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时期太白山信仰中看地方政府的作用
2011-08-15张伟波
张伟波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文化研究】
从明清时期太白山信仰中看地方政府的作用
张伟波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19)
太白山信仰是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这一民间信仰直到明清时期才扩展到整个关中地区,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地方政府在太白庙的修建和太白山神的祭祀上也起着主导性作用,对太白山信仰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把太白山信仰纳入官方正统信仰之中和国家对民间太白山信仰迎合的结果,而作为封建国家在民间社会的具体执行机构——地方政府,必然会介入到太白山信仰之中,并最终发展起到占主导地位的作用。
明清时期;地方政府;民间社会;太白山信仰
“民间信仰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国家’和‘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1],本文亦不例外,以就对太白山信仰的分析,探讨国家在民间信仰中所起到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太白山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张晓虹、张伟然的《太白山信仰与观众气候——感应与行为地学的考察》一文和张晓虹老师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一书中,该书对太白山信仰的演变、祭祀仪式、地域扩展、太白山信仰形成及地域分布的气候学机理等都作了详细深刻地论述,其中对地方政府在太白山信仰中的作用也有所论述。笔者在此基础上,就地方政府——国家在民间社会的具体执行机构——在这一民间信仰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浅要的分析。
一、从太白山信仰的扩展看地方政府的作用
明清时期为加强对民间社会的控制,严格控制对民间的祭祀。明朝刚刚立国,朱元璋就急于厘正祀典,追尊前古,立教将来,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名川、圣帝名王、忠贤烈王,“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具实以闻,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2]。厘正祀典的过程就是有所取舍,规定应祀与不应祀的范围。清朝亦沿袭这一法令。
关中地区对太白山的民间信仰由来已久,张晓虹在《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一书中有详细地论述。而且自唐朝开始,太白山屡受国家的册封。“天宝八载,太白人李浑称于金星洞仙人见语,老君云有玉版石,记符圣上长生久视。令御史中丞王镇求而得之。闰六月丙辰诏:太白山可分封为神应公”[3]。“太白山神至灵,自昔祷无不应。近岁向公少师为守,奏封山神为济公侯,自此昔祷不应。太守乞复为公爵,诏封明应公,且修其庙祀之,是嘉佑七年”[4]。金元仍延其公爵。明朝虽无资料表明对其加封,但从《明会典》中“旧典杂列各处山川古神,古今圣贤忠臣烈士,能御大灾,能捍大患,以劳定国,以列勤事,或奉特赦建庙赐额,或沿前代将敕护持者,皆著祀典,秩在有司”[5]。这说明,明王朝对前代受到王朝敕封的神诋的正统原则上持认可态度,而太白山从唐至元一直受到历届王朝的册封,所以,明王朝对太白山神的祭祀持默认状态。至清乾隆五年,陕西总督尹继善上奏将太白神祠列入陕西祀典,三十九年,陕西巡抚毕沅再次奏准,封太白山为昭灵普润,山神为福应王[6].由此可见,“太白山崇拜自唐以后,逐渐由民间信仰上升成为政府倡导的信仰习俗”[7]。
其实,太白山不断受册封的过程也就是太白山信仰逐渐扩展的过程。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扩展到整个关中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是地方政府对太白山信仰的大力支持。在明朝主要表现在地方官员对太白庙的修建上,据现有资料表明,有明一代官府建立及修葺的太白庙数量甚巨,如明天启三年,知州白鈜在武功县建太白庙,崇祯年间巡抚汪桥年重修长安县太白庙等,后文将详细论述。其次,是地方政府对太白山神册封的大力支持,使之进入国家祀典,如陕西总督尹继善、陕西巡抚毕沅等积极推动对太白山神地位的提高,最终使之进入国家祀典范围。当一民间神诋如能得到列入祀典的待遇,那么对它的发展将会是十分有利的,它就能得到更广泛信徒的信仰。所以,在太白山信仰扩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起了关键性作用。
二、从太白庙的修葺看地方政府在太白山信仰的作用
