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语言·宗教
——《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述评

2011-08-15贺卫国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词语文献研究

阳 达,贺卫国

(1.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文献·语言·宗教
——《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述评

阳 达1,贺卫国2

(1.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景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总有借以传播的文献。景教文献的词语,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无论形体还是意义,都有些与当时的汉语不一样。《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不仅简单地介绍了景教及其发展状况,还首次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关注景教文献文本本身,结合汉语史、宗教史、古籍整理来进行研究,以此来推进唐代景教研究。该书还附有唐代景教文献语料,不论对初学者还是研究者,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文献;语言;宗教;景教

宗教是一种神秘的文化,如果要我们潜心去研究这门玄而又玄的学问,必然需要付出许多的艰辛;而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探析一门宗教,更是一件不易之事。聂志军博士以唐代景教文献词语为研究对象,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三十三万字的煌煌之作——《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该书不仅简单地介绍了景教及其发展状况,还首次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关注景教文献文本本身,结合汉语史、宗教史、古籍整理来进行研究,以此来推进唐代景教研究。该书还附有唐代景教文献语料,不论对初学者还是研究者,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景教创始于公元 428年前后的波斯帝国境内,教名源于创始人——叙利亚人聂斯脱利 (Nestorius,约 380-451)。唐贞观九年 (635)由叙利亚人阿罗本传入中国,“聂斯脱利派”则是景教在中国的名称,其得名来源于唐建中二年 (781)景教徒建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有相关内容:“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唐代前中期,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公元 845年,唐武宗灭佛浪潮爆发,逾万间佛寺被毁,史称“会昌法难”。虽然“会昌法难”主要针对的是佛教,但同时波及其它夷教,景教徒也多被勒令还俗或回归本籍,或皈依其它宗教,景教在中国内地便逐渐销声匿迹。但随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明代天启年间 (1623或 1625)在西安的岀土,引起了在华传教士的轰动。有学者就指出,“文化昌明的唐朝,留下的史料相当丰富,而有关景教的记载却如凤毛麟角,以致龙与上帝关系史上这第一朵浪花,险些被岁月的长河湮灭。在大秦景教碑出土以前,唐代长时间里有过基督教流传之事已鲜为人知,唐朝典籍中偶尔记载到的‘波斯僧’、‘大秦穆护祆’,一般都认作是佛教一类的称谓。直到明末偶然发现大秦景教碑,经过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的考释,才认定了有关史实。后来在敦煌石窟又发现了少量的唐代景教文献。据此,再结合其它有关资料,我们才得以一睹这本来就不甚显眼但又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朵浪花’。”[1]23

出土资料的再现,激发了在华传教士们的研究热情,欧洲便成为了景教研究的中心,如法国人金尼阁 (Nicolas Trigault,1577-1628)、方德望 (Etiene Le Fevre,1598-1659)、波兰人卜弥格 (Michel Boym,1616-1659)、葡萄牙人鲁德昭 (Alvarea Semedo,1585-1656)、阳玛诺 (EmmanuelDiza,1574-1659)。他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中国景教与西方基督教的关系,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比较景教碑文内容与基督教教义,并对碑文进行英译。穆尔的《公元 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对于唐代的景教历史只有简单的论述,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景教碑文《三威蒙度赞》翻译成英文,且加以注释。[2]此后由于相当一部分景教写经流入日本,研究中心自然转为日本,研究人员主要是日本人羽田亨、佐伯好郎等。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除了刊布写经内容之外,集中在景教核心术语的考释、宗教融合的考察、景教遗迹的探寻等方面。佐伯好郎的《中国景教文献与遗物》,对于各个景教经典都能兼顾历史考证、语言研究与思想探讨三方面进行研究,且分别进行英译的工作。[3]

当然,面对唐代盛行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景教,国内学者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如冯承钧、陈垣、方豪、朱谦之、翁绍军、林悟殊、徐谦信等学者都曾涉足,并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冯承均的《景教碑考》,则从各个观点与层面,对于景教碑作一全面性的历史考据研究,不仅援引在他之前的诸位学者的相关文本,并加以按语,可使读者对景教碑有一历史性的认识。[4]龚天民的《唐代基督教之研究》,对于唐代景教历史与经典的介绍相当概略,反倒是花了许多力气讨论景教文献与佛教语言的纠缠问题。[5]罗香林的《唐元二代之景教》,序篇论述唐元二代的景教历史与遗物问题,上篇针对唐代历史上的几个不太明显的资料,深入追索其中与景教有关的历史意义。[6]江文汉的《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既有对唐代景教清楚的历史考察,又把掌握的研究材料都作为《附录》列进去,避免了后人搜集资料的许多麻烦。[7]另外一本不可忽视的著作就是朱谦之的《中国景教》,不但详加说明景教在基督教历史的沿革,且对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与唐代其它宗教的关系均有所涉及,让读者对景教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8]荣新江的《鸣沙集》从敦煌学的观点,对景教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其中与林悟殊合著的《所谓李氏旧藏敦煌景教文献二种辨伪》与他自著的《李盛铎藏敦煌写卷的真与伪》两篇论文,对于所谓的“小岛文书”有关键性的证伪考证。[9]林悟殊的《唐代景教再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传播篇,主要针对景教寺院的考证与其宣教策略问题;二是经文篇,针对所谓敦煌岀土的经文进行考证工作。[10]。

