立的写作空间,生活舒适、闲适,居住在城市,写身边小事、琐事,代表作家有黄爱东西、素素、黄茵、石娃、黄文婷、张梅等。整体来讲,“小女人”散文透露的是矫情,往往伪装深沉和无病呻吟,文学价值不高。此三类外,还有一些女作者的散文创作也值得注意。比如陈丹燕对变化社会中的人、事的记录,透露出一股人文忧思;程乃珊对老上海的记叙,也传达出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怀旧风气,其表现也在于试图重塑城市生活的记忆和貌似还原城市图景的再造想象。女性散文作家还有张抗抗、毕淑敏、黄蓓佳、范小青、梁晴、艾云等。

(五)杂文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1990年代以来杂文创作带有比较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由鲁迅开创的杂文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由于建国后极“左”思想经过1980年代的批判在1990年代仍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加上逐步市场化所带来的一些消极负面因素,杂文作者面对比较复杂的局面。他们为天下操心,对整个社会发言,秉持真诚、性情和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有着极强的社会政治参与意识。或仗义执言,批判朽败的道德心理;或指责物欲横流,痛斥社会上拜金主义倾向;或攻击极权专制,反对对人的自由和思想的钳制;或纵论世界局势,对照国情加以比照;或呼唤民主法制建设,提出加强社会管理;或回忆往事,总结经验教训;或结合个人经历,抒写真实历史……其中无不渗透强烈的批判精神,往往不作违心之论,趋于政论、杂感、杂谈、社会批判及文明批判。由于言说语境已不同于建国后诸时期,这样一个后鲁迅杂文时代,无不是匕首投枪。杂文作者的创作往往材料新、观念新、视角新、见解新、写法新,在报刊杂志刊出,赢得读者喜爱。此期杂文的艺术性也有加强。或幽默,或讽喻,或注意形象化,或辛辣尖刻,或温和细腻,形成风格多种多样。

1990年代杂文创作的繁荣首先在于创作者文化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也就是以“人”的人格来完善“人”的人生。同时公民意识的加强,也奠定了杂文作者的立场。社会公共领域言说空间的扩大,会带来众声喧哗的局面。其中杂文家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思想者,将个人思考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变化结合起来,形成1990年代杂文创作的一大特色。1990年代杂文创作尽管已经走过了低谷,除部分作者外,杂文作者的知识储备、个人修养、人格精神尚有待提高,公民参与意识还不够积极,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和批判还不十分深刻。1990年代杂文家由老中青三代组成。代表人物老作者中仍然活跃的有严秀、邵燕祥、牧惠、何满子、蒋子龙、虞丹、刘心武等人;中青年作者有鄢烈山、朱健国、章明、刘洪波、朱铁志等人。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46.

[2]丁帆.论近二十年文学与文学史断代之关系[J].复旦大学学报,2001,(2).

[3]王彬彬.《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J].小说评论,2003,(4).

[4]吴俊.余秋雨散文创作略谈[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5]於可训.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述评[J].文艺评论,2003,(2).

On Chinese ProseWriting in the1990s

GUAN Xing-ping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3)

Chinese prosew riting demonstratesthe sceneof the coexistence of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the 1990’s.Follow ing this,thispaper discovers that there appearsa phenomenon of“prosew riting hot”.Prosew ritings have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such as“poet’sprose”,“novelist prose”and scholar'sprose or cultural prose,female prose,etc.At the same time,the essaysare getting on the stage.

prosew ritingsin the 1990s;modernity;postmodernity

I207.6

A

1674-831X(2011)04-0086-04

2011-03-18

管兴平(1969—),男,湖北潜江人,长江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杂文现代性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画与理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