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科学学科知识交流模式研究
2011-08-15岳洪江李逸舒
岳洪江,李逸舒
(1.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审计学院 公共管理与绩效评估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9;3.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
一、引 言
从世界范围看,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管理科学研究的队伍、管理科学的学习实践者和管理科学研究的成果文献均呈指数级数增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科学的学派众多、理论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均有其代表人物利用其独特的学科分析方法对管理科学进行研究,管理科学成为一门有众多学科支撑特色鲜明的大学科。
管理科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单独把“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从此开始,管理科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才真正纳入到整个国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轨道中去。
世界管理科学的大学科特征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也广有体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在综合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的现状后认为,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
本文想探讨的是从期刊引文网络的视角,验证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的学科交叉存在于哪些学科领域,以及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的学科交叉所表现的数量特征。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引文分析是研究科学文献引证关系的一种科学计量学方法[1-2]。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科学文献的相互引证方面,通常将这种相互引证的关系结构称为引文网络。对于一学科领域来说,来源文献与参考文献之间在研究理论、方法、模型和数据上存在联系和相关性,使得科学论文以学科构成脉络,进而展示学科结构。对于不同学科领域来说,论文的引证关系反映的不同研究领域间在研究理论、方法、模型和数据的移植交叉关系[3-5]。
本文的第一个目的是利用引文网络探讨中国管理科学各领域知识交流模式,通过选择15种管理科学代表性期刊,分析其引文网络结构。第二个目的是利用引文网络探讨中国管理科学各领域与其它学科领域间知识交流模式,主要是社会科学等十个学科领域,分别选择各学科领域3-4种代表性期刊,分析其引文网络结构。
(二)数据来源
选择管理科学期刊样本。管理科学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呈现出新兴学科所具有的文献量急剧增长的特征。然而,与其它学科相比,管理科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迄今尚未形成在本学科得到共识的核心期刊群[6],表现在各大学管理学院、系列出了不同的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国内几个重要的文献数据库都将管理学作为自己的学科范围,各自选出了自己的管理学核心期刊。我们选择了15种高影响因子管理科学期刊(见表1),这些期刊论文涵盖了中国管理科学各个领域,他们在各自的管理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选择其他10个科学领域期刊样本,依据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学科期刊划分,选择社会科学各领域3~4种高影响因子代表性期刊,计算机科学和工业工程两学科领域代表性期刊选择是依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索引。
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建立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数据矩阵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统计源,检索出15种期刊的引证数据。为了研究管理科学的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交流模式,选择足够长的年限,选择研究2002年到2006年这一时期。
表1 高影响因子15种管理科学期刊
通过在线检索出51种期刊的引用和被引数据,形成51×51引证矩阵。这些矩阵为非对称有向关系矩阵。
三、结果分析
(一)管理科学内知识交流
15种期刊成为发表中国管理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阵地,对15种期刊按性质分类。首先对15×15引证矩阵对称标准化,采用的是夹角余弦函数作相似性测度,由此能够消除由期刊引证次数差异所带来的影响。X和Y分别为矩阵的两个矢量,计算公式为:
数值在0至1之间。代表期刊之间相似性的余弦值越大,表明这些期刊的引用模式越相近,反之则相反。
经过转换的相关矩阵作为后面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选择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与欧氏距离平方法(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聚类结果如图1。