但总体而言,景教文献的语言研究仍是最为薄弱之处。即使是外国学者研究景教,在对文本语言本身、特别是一些涉及历史背景、涉及今典、古典的疑难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英译和研究,不免会出现某些误解。国内语言学家没有奉教人士的先天优势,所以专业的语言学研究者较少涉及这一领域,也就造成目前景教文献的研究相对落后。《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一书的出版,较好地填充了语言学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缺位,并且呈现不一样的特色。

每本书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或者成为畅销书,其中必然要有创新之处,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得到众人的称赞。以创造性而言,《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一书就展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从以下两方面可略见一斑:

(一)景教词汇有助于辞书编纂。唐代景教的语料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备受青睐,不单在于景教产生了许多新词,丰富了当时的词汇,亦能较好地补充现今辞典的编纂,如提供词语出现的准确年代。如《汉语大词典》解释“庄家人”为“种田人;农民”,例证为《红楼梦》第三九回:“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红楼梦》第四十回:“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儿,姑娘姐姐别笑。”此义早已见于唐代景教文献,如“检校茔及庄家人昌儿。”(《幢记》)可以说,例中“庄家人昌儿”为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用例,较之《红楼梦》中用例提前近八百年。[11]107同时,景教词汇也可对辞书进行补漏,《汉语大词典》收录“管带”一词,解释为“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称管带。”这个词在清末小说中也常被引用,如“现在我奉到上头公事,要添招几营人;又有几营要换管带”(《官场现形记》第四九回);“管带大惧,开足机器,拟速逃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但是,《词典》释义似乎不大符合上述例句文意。实际上“管带”早就出现在景教文本中,“一切众生,皆各怕天尊,并绾摄诸众生死活,管带、绾摄浑神。”(《序经》,L61-6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管”意为“管束,控制”,“带”意为“带引”。因此,作者认为“管带”意为“管束、带引”,也就是相当于“绾摄”,指有经验、有能力的人管束、带引后进。[12]84只有这种解释,才能通顺地理解诸如“虽是后生,亦能管带”(《祖堂集·卷第七》)等词句。此外,作者从景教文献中还纠正了《汉语大词典》出现的些许错误。如《景教碑》中“玄枢”一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争议,如穆尔英译为“枢”,表示奥秘的中枢;江文汉将“抠”译为“枢”,注释“玄”为“奥妙”,“枢”为“枢要”,“玄枢”为“神秘莫测的权能”;徐谦信则指出,“玄抠”之“抠”有“以手提衣”之意。《词典》也收录此条目,其中一个义项释为“指把握道的奥义的枢纽”,书证是唐·皎然《寒栖子歌》:“栖子妙今道已成,手把玄枢心运冥。”作者仔细甄别,认为这个释义也不准确:词典根据所举例句将“把”连带解释。[13]166-167可见聂志军博士认真的态度,治学之严谨。

(二)阐释新词,辨析词义。研究者对景教词语进行诠释,也取得了部分可喜的成果。但对于词义模糊难懂、字形接近难辨等问题,由于资料缺乏,或是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原因,所以国内外学者在注释之时,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一神论》中有这么一段话:“亦如在,亦如在先作,胎中不 [常 ]住。所以知在先母胎中生。如此闻,须作者,此天下彼作。在后生时,此天下如是。此天下生,亦不生,常住此。”其中“胎中不住”令人费解,诸本均无释。仔细核实原件照片后,作者认为此处有脱文,即“胎中不住”中“住”前脱落“常”。从后文的内容来看,与“住”类似的是“常住”;而且“常住”在景教文献中屡现,如“喻如思量时,此天下亦报偿,亦有信者,向弥师诃,[一 ]取礼拜世尊者,扵弥师诃父,将向天堂,至常住,亦与长命快乐扵彼弥师诃,无行不具足,受分世尊 (世尊分)。”(《一神论》)通过这些互证,句子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14]136对于前贤的一些误读,作者也加以辨析,如“披诉”一词。“有人披诉,应事实,莫屈断”(《序经》,L101-102),日本学者佐伯好郎认为“披”当作“被”。翁绍军沿袭佐伯的观点,直接校为“被”,“披诉”注释为“被控”。王兰平也认同此观点,将“披诉”注释为“遭受控诉,指控”。作者以为,将“披”释为“被”,并不准确。“披”有“披露、陈述”之意,并举诗为证:“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而且《汉语大词典》收录此条目,意为“陈述”。在史料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例证,如“至州借人田,为御史王基所劾,除官爵,卒于家。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北史·杨播传》);“御史未至,其囚已至科决处。纵有冤屈,披诉不及”(《唐会要》),这些例句中“披诉”均意为“陈述”。所以,作者认定“披”不能解释为“被”,句意应为“人陈诉,应该弄清事实,不要枉屈断决。”[15]221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虽借鉴了前贤的观点,但亦能从中得出不同的看法。

