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丰润 创作精良——从杨荣星《飞云秋风》看写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2011-08-15谢虹光张庭祥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散文文学

谢虹光,张庭祥

(1.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2.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优秀的艺术创作,往往离不开深厚的理论指导与学术观照。广泛地汲取古往今来大家宗师与名著精品的养份,深刻地领会艺术理论的内涵意蕴,并且在学术研究的指引下勇于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才可能展示出作者丰饶的内心世界与多样化的写作实绩。读《荣星文集·第二卷》——《飞云秋风》,虽然感慨良多,然而最具理性的思考成果是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厚的学术底蕴

杨荣星编审《飞云秋风》收入的文章主要可以划分为文学理论阐述与文学写作两大部分。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读者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即:文学研究为文学写作提供指导思想,发挥着理性探索的作用;写作则在坚实的理论观照下,才易于蓬勃发展并日益精进。

杨荣星的文学理论探讨与评论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就研究的文学体裁而言,文学划分的四大部类:诗歌、散文、剧本与小说,书中都有观照。就时间范围来看,中国古代、现代以及西方16世纪以来的伟大作品和现代主义的文学名作,文集里均有涉及。就探讨的作家而论,唐代诗坛高峰期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宋代最杰出的女文学家李清照,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与王实甫,明清之际著名小说家施耐庵,现代文坛大家郭沫若、艾青、朱自清、张天翼、杨沫,甚至外国文坛巨匠莎士比亚、歌德以及现代主义的杰出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等,在荣星的论文中亦多有论及。这足以显示荣星的阅读范围之广,研究领域之博,学术底蕴之深。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杨荣星当属于颇具学者气派的文学创作者。他敢于对中国戏剧的起源与流变深入探索,敢于就贯穿西方20世纪最为主流的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溯本求源。他秉承文史哲不分家的治学传统,密切关注中国封建史学之父司马迁的治学精神,写下了《关于项羽未称帝而被列入“本纪”的思考》;他认真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对于当下哲学思辨的启示,针对哲学互补论做出精当的阐述。严谨的态度与思辨的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他多元化的创作;文艺理论的多样性关照,引导他的写作在不拘一格的开放性之余,又能够坚持体现文学艺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基本特征,于法无定法中求章法,在潇洒豪放中求细密有度。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相结合,文学借鉴与文学创新相统一,方法探讨与创作实际相融合,多层次的审美互动映照,必然结出荣星个人独创的丰硕成果。

二、多元的创作特色

杨荣星的文学创作占到了文集的五分之二。近50篇作品主要包括小说与散文两大部分。散文部分可以分为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写景散文与叙事散文。小说部分则主要有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与收集整理的万荣笑话。

荣星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清新自然、质朴简约、知识性强。所谓清新自然,是指作者在真纯情感的基础之上,无欲无求、无世俗功利目的描摹自然与抒情写意的极佳状态,也即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王国维还曾特意指出:“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因此,荣星的散文才能够体现出清新自然之灵气。

所谓质朴简约,指的是荣星散文的语言特点。首先,他善于向人民大众中最为鲜活的语言学习,并经常以此来引发自己散文丰富的情思。比如他在《春节见闻》的开头这样写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放炮,老头戴一顶新毡帽。’家乡人民又迎来了春节。”这样的语言,生动活泼而又简约贴切,和散文所需要的特定情境完美融为一体,真实地表现出农村中热闹而质朴的年节习俗。其次,他的散文没有矫揉造作的陋习,既不拖沓也无冗繁,往往以直插入题的风格取胜。除上述例子中以简短的乡间谚语与一句“家乡人民又迎来了春节”便成功地收束了散文的开头之外,他还在写景散文《晚霞》中有力地证实了自己质朴简约的语言特色。文中写道:“远山衔日,簇拥着夕阳殷红的光芒,使绿色的原野变得金碧辉煌,这就是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的杰作之一——晚霞。”作者在散文的开头既运用描写,也展示抒情;拟人写照,抒情言志;情景交融,一气呵成。语言绚丽多姿而意蕴又不枝不蔓、恰到好处地预示了散文的主旨:美丽灿烂的生命交替,流金溢彩的社会未来。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所谓知识性强,是指荣星散文的丰富内涵。如果说诗歌是年轻人的歌唱艺术,那么散文则是中年人的艺术哲学。荣星散文富含知识与人生哲理,为读者观察现实世界推开了数层窗户,拓展了多维视角。作者在散文《婀娜多姿莺莺塔》里,不仅叙述了莺莺塔的名称演变与建筑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而且介绍了作为重修再建莺莺塔背景资料的晋陕豫三省发生于16世纪的大地震,以及“天塌蒲州”、“普救蟾声”、“影圆日午”等一系列涉及地震史、声学史、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相关知识。在散文的后半段,荣星特意介绍道:“莺莺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琴,河南宝轮寺塔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又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和法国巴黎的钟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名塔。”这样就使散文的知识性、通俗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并让读者从人生常态五觉的嗅觉、听觉、触觉与视觉的通感中,体验到塔院建筑中特有审美愉悦。这都表明荣星散文确实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丰饶的作品内涵

