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默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自然观

2011-08-15赵谦

关键词:爱默生事物语言

赵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3)

爱默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自然观

赵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3)

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他的哲学不成体系,但他仍是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发展自己的哲学的。从爱默生《论自然》等主要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爱默生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他的自然观。

爱默生;作品;哲学;自然观

一、爱默生与美国超验主义概述

美国散文作家、诗人和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19世纪上半叶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这场文学运动在美国文坛上形成一股进步的潮流,大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美国文学家,如麦尔维尔、霍桑、惠特曼、狄金森等。爱默生的许多见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这一点使人颇感惊奇。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为流传,成为美国自由传统的一部分,而且在世界上也被认为极有价值的一笔文化遗产。爱默生的自然观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文将从《论自然》等爱默生的主要作品入手,总结爱默生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从而近一步解读他的自然观。

二、从爱默生主要作品看他的自然观

(一)爱默生《论自然》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然观

爱默生于1836年发表的《论自然》,被认为是超验主义信条的概括。超验主义在美国思想文化史上意义重大。超验主义者是反传统、反权威、反物质主义的浪漫主义者,也是关心政治平等与社会公益的人道主义者。在书中他提出,自然是规律,是最后判决的话,是最高法院,自然是也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方式。

《论自然》的开篇段落标志着爱默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美国文学的转折点。它记录了他从传记、历史和评论转向自然作为他的起点的时刻。在阅读《论自然》的开篇语时,很多读者都经历了相似的激动,爱默生引导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该同样地保持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一种非传统的,而是有关洞察力的诗歌与哲学,拥有并非他们的历史,而是对我们富有启示的宗教呢?”[1]P6接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爱默生开始陈述我们可以从自然中得到的益处。在第二章《商品》中,他考虑了自然是如何为我们建造的、种植的以及吃的一切事物提供原材料和能量。任何人都会对这些陈述印象深刻:“我们在这个负载着人类飞越宇宙的绿色地球上尽情地开采稳定而丰富的资源。”[1]P12当他赞赏潮汐动力的磨坊时,爱默生想到的是大自然的有用性,他认为,将机器放在海岸上,利用潮汐的冲力转动轮子碾碎谷物,所以这其中有了月球的帮助,像一个雇佣的帮手来碾磨、摇动、抽水、锯开树木或劈开石头。而且他典型的思维跳跃就是从这一活动迁移到他经常重复的训谕:“将你的马车拴到星星上。”但是自然作为物品只是最明显和有形的益处,很快爱默生转移到自然的非物质方面的特性。在第三章《美》中,他概述了以自然为根据的一套美学理论。“这便是所有事物的构成之法,或者说是人类眼睛所具有的塑造力量——它使得天空、山峦、树木、动物这些基本形态,都以其自在自足的方式令人赏心悦目。”他认为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美的第一和最可靠的标准。“大自然是一片贮存着形式的大海,”他说,而且“美的标准在于自然形式的全部轮回”。这是一个基本命题,一个假设的,一个“首要的结果”。“至于心灵为何要追寻美——在此问题上没有理性的提问或回答,”[1]P14-20爱默生说。这不可解释,但其本身却是其他事物的解释。

正如自然提供给我们美的标准,《语言》篇给了我们关于语言及语言用途的解释。爱默生更进一步提出,自然就是语言。“自然是思想的承载体”是他的观点。一开始,爱默生解释了为什么“词语是自然事物的象征”。从最简单的看,“苹果”这个词代表了苹果这种事物;但其实大多数的抽象概念,如果追溯其来源的话,都会发现是来源于可见的、具体的、有形的事物。“Sierra”意思是锯子,“supercilious”(目空一切的)来自拉丁文super cilia,意思是扬起的眉头;“experience”要追溯到拉丁词periculum,是指从危险中赢得或夺取的东西。所以爱默生在他后来的散文《诗人》中说,语言是化石的诗歌。爱默生下一步的论述是最局限于哲学方面的,也是最难的部分;然而对于作家们来说,这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他指出,一位作家知道,“并非仅仅只有词语是象征性的;具有象征性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他还举例论证,“当一个人在寂静之中凝视滔滔河水时,他怎能不联想到世上万物的变动和流逝呢?往溪水中仍一块石头,那不断增加的波圈就是世事变幻的生动证明。”作家们理解“语言直接依赖自然的这种属性”,他们所做的是“把外部现象转化为人类生活中某一部分”[1]P21-26。爱默生所理解的,以及他之后的美国作家能从他那里得到的,是作者与自然之间直接联系的重要性。爱默生极力推介这种联系,“在每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度里,都可以找出几百位作家文豪,他们曾一度深信,并促使别人也相信,说他们见到了,也说出了真理。这些人并非亲自用自然的语言来装饰某种思想;相反,他们是下意识地依靠本国古代作家创造的语言来养活自己,而那些古代作家才是直接依赖自然写作的。”[1]P24那么语言的本质就是意象,因为这个原因,“优美的文字和雄辩的演说都是些永恒的寓言。”我们喜欢意象并对它积极回应并不仅仅因为语言是一个巨大的意象库,而且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语言的取之不竭的上游水库和源泉。“世界充满了象征,”爱默生说,“人类所用的语言就是象征,这是因为整个自然正是人的心灵的象征。”[1]P48每个心灵都可以从大自然中寻求素材。