依据聚类结果,可以把15种管理科学期刊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专业管理,包括统计研究、会计研究、情报学报和控制与决策4种期刊;第二类是系统决策,包括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管理工程学报5种期刊;第三类是工商管理,包括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和中国软科学3种期刊;第四类是研发管理,包括研究与发展管理、科学学研究和科研管理3种期刊。把聚成4类的15种期刊间引证数据列于表2中。
表2 管理科学期刊类团间的引证网络
为了直观了解期刊类团间的交流模式,绘制期刊类团间引证网络图(如图2)。图中椭圆形代表各期刊类团,箭头指向被引期刊类团,即表示向该类期刊类团提供引文。图中括号内的数值指某一期刊类团自引数占该类团引用所有期刊类团数的百分比(即自引比),图中箭线上的数值是某一类期刊向其他期刊类团提供引文量占其总提供引文量的的百分比,其中总提供引文量不包括该类团的自引量在内。为了使图形易于显示,凡箭线上的数值低于百分比20%的箭线不再标示。该图突出显示出主要的引证领域,在12种可能的引证关系中,只有10种关系成为主要引证流。
图2 管理科学期刊类团引证流
从图中可以看到:
(1)自引比从高到低依次是系统决策、专业管理、工商管理和研发管理。期刊类团自引比的高低,表明该类团的期刊相对独立性(封闭性)大,吸收其他领域成果的能力(开放性)小,自引比高意味着形成了并保持着自己的学术风格和特点,但也意味着该刊所载论文反映的专业面较窄。
(2)系统决策期刊类团向其他三个期刊类团分别提供39%-58%不等的引文量,提供最多的是专业管理,最小的是工商管理。说明其他三个期刊类团更依赖于系统决策期刊类团的知识。
(3)专业管理与研发管理期刊类团相互提供引文都低于20%,而其他两两之间均存在互惠性。说明专业管理与研发管理期刊类团相互提供知识联系很少。
上述三点说明,系统决策期刊类团的知识是管理科学领域其他期刊吸收知识的来源,其他各领域期刊大量吸收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远多于这个领域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管理科学期刊间的知识交流较频繁,研究领域趋于交叉融合。
(二)管理科学外知识交流
上面分析了管理科学领域内知识联系状况,利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分析管理科学各领域与社会科学等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联系。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基金资助范围,管理科学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理工农医、社科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本文只选择与管理科学领域联系较紧密、容易辨识的学科领域。包括的学科有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社会人口科学、法学、教育学、会计审计学、心理科学、图书情报学、统计运筹学、工业工程10个学科领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专业管理这一领域的4种期刊关联度较低,他们发表的论文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下文把统计研究归属到统计运筹学领域,情报学报归属到图书情报学领域,会计研究归属到会计审计学领域,这样10个社会科学领域各有4种重要期刊构成。同时把管理科学领域的其他3个期刊类团选出4种期刊,分别为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科研管理,研究管理科学和其他10学科领域的期刊类团之间的知识交流(见表3)。
表3 管理科学期刊和其他学科期刊的引证网络
图3 管理科学期刊类团与社会科学等期刊类团引证流
从表3中可以看出,11个学科流域大部分存在相互引证关系,只有在社会人口、法学、会计审计和计算机等学科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存在单引关系。但学科引证网络流中存在很大的不平等性。比如工业工程类期刊论文被管理科学类期刊引用了56次,而工业工程引用了管理科学类294次。
为了展示学科间的知识引用流,采用与图2相同的展示方法,凡箭线上的数值低于百分比15%的箭线不再标示。图3列出11个学科流域主要引证流。该图同样突出显示主要的引证学科,在110种可能的引证关系中,只有16种关系成为主要引证流。
把图3和表3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特点:
(1)引证网络图中处于最重要位置的是经济学。10个学科中有7个学科领域向经济学输入的引文(即引用4种经济学期刊的次数)都不少于其输入的引文量的15%。会计审计和社会人口2学科领域向经济学输入的引文大于其输入的引文量的70%以上。图书情报、心理科学和计算机3个学科领域向经济学输入的引文少于其输入的引文量的15%。同时,经济学很少引用别的学科,经济学向法学、会计审计、社会人口、教育和工业工程4学科输入的引文都少于其输入的引文量的15%。
(2)管理科学领域在引证网络图中处于第二中心的位置。10个学科中有4个学科领域向管理科学输入的引文都不少于其输入的引文量的15%,主要是经济学、计算机、统计运筹和工业工程4学科,特别是经济学和计算机2学科领域向管理科学输入的引文大于其输入的引文量的55%以上。但同时管理科学向经济学和计算机2学科领域输入的引文大于其输入的引文量的15%以上。
㉕参见张占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竞争中立制度解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3)管理科学领域与心理科学领域相互引用比例都低于15%。
(4)在其他学科中,法学、图书情报和会计审计相对较独立,表现在都具有较高的自引,且任一学科领域吸收其他学科知识都不超过15%。
为了更详细考察管理科学3个领域与其他社会科学10个学科领域的关系,重新计算13个学科领域间的引文网络。表4给出管理科学各领域与其他学科期刊的百分比引证数据。