在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者曾列表一幅,列出太白庙共52座。其中有修葺年代的为24座,在这24座太白庙中,置于明清两代有19座。明代所建之庙有8座,清代有11座。但据笔者对手头资料的分析得知:明代所建太白庙应有11座,除去上文中所列的8座外,还有:郿县嘉靖年间移建太白庙和成化年间修的太白庙[8]。清代所建太白庙除文中所说的11座外,还有华阴县康熙四十三年修的太白庙[8],应该是12座。所以,明清所建的太白庙共计22座。从中也不难看出,关中太白庙的修建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关中太白庙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官府的干预下修建的,明清22座太白庙中,“明确记载为总督、巡抚、知州、知县建祠的有7座,由邑人、合镇等民间修建的有4座”[7]。可见,地方政府在太白庙修建中的作用。如果具体到对太白庙的修葺,那么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会更大,据笔者所据资料统计,明清时期所有对太白庙的修葺共有14处,其中明确说明是地方政府官员修葺的有11处,占总数的78.6%。如:在武功县西北凤岗山的太白山神祠“明崇祯七年知县刘渤然、国朝顺治五年知县周日熙、乾隆二十六年知县阿明阿、钱汝器重修”。[9]长安县西郭外的太白庙“明崇祯间旱祷屡应,巡抚汪桥年重修。国朝总督白如梅继修,有记。乾隆四十二年巡抚毕沅重修”[10]。
从中不难看出,在太白庙的兴建和修葺上,地方政府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民间力量在其中的作用,如富平县的太白庙就是由当地里人修建。“明万历间流曲人祷雨于山而应,又于镇建庙”[11],“太白庙,一在县城外西北隅,一在县东二十五里,祷雨有应,邑人刘俊建”[12]。因为太白山受到国家的册封,甚至上升为国家祀典,所以,在对太白山的信仰上官府起主导作用,相比之下,民间力量相对较小,是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同时,不可否认,在相关文献的记载上,官方行为保留较为完整,而民间行为不可能如官府般详细。但是,正如张晓虹先生所说,象地方官府对太白庙如此重视的信仰习俗至少在陕西并不多见。
三、从祭祀仪式看地方政府在太白山信仰中的作用
“据文献记载,关中各地在太白庙祈雨时,仪式次第如下:首先,主祭者沐浴斋戒;其次,派人往太白山灵湫祭祀,汲取灵湫水;再次,官民备鼓吹,迎取灵湫水,并供奉在当地太白庙;最后,官民共同在太白祠祈祷”[7]。现对资料进行分析:
粤以四月中旬,择日斋戒,躬致祝辞,遣僧觉用等斋香帛、祝文诣山顶,投辞请水。既至,率官暨郡民数百千人备鼓吹郊迎,展祭于武功太白之神祠。是夕,大雨滂霈,三日乃止,远近罔不周沃[13]。
明崇祯七年夏,大旱。邑侯张玮三策河南淅川人命里人李柏等登太白山探神湫泣诉靡遣归而雨遂沛然,官民奇异神功,肇造太白行祠[14]。
太白庙,在府东门外,太白山苍,宋建元重修。明崇祯间郡城秋旱抚军汪桥年为文遣耆老登山取圣水,甘霖立沛[8]。
以上三则材料是明代有关太白庙的祭祀仪式,从中可以看出:主祭者是当地地方官员,并派人到太白山汲取灵湫水;到太白山汲取灵湫水的人有僧人、里人、耆老,他们应是民间力量的代表,在整个祭祀过程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而参与祭祀活动的有官有民,官民相结合,共同进行祭祀活动,但地方政府无疑还是起了主导作用。
但是到了清代,特别是太白山上升为国家祀典后,情况就发证了变化:
毕沅奏:五月望前,各属得雨,旱谷已趁时播种,大田亦正待翻犁,而晴霁二十余日。地脉旱燥,待泽颇殷。因率属虔祷于太白山神祠,并遣员诣灵湫取水。甫到山,而雷雨立沛,经时始霁。初四日所取之水至省,即于是夜大获甘霖,连三昼夜,入土深透,各属亦同日普霑[10]。
嘉庆丙辰夏旱,禾苗渐枯,予心如焚,率官吏步祷于太白尊神,不三日大雨如注,士农工商莫不欢忭[15]。
适予因公赴省,越月始归。比入境,俯视田亩,不逾数寸,而且渐就焦枯。问之,知为旬月以来又无雨所致也。因念无禾即以无食,得雨斯为得岁,朝民贫瘠能堪此秋成少俭也耶。急复斋宿设坛,而绅士辈为予言:邑南后寺社有太白祠者,为祀太白山神而建也。山隶凤翔府郿县,去邑六百里而遥。里人不惮跋涉,率五岁取神山灵湫之水贮之祠下,遇旱辄祝,其应如响,今新水适至,公可迎而祷也[14]。
以上材料是清代有关太白庙的祭祀仪式,从中可以看出:主祭者依然是当地地方官员;但是到太白山汲取灵湫水的人已不再是民间人士,而是官属,民间力量已不再祭祀中担当角色;材料中显示,参与祭祀活动的主要是地方官员,对民间力量的参与与否并未说明。如第二则中并未说明士农工商参与了祭祀活动,而第三则材料中,民间绅士只是起了献计献策的作用,也并未说明他们参与了祭祀活动。即便他们参与了祭祀活动,那么它们在其中的地位也是微乎其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则材料中显示,“旬月以来又无雨所致”禾苗不逾数寸,甚至渐就焦枯,但因知县“因公赴省,越月始归”使民间力量本来可以自己组织的太白山神祭祀,只有等到地方长官到来之后才能祭祀。似乎表明到清代太白山的祭祀仪式已变成地方政府的行为。
明清两朝对太白山祭祀仪式的对比显示,民间力量在太白山神祭祀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了,由明代参与整个太白山祭祀活动并在祭祀过程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到清代祭祀过程中不再担当角色,甚至不再参与祭祀活动。相反,地方政府在其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了,主祭者,汲取灵湫水者,甚至参与祭祀活动的主要成员都是地方官属。或许,这就是清代把太白山神列入国家祀典后的结果。
