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三大行书名帖”的艺术特色

2011-08-15郜锦强

关键词:兰亭序颜真卿米芾

郜锦强

(淮北师范大学 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安徽 淮北235000)

简论“三大行书名帖”的艺术特色

郜锦强

(淮北师范大学 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安徽 淮北235000)

“三大行书名帖”中,王羲之的《兰亭序》平淡自然,高雅妍美,注重“用笔”;颜真卿的《祭侄稿》雄强遒劲,“情”浓“艺”彰,有“尚意”倾向;米芾的《蜀素帖》奇险多变,笔法丰富,有“八面出锋”之誉,“尚意”明显。

行书;三大名帖;艺术特色

在中国行书发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米芾的《蜀素帖》,被称为“三大名帖”,获“神品”之誉,成为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临摹的最佳范本。

本文试就三帖的艺术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兰亭序》

《兰亭序》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据传,《兰亭序》真迹,为唐太宗李世民所至爱,作为随葬品带入了陵墓。现存《兰亭序》摹本有数种,世人以冯承素摹写的为最好,被称为“下真迹一等”。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生于西晋末年,主要生活于东晋时期,曾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人常称其为“王右军”。他出生于著名的王氏世家,祖籍山东琅琊,即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南迁以后,定居在会稽之山阴,即今浙江绍兴。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七岁时即擅书名,曾拜卫夫人 (卫铄)学习书法。后来他渡江北游时,发现了历史上诸多名人书迹,尤其见到钟繇、蔡邕、张昶等人的书法,赞叹不已。由于他博采众长,书艺超群,方写出了彪炳千秋的《兰亭序》。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序》无论是内容还是书法艺术,均堪称杰作,尤其是书法艺术,至今仍被奉为“神品”。《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就是平淡自然,高雅妍美。

《兰亭序》全文共28行,324字。书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23年。当时东晋王朝经过20来年的休养生息,政权已趋稳定,所在之江南虽不及往日中原之广袤阔大,却也是形胜富庶之区。百姓殷实,社会安定,大有歌舞升平之势。在这一年的暮春三月,王羲之同家人及亲朋好友,游春观光,以消不祥之气,时称“修禊”。在茂林修竹之间、山水环绕之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兴致勃勃,饮酒作诗,曲水流觞,是为历史上有名的“兰亭雅集”。所作诗歌乃编为一集,名为《兰亭集》,王羲之的《兰亭序》即是为此诗集作的一篇序言。其文章内容由大自然美好的景观,想到人生苦短、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想到人生的快乐与痛苦、生与死等等,感慨人生虽“世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感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样一篇由景抒情、由情发论的短文,王羲之在饮酒微醺之后,拿起鼠须毛笔,一挥而就。整篇看去,从容自如,多彩多姿,变化无穷。谋篇布局自然天成,如行云流水,无一处做作但又处处精严,形神兼备,仿佛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评论说:“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1]543可以说,《兰亭序》在章法、结体、运笔等多方面的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实不为过。其中,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在用笔上。

王羲之一贯重视用笔。在据传是王羲之所作的书论中,多次强调“用笔”。如在《用笔赋》中说:“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1]36又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1]36他把用笔强调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书论》中又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1]28再次强调了“用笔”的重要性。王羲之“用笔”的概念比我们现在所说的“用笔”概念范围大得多,他把结体、笔力笔势、章法布局等结合在一起,辩证地统一在“用笔”概念之下。《兰亭序》就体现了这一艺术思想。《兰亭序》用笔精严,神妙无比。一是技巧丰富多变,在变化中求得统一。二是笔画生动灵活,有空阔跃动之感,正如包世臣所说:“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1]662三是感性铺排、理性控制,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因此有冲和中庸之美。当然,这些都是就唐冯承素摹本而言,摹本被称为“下真迹一等”,想必原作会更加精妙。因此,《兰亭序》作为行书艺术最完美的代表,成为历代书法家追摹的最佳范本,是当之无愧的。

二、《祭侄稿》

《祭侄稿》又称《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一份行书手札。

颜真卿 (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祖籍为山东琅琊,即今山东临沂。颜真卿自幼酷爱书法,曾因买不起纸笔,以“黄土扫墙习学书字”。中举为官以后,曾慕当时的“草圣”张旭之名,拜其为师学习书法。“安史之乱”时,他为平原太守,故史称其为“颜平原”。为平安禄山叛乱,颜真卿与常山太守即其堂兄颜杲卿联合抗敌,后常山被敌所围,由于粮尽援绝,其兄颜杲卿、其侄颜季明均被敌所害。战事结束后,颜真卿派另一侄儿颜泉明前去寻找尸骨,结果杲卿失去一足,而季明仅得其首。面对兄、侄遇害的惨烈之状,颜真卿怀着极其悲痛和义愤的心情,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不朽杰作——《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从叙述个人身份和追记其侄季明往事开始,想到“逆贼”作乱,常山郡终为敌兵所陷,而“贼臣不救”,终致“孤城围逼,父陷子死”的悲壮结局。尤其是看到兄、侄尸骨不全时,更是义愤填膺,写出了“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悲痛之情,两次又悲又怒地感叹“呜呼哀哉”!全文集惋惜、悲痛以及对见死不救的“贼臣”的愤激和对敌人的痛恨之情于一炉,百感交集,愤而迸发,终成千古绝唱。由于书写这样特定的内容,加上颜真卿以豪放、外拓为主要特征的书法艺术,《祭侄稿》写得大气磅礴,雄强苍茫,无计工拙而酣畅淋漓,悲愤激越之情,跃然纸上。全文用笔古朴、浑厚,笔画粗壮,中锋为主,偶出方笔,力度彰显。运笔过程中任意挥洒,笔随情走,情由笔炫,书写内容与表现形式高度一致,显示出颜真卿高超的书法艺术与深厚的笔墨功力。

