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

2011-08-15马珺丁丽丽司振龙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马珺,丁丽丽,司振龙,武 锐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

马珺,丁丽丽,司振龙,武 锐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国家和谐发展的难题之一,也对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情况新问题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指导服务内涵,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促进就业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数量激增,毕业生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大学毕业生从社会精英变成需要社会解决就业岗位的弱势群体。日益凸显的就业难题要求高校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极力提高就业率。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提出,21世纪的竞争将不仅仅是资源、市场、军事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思想的竞争、创业意识的竞争。[1]在新形势下,除了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外,我国高等学校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

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创业教育被视为未来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列为同等重要地位。[2]

创新,来源于经济学概念,按照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着重点就在于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业,是指为了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创业精神等各种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成效,只有通过大学生未来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的成败则依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3]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合在一起称为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转变就业观念,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从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祖国的创新与创业型建设者。创新创业能力,泛指在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和科学加工,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新方法,并应用它们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

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迅速发展。美国是最早进行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已覆盖从小学到研究生各个教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学生利用风险投资,创立了许多著名高科技公司。

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与体系。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7年至2002年4月,即自主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由各个高校自发、自由地进行尝试性的探索。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面向大学生率先启动创业计划竞赛,开创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此后诸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大学生创业活动在许多高等学校方兴未艾,有力推动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4月至今,即试点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部首先确定了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自此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尽管如此,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同万里长征,仅仅走了第一步。虽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前进的道路十分漫长,要赶上创新创业教育领先的西方高等学校,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做许许多多基础性的工作。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都是由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授课,而我国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大都是由辅导员、学术专家兼任或者其他学科改任。他们根本没有过任何创业或投资经历,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不能提供典型案例,没有说服性,难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缺乏适合的统一教材。我国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大多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是简单地教授学生创业的手续如何办理,公司如何管理,而缺乏学生真正所需要的能够激发创业激情,培养成熟创业心态等内容的课程。

第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待加强。许多高校积极举办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项目活动和创业计划比赛,大力邀请著名企业家走进校园为同学现身说法。这些活动的确卓有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仍存在创业计划纸上谈兵、实践活动经费短缺、场地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

第四,缺乏社会环境的支持。虽然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客观条件总体来说有一定好转,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许多地方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创业的大学生设置名目繁多的审批手续,规定较大额的投资资金,必需具备正规的办公场所和生产厂房设备等,致使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胎死腹中。很多政策真正落实起来非常艰难;各类金融机构对于大学生团体创业前景并不看好,无法为其办理贷款手续,使得大学生创业没有最基本的资金保障。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要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氛围

高等学校要大张齐鼓地经常宣传,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积极宣传国内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教材、新措施、新成果、新经验。通过组织“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学术科技节”、“青年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尊重和弘扬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2.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003年9月13日,杨振宁教授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曾经指出:“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是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5]中国长期奉行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反差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的数学、物理在国际奥林匹克赛上得奖都超过了美国。但是,1900年至今,美国有230人获诺贝尔奖,而我们得诺贝尔奖是零。[6]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改变惯有的就业观念,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就业观,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的创新意识和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要摈弃传统的不敢怀疑和迷信权威的习惯思维,鼓励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发掘新思路,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校内外各类新闻媒体应生动地大肆宣传、报道一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深入挖掘其成功的经验、教训,激励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勇气。

3.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除了专业课的学习之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各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设置创业理论课程,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创业所需要的各类基础知识;同时多开设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益于培养创业所需综合素质的课程,如财务类课程、营销策划类课程、法律类课程等。这些都是创业成功的知识保证。高校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景模拟、问卷调查、现场讨论、案例分析、活动设计等体验型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创新,在实践中学会创业。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试点阶段,需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鼓励高等学校各专业教师自觉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尽快创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教材,从创业的能力培养、创业者的素质、创业者必要的知识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同时加大有关创业理论研究的力度,以更好地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聘请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创造精神、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特别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作用。

4.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与社会相脱离,对具体的市场运作方式缺乏了解,“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一些急于创业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当积极开辟实践课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大学生们明白如何在实践中创新。由于拘泥于学校,大学生大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疏于实践,动手能力差。高校可以主动与企业联姻,创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走进工厂、企业,亲手操作仪器设备,在生产实践中多看、多想、多问,既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检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高校还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学生专业科研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技术开发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1]王曦,童伟中,王俊.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课外科技活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7):42.

[2]陈敏.大学生创业设计[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4.

[3]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106.

[4]李涛,肖云龙.适应创造力经济的创新创业型教育观[J].求索,2007(4).

[5]杨振宁比较中美教育体制优劣 [N].中国青年报,2003-09-16(5).

[6]杨雪宾.浅谈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

G640

A

2095-0683(2011)06-0175-03

2011-08-10

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教学质量工程经费资助项目(39030016)

马(1977- ),女,安徽灵璧人,安徽大学中文系讲师,硕士;丁丽丽(1984-),女,山东淮坊人,安徽大学中文系助教,硕士;司振龙(1982-),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中文系助教,硕士;武锐(1983-),男,安徽凤台人,安徽大学中文系助教,硕士。

责任编校 刘正花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