四、地方政府在太白山信仰中主导作用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封建国家管理民间社会的代表,地方政府在太白山信仰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国家逐渐将太白山信仰纳入国家正统信仰的结果。封建国家为确保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就必须引导、控制民间信仰,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民间信仰纳入国家信仰的体系中。太白山信仰就是封建国家把民间神诋——太白神——一步步地纳入国家祀典,成为国家正统信仰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封建国家在民间社会的具体执行机构——地方政府,也就不得不推进这一过程,并介入到民间的太白山信仰之中,在太白山信仰中充当一定的作用,最后发展成为起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是民间太白山信仰对封建国家的影响,迫使封建国家对民间太白山信仰做出的迎合,在这种迎合的过程中,使得民间社会力量逐渐减弱,地方政府实力增强,最后逐渐取代民间社会在其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整个国家运转的基础,保证农业丰收对统治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民间信仰中大量农业神灵的存在无疑是影响到封建统治的,使得封建国家不得不对其采取措施。所谓“先农坛之特创也,重民事也;社之祭也,土也;稷之祭也,谷也……风云雷雨,祈丰年、忧水旱也”[16]。像对龙王神的信仰,还有对驱蝗神刘猛将军的信仰,这些都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他们对封建国家的影响很大,所以它们也格外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封建国家总是会想方设法把它们纳入到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而太白山信仰主要就是由于祷雨灵验而形成,它与农业收成密切相关,而且它的灵验性特别强,所以亦受到封建国家的重视,并积极迎合民间对太白山的信仰,那么,地方政府就不得不支持民间太白山信仰的活动,并最终在整个太白山信仰中占据主导作用。
五、结论
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明清时期,无论是在太白山信仰的扩展还是在对太白庙的修建和太白山神的祭祀上,地方政府都起着主导性作用,对太白山信仰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把太白山信仰纳入官方正统信仰之中和国家对民间太白山信仰迎合的结果,而作为封建国家在民间社会的具体执行机构——地方政府,当然会介入到太白山信仰之中,并最终发展为占主导地位。
[1]郑振满,陈春生.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
[2]胡广.明实录[M].据江苏国学图书馆传钞本影印.
[3]册府元龟.载关中胜迹图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4]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毕沅.关中胜迹图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7]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2004.
[8](雍正)敕修陕西通志[M].雍正十三年刻本.
[9]张树勲.(嘉庆)续修武功县志[M].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10]董曾臣.(嘉庆)长安县志[M].民国25年重印本.
[11]樊增祥.(光绪)富平县志稿[M].光绪十七年刊本.
[12]强振志.(民国)宝鸡县志[M].民国11年铅印本.
[13]康海.(正德)武功县志[M].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14]郭实.(康熙)朝邑县志[M].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15]罗传铭.(民国)商南县志[M].民国8年铅印本.
[16]沈德潜.(乾隆)元和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1991.
[责任编辑 张君宽]
K892
A
1008-4649(2011)01-0037-04
2010-11-15
张伟波(1979- ),陕西省周至县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