《祭侄稿》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形式对内容的表现充分自然,彰显无遗,是情与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祭侄稿》既是一份悼念亡侄的祭文,又是一份声讨“逆贼”、“贼臣”的檄文,情绪十分强烈。为表达感念、愤激之情,作者忘我地挥洒开来,章法于无意中开拓张扬,笔势雄奇,整幅作品神采飞扬,大有直指被斥者的脸面之感。这种用特有的艺术形式直抒胸臆的做法,值得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学习和借鉴。后人评论唐人书法“尚法”,而《祭侄稿》已经有“尚意”的强烈表现。宋人书法“尚意”的做法或许也从这里受到启示。

三、《蜀素帖》

《蜀素帖》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自作的8首各体诗。由于是写在四川产的丝绸上的,故称为“蜀素帖”。

米芾(1051-1108年),字元章,襄阳(即今湖北襄樊)人,后迁居丹徒(即今江苏镇江)。米芾主要生活在北宋中、后期。他一生未做过大官,仅凭其母曾是宋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而步入仕途,其最高官职为礼部员外郎,“服五品”而已。虽然在字画方面颇得宋徽宗赏识,但始终没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也可能是这个原因,米芾一生倾心着力于字画艺术,且装疯卖傻,清高孤傲,以至被称为“米颠痴顽”。

米芾的书法,早年学颜真卿,继而改学欧阳询、褚遂良,后又上溯魏晋法帖,于“二王”得力最多。其早期书法曾被讥为“集古字”,中年以后渐成自己的风格,世称“米字”。苏轼评价他的行书:“当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2]其行书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以《蜀素帖》最为著名,也是米芾的行书代表作。

《蜀素帖》系米芾38岁时所书。相传此段“蜀素”为邵子中所藏,留待名家题字作珍藏,可是传了三代,竟无人敢写。后被米芾所遇,即一挥而就,留下了世所珍爱的墨宝《蜀素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蜀素帖》与米芾的其他书法作品相比,整体看去比较规整,章法趋于平淡。但字体结构追求奇险,变化多端,运笔中多种技巧并用,技法丰富,纵横欹侧相伴,笔画之间相辅相成,辩证地统一在一字之中。 由于是在丝织物上作书,涩滞难写,故天然地出现了一些“刷字”的迹象,正体现了米芾“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书写特色。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曾在《蜀素帖》上题跋云:“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见《蜀素帖》跋语)《蜀素帖》称得上是“米字”中的精华,应将其列应为“天下第三行书”。但有人认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应为“天下第三行书”。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勿庸讳言,就诗的艺术性而言,米芾无法和苏轼相比,但若论书法艺术,则《蜀素帖》要远胜《黄州寒食诗帖》一筹。首先,《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随意写的一幅手札,并非有意创作一幅书法精品,而《蜀素帖》则是米芾有备而来,着意要创作一件传世作品,两人在书写作品前的精神状态不一样。就一般情况而言,有强烈创作愿望的书法作品,其“精、气、神”诸方面的表现会不同一般,作者的“十八般武艺”会尽数展现;其次,就两件作品创作手法的丰富性而言,《蜀素帖》要比《黄州寒食诗帖》丰富得多;董其昌曾直言不讳地说道:米芾书法“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1]543第三,从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力而言,《蜀素帖》的影响要比《黄州寒食诗帖》深广得多。由于“尚意”性更强,《蜀素帖》中不少字的结体、笔画、笔势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得奇险、浪漫,更富审美情趣,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动感和灵气,更吸引书法临习者热爱和摹仿。这些手法对当今“流行书风”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启发作用。可以说,凡写行草书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无不曾反复临摹、诵读《蜀素帖》,从而受到熏染。《蜀素帖》对书法界的这种巨大影响力,还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黄州寒食诗帖》虽然影响也很大,但远不如《蜀素帖》那样影响深广,令追慕者刻骨铭心。因此,笔者认为,米芾的《蜀素帖》应排在《兰亭序》和《祭侄稿》之后,列为“天下第三行书”。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莫武.中国书法家全集·米芾[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0.

J292.1

A

2095-0683(2011)04-0146-03

2011-07-02

郜锦强(1950-),男,安徽濉溪人,淮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校文方

猜你喜欢

兰亭序颜真卿米芾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书法作品
《王羲之 兰亭序》
米芾学“字”的故事
劝学诗
王羲之书兰亭序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笔道颜真卿
软、硬笔临写宋米芾《方圆庵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