从表4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3领域中系统决策除未与法学学科有引文关系外,与其他学科领域均有引文关系;工商管理领域与其他10个学科均有引文关系;研发管理除与法学存在单向引用关系外,与与其他学科领域均有引文关系。
表4 管理科学各领域与其他学科期刊引证数据
(2)管理科学3领域中,工商管理期刊引用社会科学等10个学科领域期刊最多,达到1696次,但被10个学科领域期刊引用最多的是系统决策期刊。在社会科学等10个学科领域中经济学期刊被管理科学引用最多。
(3)管理科学3领域中与社会科学等10个学科领域联系最强的是经济学。系统决策、工商管理和研发管理分别引用经济学占各自引用总量的39%、67%和32%,3学科分别被经济学引用占引用总量的21%、44%和5%。
四、结语与讨论
以引文网络作为反映学科知识交流的表征,揭示了管理科学中4个领域间的知识交流模式,以及管理科学各领域和其他10学科领域的之间的知识交流模式。发现系统决策期刊类团的知识是管理科学领域其他期刊吸收知识的来源,专业管理与研发管理期刊类团相互提供知识联系很少;引证网络图中处于最重要位置的是经济学,管理科学领域在引证网络图中处于第二中心的位置。
管理科学期刊间的知识交流较频繁,与管理科学有着较强联系的学科经济学、计算机、统计运筹和工业工程4个学科,其他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联系很少,特别是与心理学联系不紧密。
中国管理科学与国际管理科学学科间的知识交流模式有一致性也有差别。国际管理科学学科间的知识交流表现在管理学与心理学先互联系紧密,管理学与经济学间的联系也不紧密,而商业学科与经济学有紧密的联系,且主要是从经济学汲取知识[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对中国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其研究具有多学科移植交叉的特征。这种交叉综合也使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泛化的趋势,对研究对象的边界共识度不够,特别是管理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兼容并蓄”,是以牺牲管理科学自身的科学性为代价的,也成为管理科学“弱科学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8]。
面对日益复杂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和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与管理变革提出了重大的挑战[9]。中国管理科学在不断融合凝练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应建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的范式[10]。
期刊引文网络在反映学科交叉、知识交流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管理科学期刊学术论文引文著录的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引文分析的效果。同时引文网络反映的是知识间的显性交流,学科间的隐性知识交流也是广泛存在的。
各学科只选择了3-5种期刊样本,如果增加期刊样本量,各学科间知识交流模式是否会发生显著改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1] Price D J.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J].Science,1965,149(30):510-514.
[2] Borgman C L,Furner J.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bibliometrics[M]//B Cronin.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ford,NJ:Information Today,2002:3-72.
[3] Moed,Henk F,Glänzel,et al.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the use of publication and patent statistics in studies of S&T systems[M].Hardcover:Springer,2004.
[4] Maris G Martinsons,James E.Everett and Kathy Chan.Mapping the scholarly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1,27(2):101–110.
[5] 岳洪江.管理科学知识扩散网络的结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4):779-786.
[6] 陈晓田,金碧辉,杨列勋,等.我国管理科学重要期刊的遴选及其认定[J].管理科学学报,1999,2(4):70-76.
[7] Rik Pieters,Hans Baumgartner.Who talks to whom?Intraand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of economics journal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483-509.
[8] 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的科学性[J].经济管理,2004,(18):4-8.
[9] Peter F Drucker.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lst century[M].New York:Harper Press,1999.
[10] Dennis A Gioia,Evenlyn Pitre.MultiOparadigm perspectives on theory build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4):58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