在观点、方法等方面,《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不仅展示出其独特性;从内容上看,也具有鲜明的特色。试举三点:

(一)论证详尽,语料丰富。不论对新词汇的解释,或是对词形、词义的考证,作者在引用大量景教文献证实的同时,并将文学、史学、文献学等资料作为辅证,应用于实证中,从而文中的论述显得更加严谨、可信。《景教碑》中有这么一句:“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军吕秀岩书。”后人据此认定景教碑为“吕秀岩”书写,但是对于“前行”的理解,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前行”译为“从前的”(foemerly);2.“前行”译为“助理的”;3.“行”意为“行省”,“前行”代指兵吏两部;4.没有将“行”翻译岀来。作者从《唐六典》、《唐会要》等典籍中搜集与“前行”相关的资料,并结合《旧唐书》等史书关于“前行”的记载,着重分析“行”的含义,从而得出了一个确切的答案:“前行”岀现在职官前面,其实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来源于不同的范畴,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表示“从前的”(foemerly),是从时间角度来修饰职官,与之相关的是“故”等术语。“行”表示官阶高而署理较低的官职,与之相关的是“守”、“试”等术语。因此,景教碑中“吕秀岩”的头衔包括散官 (朝议郎,正六品上阶)和职官 (台州司士参军,从七品下阶)两部分。[16]137-145前人的争论与不解,在作者长达五页的论述中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二)文化意味浓厚。景教是一种外来宗教,不论从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在中国的传播,都涉及到了中外古今的文化,所以也需要研究者去了解中外的文化背景。研究景教,本身就是在解读中外文化的异同。因而,对于景教中的某些具有争议性的词语,作者往往能结合传统文化,给人一个信服的解释。《经幢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其大和三年二月十六日壬寅迁举大事。”(L22-23)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实际上,对于“迁举大事”的解释,众说纷纭。首先是断句问题,是理解为“迁/举大事”还是“迁举/大事”呢?冯其庸就把“迁举”看作一个词,作者认为应该断为“迁/举大事”,并且从中国文化的丧葬习俗进行分析,列举了若干事例,如“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礼记·乐记》)郑玄就将“大事”解释为“死丧”。“举大事”在同时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哭泣,不进酒食肉,亲宾就尸歌舞为乐。有棺无椁,封土作冢。举大事,灼骨以卜,用决吉凶”(《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一》)。从中可以看出,“举大事”指的就是最后的定葬。作者从丧葬文化的角度入手,很好地指出了“举大事”一词的意思及其演变。[17]54-63实际上,《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中对某些疑难字词的解释,作者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如前段提到的“前行”一词,作者在辨析过程中对唐代官职文化也多有阐述。

(三)附加资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全书六章内容深入浅出,附有大量的表格,便于读者参阅。如对唐代景教文献做了简单的梳理后,又做成表格,等于帮读者重新理清了景教的发展脉络;对于景教文献中出现的新词以及景教文献词语与《汉语大词典》相应词义、书证等内容,作者都用表格加以说明,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景教的价值。除此,文后的附录材料更有研究价值。列出的二百四十七条文献,涉及古今中外,包括作者费尽心思得到的文献,这对相关的研究肯定会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附录一中将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的来源做成表格,更好地表现了景教与儒教、道教、佛教在语言方面的联系。附录二是作者根据目前公布的景教语料,仔细核对原文后加以辑录。长达十九页的原文资料,不但可以看出作者的辛勤与认真态度,对于查找资料不便的研究者,无疑也会为他们提供了便利。附录三将景教文献中的被释字词进行原样扫描,让我们看到景教文献原貌的同时,在现代汉语与景教字词的比较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景教词汇在历史场合与文化融合中的变化。

《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代景教文献的词语进行考察,其中对景教文本本身的疑难之处进行解释,并对欧洲传教士和日本学者带来的错误加以纠正;同时,对由于字词理解有误而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也加以辨析。可以说,这本书既可以作为通俗读物,帮助我们了解景教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现代词汇的运用;同时也是一本学术价值较高的专业著作,不论研究角度、方法、内容等各方面,抑或是在语言学、宗教学、文献学等领域,《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又掀开了新的一幕!

[1]董丛林.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2]阿·克·穆尔着.一五五〇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M].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

[3]佐伯好郎.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中国景教文献与遗物)[M].东京:株式会社开明堂,昭和 26年(1951).

[4]冯承均.景教碑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5]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M].香港: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 1960.

[6]罗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M].香港:香港中国学社,1966.

[7]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2.

[8]朱谦之.中国景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9]荣新江.鸣沙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10]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1]聂志军.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G236

A

1672-9021(2011)01-0125-04

2011-02-11

[责任编辑阳崇波]

阳达 (1981-),男,湖南邵阳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人社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词语文献研究
容易混淆的词语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找词语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