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角下的群众工作:挑战、困境与对策
2011-08-15佘湘
★佘湘
中国社会现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所遭遇到的挑战与困境,不断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就成为了我们党现阶段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政治课题。
一、“双重”转型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六大挑战
国内一些社会学家认为,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个新的中国社会,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资源配置从扩散型走向积聚型;二是中国开始步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三是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当前中国更是“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1]。这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新阶段更是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若干挑战。
第一,当前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党的群众工作对象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如有学者就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2]。群众的身份的不断分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党群工作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提出了执政党如何代表这些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的问题。
第二,当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左右之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风险,往往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多发时期。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如何通过群众工作来有效地处理和化解日益凸显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当前群众工作一大挑战。
第三,当前社会流动中出现了两种新趋势。一是中国公民的流动超越国界,如何代表海外公民并保护他们的利益也被纳入了党群关系的视野;二是国内开始出现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的新趋势,将给执政党认同带来新的风险,也给党的群众工作提出新挑战。
第四,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有遭受境外势力“意识形态攻击”的威胁。因此,如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高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党的群众工作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第五,数字化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挑战。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受参与成本降低的影响而政治参与热情大增,出现了数字化背景下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称为“数字国家”现象。在这个背景下,执政党如何回应并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是一个新课题。
第六,民间组织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党的群众工作的政治生态。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组织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2002年的统计,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团已经达到1712个,全国社团总数大约在13万个,另外还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1万个左右。在联系群众的功能上,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具有相同的目标。民间组织既属于“群众”的一部分,也分别联系着一些“群众”,所以如何处理好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是党管理社会和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双重”转型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三大困境
第一,群众工作中的“失语”。群众工作中的“失语”,即一些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处于一种无作为状态:不愿见群众、不敢见群众、不会见群众。为什么会陷于“失语”和无作为状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缺少内在动力。实际工作中,很多党员干部对“上”的工作动力很足,对“下”的工作则不够重视、投入不够,这其中主要是一个动力机制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群众作为“权力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其结果是,很多人觉得做不做群众工作、做的好坏对自己影响不大,而“领导工作”做不好则影响很大,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第二是缺乏群众感情。
当前,许多党员干部跟人民群众的感情淡薄了,发生了角色错位,认为不是我们离不开群众,而是群众离不开我们。一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群众,认为群众不听话、不配合,习惯靠命令来强迫和压服群众;在群众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个人利益,在需要为群众排忧解难时,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二,传统群众工作方法的“失灵”。其一是“经验迷信”。开展群众工作主要依靠或习惯于依靠传统的老经验、老办法。少数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未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及时转变党做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在一些地方或少数部门,党的群众工作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是革命时期的传统方式上,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思想多元化、宣传手段多样化的需要,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是“金钱迷信”。过去做群众工作主要是从思想方面着眼,不太重视人们物质利益。现在搞市场经济,思想工作比较难做,经济手段就要凸显出来,要靠物质手段开展群众工作,甚至有的提出“一切矛盾都可以用人民币解决”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群众问题都可以用人民币“搞定”。其三是“权力迷信”。认为只要手中有“权”,开展群众工作就可以“快刀斩乱麻”。事实表明,这种权力强制下的“服从”是不可持久的。
第三,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的“失位”。在很多地方,占据着党组织工作相当大份额的,并不是关心群众生活这些“小事”,其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面,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被抛在了脑后,基层党组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的政治功能部分丧失,在党组织应该出面的地方却常常看不到党组织的身影,出现了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的“不作为”现象。
三、转型背景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对策
第一,实现群众工作理念的转型。
1.从领导群众到服务群众。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质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摒弃传统“官本位”的领导思想,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服务群众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理念实现从领导到服务的转变。
2.从行政强制到民主法治。行政强制对于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效率具有强大的优势,但随着我们国家民主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逐步增强,依靠行政强制开展群众工作遇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有些做法甚至引发了党群关系的不和谐,导致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按照我们党提出的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理念,要努力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实现从依赖行政强制到依靠民主法治的转变。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民主法治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观念,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通过民主法治来妥善协调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关系、化解党群关系矛盾,最大程度地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从因循守旧到改革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理念转型,改革创新是关键。针对党的群众工作的传统理念与新时期群众工作形势发展的不相适应、甚至表现出的明显滞后性,党的群众工作理念不能再墨守陈规、固步自封,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理念的现代转型。结合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实际,大胆吸收借鉴各国政党群众工作的先进理念,重视总结党的群众工作理念的新鲜经验,积极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理念创新。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理念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党的群众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
第二,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制度的科学化。
1.建立健全党群对话沟通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党群对话沟通制度。一是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制度和议事制度以及听证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了解民情、解决矛盾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健全重大事项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群众意见、政务信息发布等制度,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进一步疏通和拓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渠道。三是完善大众传媒参政机制,在坚持新闻党性的同时,使大众传媒真正成为反映现实、传达民意的工具,成为吸纳群众参与党和国家事务的正常渠道。
2.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制度,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政党整合各种利益的功能,既要把握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又要处理好具体利益之间以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理合法权益。通过构建科学公正的利益整合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制度。能否克服党内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兴衰,关系到党和政权的存亡。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许多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行为都与公共权力的不正确行使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正确行使,防止“权力异化”和“权力寻租”,是从源头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公共权力运行监控和权利监督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公共权力运行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作风进行有效监督,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的有力制约,形成内外结合、上下结合、专群结合的综合监督制约机制。
4.建立健全群众民主参与制度。健全完善群众团体参政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传统人民团体与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参政机制,扩大深化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等基层民主实践形式,保证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培养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提高民主自治水平。加强完善咨询、智囊组织参政机制,大力提倡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完善各类咨询、智囊组织,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
第三,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向现代化、科学化转型。
1.继承发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优良传统工作方法。推进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科学化,并不意味着全部摒弃传统工作方法,而是要在重视传统工作方法的当代价值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的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方法。我们既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好这些优良的传统工作方法,又要不断提升与创新,使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断适应社会变迁的形势与要求。
2.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方法改进工作方式。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普及应用,要求我们努力适应媒体社会,主动学习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展群众工作,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效率。通过开设党的新闻中心、网站主页,定期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类民调信息,为党制定或调整方针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建立政党网站、个人博客或组织党的领导人与民众网络对话等方式,实现党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快捷沟通,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3.探索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技巧来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很显然,了解作为主体的党的心理状态以及作为客体的不同阶层群众的心理状态,对于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比如可以依据各阶层群众的心理状态来开展党的群众工作。掌握了这种心理差异的层次性,群众工作的开展就有一定的针对性,就会体现出相应的层次性。此外,加强各阶层心理状态的研究,还可以准确发现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并及时疏导各种不良社会心理、情绪。这个方法常用的形式便是民意调查。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行业、群体中,定期进行调查,争取从质到量上考察社会各阶层群众对党的各项工作的看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我们的群众工作。
4.依托社会工作方法来创新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群众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在过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后也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仅靠这些传统的经验和方法来开展党的群众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党的群众工作。而科学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主张通过个性化的方法传递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需求,服务于人的发展。这就意味着,与传统手段往往忽略人的个性需求和主体地位的服务方式相比,社会工作提供的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服务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来独特的社会工作方法和党的群众工作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这样,才能把党的群众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细致,更能解决老百姓遇到的难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的科学化,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和开放思维,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政党做群众工作的有益做法和经验,使党的群众工作拓展视野和创新方法,不断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
[1]常修泽.从中国未来第三波转型看发展方式转变[J].学习月刊(2010.6),14-16.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二[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
[3]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