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1-08-15杨柳
杨 柳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5)
高职院校有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些无疑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这种定位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高职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
1 “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
“16号文件”还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1]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该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正确面对和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课的这种重要作用、实现其育人的功能呢?不容置疑,其关键是要切实增强“基础”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其中首要的一环是构建适合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的建构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备课,即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建构,形成教案、讲义等。这是构建教学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教学体系构建的第二步是授课环节,它是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2 “基础”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制定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
目前高职课“基础”课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属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其内容量大,理论性强,不适合高职学生理论根底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形象思维相对较强逻辑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而且,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偏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建构教学体系时,必须对教材有关内容的取舍、轻重的安排、教学的顺序上都要有所调整。但要注意,这些调整不能完全根据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个人学习兴趣或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来任意安排或自由发挥。而是要在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基本精神,掌握教材逻辑架构的基础上,做到尊重教材而不偏离教材,消化教材而不死套教材,超越教材而不局限教材。具体地讲,可以由教研室统一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符合本学院特色的教学计划。然后遵循这个计划,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来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
2.2 进行模块化或专题化教学,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
高职教育以其特有的人才培养理念区别于研究型的本科学历教育。所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转化上不要也不可能过分依照现有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又要避免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碎无序等问题,做得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而进行模块化或专题化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以模块化或专题化形式能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解决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紧张的矛盾。而且“教师选择专题进行精讲,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把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讲活,便于学生加深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2]因为它避免了面面俱到,能更好地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可以分为“新校园、新阶段、新任务”,“认识自我、明确理想”,“恋爱与婚姻”,“职业发展”,“关注社会”以及“法律素养的培训与训练”六个模块或专题;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下,结合教材中体现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与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共有的思想疑点问题进行梳理、整合,以一个个的问题呈现出来,形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
2.3 引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感性材料,以案例教学为主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高职学生理论水平偏低的特点,引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案例,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因为“与其讲授一大堆让学生昏昏欲睡的大道理,倒不如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实例,实实在在地思考、感悟某种人生哲理,获取几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当然,案例教学首先要精心挑选案例,像通过报纸、杂志或电视等传媒收集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案例,或者挑选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典型事件、甚至是来自学生熟悉的校园内的事件等都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如通过“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占辉、义务支教的徐本禹、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李灵的案例教学,他们的事迹所体现出来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在学生“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地刻入脑海中。另外像“我的爸爸是李刚”案、“药家鑫案”、“犀利哥”、“芙蓉姐姐”、“范跑跑”等,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最直接的作用是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消除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抵触情绪,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总之,通过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能让学生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来理解理论知识;能让学生进行迁移性学习,尝试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完成个性的社会化,了解社会发展的现实并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能帮助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的人性和心理结构。
2.4 将企业文化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拓展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与企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它要求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具备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还要能积极接受企业文化,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去适应企业。但高职院校课时紧张的特点决定了在各专业普遍开设企业文化课是不现实的。而且,一般高职院校学科都比较单一,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比较薄弱,所以,企业文化教育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企业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能使企业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种做法也具有可行性,因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企业文化教育在内容上是相容的,在教育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的,其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二者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等。而且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因为这种改革把学生认为比较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他们将来实实在在的就业联系到一起了,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能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企业文化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渗透企业文化的理念,在案例教学中尽量多运用学院对接的相关行业企业的案例。另一方面,在相关内容中加入企业文化的内容,如在第一章有关“理想信念”的内容中,将职业理想和企业精神的内容进行充分拓展;在第三章有关“人生价值”的内容中,将学院对接的行业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学生符合企业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念;在第六章有关“职业发展”中,可以进行企业文化相关知识的专题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企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这样使企业文化教育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企业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从而将企业文化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且,这种教育是从高职新生就开始进行的,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纠正某些根深蒂固的不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思想观念,提前体验、认识并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3 “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体系构建的第二步是授课环节,它是在教学内容构建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说第一个步骤是形式的,那么,这个步骤则是实质的,因为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双向融合,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这个步骤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运用。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突出以下几方面:
3.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体系”的教学模式要求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16号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具体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建立“工作体系”的教学模式。
“工作体系”的教学模式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是“针对于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而提出,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4]这种教学模式把“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与策略。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都在探索不同于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无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也应该遵循这一模式。
3.2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以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它是“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和策略的具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有利于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它能有效地改善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高职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它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作为教学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主持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求教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枯燥、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和原理,加强实践应用性强的内容;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合到案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要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
“基础”课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做中学”、“学中做”,一般认为只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比较易于实施。但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仍然是可行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目前,“任务驱动式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比较普遍。但如何把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有待探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鉴和运用了这种方法。如前面提到模块教学或专题式教学中,每个模块或专题,我们都以一个个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对问题的理解作为一个个的学习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基本环节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几个问题(任务);各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学生在课堂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得出小组结论;小组派代表发言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其他同学补充;对各组表现给予评价并将结果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教师或补充、修正,或归纳、总结。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查阅资料、探究式学习的兴趣;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能锻炼学生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等。
教学做一体化具体到“基础”课教学中,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如在理论教学环节中,更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故事激励法等,并运用视频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演讲法、讨论法、辩论法等课堂互动形式和课外实践教学等,尽量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与将来的职业联系起来。这样,思想政治课就变得富有吸引力,因为它能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深受学生欢迎。
3.3 与实训、实习结合,与专业教师合作,充分利用“工学合作”基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落到实处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即课堂互动环节,一般运用演讲法、启发式讨论法、激情辩论法等形式,这个环节比较切实可行。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外实践教学由于“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短缺、后勤保障不力”,[5]导致教学方式有限和“实践教学主体受育面窄”[6]等问题。本科院校尚且如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可想而知。然而,突出实践性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内在要求,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都建立了较为稳定、规范和功能完善的“工学合作”(或称“产学合作”)基地,用来供专业教师实践调研,供学生认知学习、综合和顶岗实习等。那么,探索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即充分利用产学合作基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如与实训、实习结合,与专业教师合作等,能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能解决“实践教学主体受育面窄”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利用这种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教学新模式,学生能在实训、实习中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体验并验证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认同所学知识;还能发现和挖掘课堂上无法获得的信息,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策划、准备、组织和参加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沟通合作精神;通过调查研究和撰写调查报告,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认识和完善自我;还能使他们在了解企业、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压力,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这些无疑都是高职毕业生将来从事某项职业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也都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利用“工学合作”基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有:让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具体感受、体验或践行课堂所学,写出心得体会;可以让学生带着要调查的问题,在“工学合作”基地边实习边调查。出发之前,布置体验报告或社会调查任务,题目不作硬性规定,只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关、并对自己触动较大的问题或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可以。调查前,由教师为学生作社会调查方法的简单指导;实践期间,请专业带队教师定期督促;学生于返校后上交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由思想政治教研室的老师批阅,选出优秀的进行评奖,并与期末总评成绩挂钩。另外,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活动和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在寒暑假打短工期间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等,这些都是课外实践教学的补充形式。
总之,在进行“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时,固然要理解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了解教材的逻辑架构,要准确把握课程的定位、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正确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关系,符合“基础”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但更要把握高职特色,使教学更加具有形象感性的吸引力,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熊晓琳,李海春.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3]何小青.“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EB/OL].http://www.chinagz.org/models/gz/txtlist.aspx?subcateid=1881&cateid=188,2008-03-25.
[5]胡斌武.特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张国富,孙金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