荣星的创作充满了爱国爱家的情怀。他热爱家乡的山川草木和一花一石。万荣的主要名胜古迹,诸如流光溢彩的飞云楼、巍峨壮观的秋风楼、鹤立不群的孤峰山等,在他的散文里都有出色的描绘。

杨荣星的创作,充满了对中华文化发展的由衷赞美,以及对功勋卓著的英俊豪杰们诚挚的敬意。曾在山西活动过的历史人物中,诸如保疆卫国的汉武帝,大气恢弘的唐太宗,为民治水的地方官员张佳胤,聪明智慧的三晋商人等,荣星都给予了生动形象的记叙,每每让读者难以忘怀。

杨荣星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故事进行不懈地收集整理。在其文集的最后部分,近30篇万荣笑话裹挟着山西农民的倔强性格与灰色幽默,夹杂着浓重的乡野习俗扑面而来,让人能够在知晓民情乡俗的同时忍俊不禁,获得别样的精神愉悦。

杨荣星的小说创作数量虽然不多,却具有现实批判的积极意义。在《钉皮鞋》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描写与内心世界揭示之间的鲜明对比技法,展现出小农意识的善恶美丑和市侩哲学的伪善狡诈。在《省校巡视员》里,作者无情地鞭挞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关系、论人情与看面子的诸多陋习对于现代科学管理机制的强力冲击与腐蚀隳败,揭示出喧嚣浮躁的市俗场景与恶劣芜杂的社会环境对于高等教育的浸染与蚕食,不能不发人深省。在小说《兰兰爹》的娓娓道来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老一代农民心理特性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农村新生代追求科技兴农理想所抱有的热切期盼。这是作者对于黄土地的深深依恋和对于家乡父老乡亲未来命运的殷殷关切。同时也似乎预示着荣星小说创作未来拓展的空间和走向。

杨荣星写作中最能显现深厚功力及其语言本色的还有通讯报道。载入文集的八篇通讯特写,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大都原载于省和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之上。这些通讯报道,都善于抓住典型材料再现典型人物,都精于重点突出地透视心理特征。因而社会反响热烈,媒体争相转载,确实起到了新闻事实激励大众和正确舆论引导社会的良好作用。足以显示出杨荣星作为编审和资深记者高屋建瓴的精神境界与宽宏博大的当代视域。

四、非凡的生命体验

杨荣星长期发奋著书、耕耘不辍,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构建中国学报编辑学,长期关注着电大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完成了3个省部级重点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部,文集2部、编著2部,以及4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成果对于我国学报编辑学的构建与教育教学理论的强化,产生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杨荣星6次被评为山西电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于2002年被教育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2005年获山西省“百部 (篇)工程”二等奖第1名,同年还因荣获2000-2004全省电大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而受到通报表彰;2006年学术专著《中国学报编辑学导论》被教育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编辑学论著一等奖;2008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授予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2009年被确定为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2010年,被确定为省出版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委。他的突出贡献已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

实践证明,杨荣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电大教育事业与学报编辑事业以及文学创作事业,倾心体验着生命中崇高的精神产品创新与艺术审美过程中所特有的愉悦。学术丰润,创作精良,来源于他长期不懈的学术研究和探讨,来源于他勤勉的读书学习和创作积累,来源于多元的写作尝试和社会底层生活的刻骨体验,来源于他日复一日地亲赴基层电大进行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同时也来源于其本人对于时代精神和社会人文的明察秋毫与细致感悟,更来源于丰厚的河东文化对他的熏陶和教育世家对他的深刻影响。荣星的祖父是上世纪初河东一带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任万泉县第一高小校长,女校校长兼县育婴堂堂长。熏陶于这样一个数代耕读、四世从教的教育世家,荣星从小就热爱故乡、热爱教育、热爱文学写作。他本质上是一位文化人和文学寻梦者,这为他日后的编辑工作和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杨荣星的长期实践证明,大爱仁心,厚积薄发;良好教养,学术储备;多元写作,日臻完善,恐怕是所有文化人写作成功的正确路径。而崇高的精神境界作为指引,综合技艺的长期训练作为依托,勇于实践、甘于寂寞的良好心态作为动力,便是当代大手笔走向成功的基本规律。

[1]王国维.静庵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吕微芬.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散文文学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们需要文学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