爱默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过程、意图或观念先于且决定结果。他的自然观的最大胆的方面,是他提出自然教会了他看到自然之外的东西。或者更为谨慎的提法是,他认为物质的、外部的自然的美及其相互关联性会引导他去思考,并研究外部世界的内在规律。“在检验自己感觉的真实性方面,我是极其缺乏能力的。在此情况下,我怎么才能知道,自我感觉是否能同外界事物吻合,其间差别何在,猎户星座是否真的在天上,抑或是上帝在我心灵的天幕上画出了某个星座的形象呢?”爱默生承认现象是足够真实的,不管它们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只存在于人类意识中,所以他继续推进自己的观点,“这是文化的统一效应影响了人类心灵,它在具体的自然现象方面,比如热、水、氮的存在,并不会动摇我们的基本信念。但是,它却引导我们把自然看作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实在,并且诱使我们把必要的生存归结于精神的力量,而把大自然视为一种偶然事件或效果。”[1]P58

(二)爱默生其它作品中的自然观

爱默生区别自然内在、不可见的法则与其外在、可见的形式的做法并非首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尤其是柯勒律治也提出了相似的区分法。爱默生最大的贡献可能是他关于自然的这两方面如何相互联系的陈述。他的毕生精力都是在解释自然的法则与进程是如何成为人类思想的一部分的,并且在说明人类思想与外在自然的关系。可以说,爱默生是精神方面而非物质方面的自然主义者。大约从1848年起,他都在断断续续地研究他称为“智力的自然史”的课题。像所有彻底的浪漫主义者一样,也像达尔文等新思想科学家一样,爱默生理解自然是处于永久的变化或波动中的。“自然界没有固定的状态,”他在《论圆》中写道,“宇宙是流动的,易变的。永久只不过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字眼。”他把自然理解为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物,“这样,就没有睡眠,没有停顿,没有保存,只有万物的更新、萌芽和生长。”他把自然看成动态的观点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偏好自然而非历史。“在自然界,每时每刻都是新的,过去总是被吞没,被忘却;只有来者是神圣的。除了生命、变迁、奋发的精神,再没有可靠的东西。 ”[1]P444-455

所以爱默生坚持认为一切都是流动的——他称之为 “变质”——他相信多元的,多样的和具体的,认为内在法则在决定外部现象;而且虽然不是以明显的方式,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整体的。“大自然的每一件事物都包含了自然的所有能量,”他在《论补偿》中认为,“一切都是由一种神秘的材料做成,就像自然主义者在每一种变形中都能看出一种类型。”[2]P125

爱默生自然观的中心是时刻存在、包罗万象的人类意识——和有着无限多样性的外部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读过肯特和史盖林的著作,当他在《论超灵》中谈到“自然的源泉在于人脑”时,他是在回应肯特。他也知道史盖林的著名观点:“自然是外化的意识,大脑是内在化的自然。”在《美国学者》中爱默生指出,“自然是灵魂的对立物,其部分与部分都是对应的;一个是印章,一个是印迹。自然的美是一个人心灵上的美,自然的规律就是他自己心灵的规律。所以一个人对自然越是无知,那他对自己的心灵也就越无知。”[1]P66在《论补偿》中他写道:“每一个新形式不仅重复了这个类型的主要特征,而且在每一个相对应的地方重复了其他类型的所有细节,所有的目标、推动力、障碍、能力,以及整个体系。每一种职业、行业、艺术、事务,都是一个世界概要,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每一事物都是人类生活的完整象征,是人世的善与恶、磨难以及过程与目标的完整象征。 ”[2]P126

爱默生提出的自然与意识之间广泛的联系是其著作中不可动摇的中心点,是其基本条件,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选择自然作为自己的起点。自然是爱默生新宗教神学思想的起点。在《在神学院的演说》中,他对于有组织的基督教信仰的拒绝可以被看成是代表宗教的一种声明。他提出每个人都具有的“道德情感”,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实质”。对于宗教信仰,爱默生指的是具体的、个人的宗教感受或经验。“道德情感的直觉是一种对灵魂规律之完美性的洞察。”直觉,对于他来说,就像宗教信仰一样,是一种实际的、现存的个人体验。“人不可能凭别的方式领承这种神谕。准确地说,我要是能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它,那也不是因为我受到了引导,而是由于受到了激发。对于他说出的话,我必须在心中找到它的真确性,或者拒绝它;如果我把他的话原原本本地接受,我就成为了第二个他,那我就得不到任何东西。”不管他是耶稣或摩西、保罗、奥古斯丁,“我都不能接受。”因此,所谓神谕必须是对我或对你的神谕。“人们逐渐把神谕说成很久前出现的,似乎上帝已经死了一样。”但是如果真有上帝,爱默生相信,他就应该活在当前。所以他不对间接的神谕、转述的福音感兴趣,因此他从不把《圣经》当作权威,他认为“没有世俗的历史……所有历史都是神圣的”[3]78-89。自然是爱默生通往合乎道德规范生活的实际指引,也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理论——它是对生活的指导,是哲学、艺术、语言、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基础。

三、结语

但是尽管爱默生著作繁多,他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计划或思想体系。他是一个诗人哲学家,他相信的是灵感,而不是理性,他的演讲和文章因此缺乏一种系统性,这一点他也意识到了,而且对此非常痛苦。他不会争辩,他也尽可能回避对当前的重大事件发表意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启蒙普遍的人性。但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他是完全自由的,从个性来说,他也是乐观的。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他点亮了世界上所有男人和女人的心灵之火。他关注的是单个的人,涉及的却是普遍的主题、宇宙的主题,所以,他的作品至今还仍是清新的,还保持着最初的魅力,并将永远闪耀在人类精神的天空。

[1]吉欧·波尔泰.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上)[M].北京:三联书店, 1993.6-455.

[2]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丁放鸣,译.爱默生散文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125-126.

[3]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孙宜学,译.美国的文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89.

猜你喜欢

爱默生事物语言
微言大义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美好的事物
语言是刀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奇妙事物用心看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