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思考
2011-08-15李梦茹
李梦茹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思考
李梦茹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整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管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发展概况、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措施。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财务管理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工作,重点是对高校内部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结算等过程的管理,它涉及到学校行政、教学、科研、后勤等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经济活动的枢纽。[1]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校经济活动总量将呈现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经济活动内容也将涉及更加广泛的领域。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高校财务管理发展概况及模式
1.1 高校财务管理发展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到确立改革开放路线的30年,我国高等教育作为由政府支出的公益性福利事业,高校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政府对高等院校实行高度统一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体制,高校的经济活动只是资金流动,高校财务工作只能算是核算型(报账型),主要是按预算的项目、内容和有关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审核报销,无需进行财务预算、预算的监控、筹资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我国高校长期处在以强调政府行政控制为基础的环境中,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高校理财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我国高校经费来源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格局,高等教育也从教育福利转变为教育产业。应对高等学校经济活动总量的不断扩大,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建章立制的进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对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模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中与分级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高校财务由报帐制财务管理向理财型财务管理转变,从资源分配的财务制度向资源效用优化的财务制度过渡,并逐步建立了通过法律、政策、经济、服务和监督等手段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2]高校财务管理不再只是单纯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而且涵盖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和监督管理等内容,外延渗透到高校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1.2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自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颁布以来,各高校结合实际进行了财务制度改革,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地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上主要有三种模式:“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统一领导,一级管理、一级核算”模式和“统一领导,二级管理,二级核算”模式。[3]
1.2.1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部门领导学校的财务事务,所有财务收支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权。办学规模较小,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校一般采用这种管理模式。此模式具有保证全校财力集中、统筹调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的优点,但也存在财务工作的管理权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弊端。
1.2.2 “统一领导,一级管理,一级核算”财务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由学校统一管理,财权相对集中;各二级单位根据需要开展工作,事权相对分散,但每次经费都要向上级申请审批。办学规模中等,年度资金流量比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这种管理模式。此模式具有理顺校内财务关系,加强经济责任制,充分调动校内各单位当家理财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的优点。其弊端是易造成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使二级单位管理权不易落实,给办学造成障碍。
1.2.3 “统一领导,二级管理,二级核算”财务管理模式
办学规模较大,年度资金流量很大,财务制度健全,财务关系明晰,责权利目标明确,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高校一般采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高校通过实行“二级管理、二级核算”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能充分调动院系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积极性。不足的是忽视学校的整体财务控制,导致高校财力过于分散,难以全面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资金的统筹与调控。
实践表明,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学校的隶属关系不同、办学模式不同、规模效益不同,财务管理模式也必然不同。为此,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现有的资源和战略发展目标,认真分析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和的利与弊,对其进行全面、科学地改造与完善,通过合理划分财权,寻求“集中”与“分级”合理之度,选择更加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高校实际的工作秩序,理顺校内经济关系,规范财务活动,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预算管理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学校安排年度财务收支的计划文件和执行依据,且涉及到高校经费活动的各个方面。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部分高校预算管理存在诸多不足。预算编制不全面,属于学校或部门的很多预算外收入未纳入学校综合预算,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和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预算编制失真,在支出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的费用标准,基本上延用“上年基数+本年增长”来分配预算经费,实际执行中只增能不能减,既造成部门经费的浪费,又不利于支出的合理控制。预算执行力度弱,不管有无预算,只要领导签字就全部报销,预算缺乏约束力。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难以做出正确、完整的评价。
2.2 控制监督机制现状堪忧
目前,我国高校制度的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等教育出资人主要是国家,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4]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2.3 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合并、扩展以及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很难满足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需要。各高校为了拓展办学空间,纷纷贷款搞建设,解决了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但部分高校对贷款风险认识不强,缺乏科学决策,不结合实际投资、筹资,贷款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缺乏事前可行性分析、事中过程控制和事后的收益评价和信息反馈,潜伏了高校发展的隐患。
2.4 财务管理人员能力不适应高校改革需要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推广,筹资渠道多样化,高校财务活动的空间不断拓展,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但是很多高校并未对这些变化给予充分的重视,表现在对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的高校将一些不具备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安排在高校财务管理领导岗位,而将专业财务人员安排为记账员、出纳员。这样的人员配备只能完成简单的收支核算工作,对于重大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难以胜任,更无法为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提供财务信息。
2.5 财务管理缺乏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之一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还仅停留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5]高校财务队伍中缺乏既懂财务会计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员,而财务信息化建设对此类人员依赖性很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忽略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各子系统和共享性较低,形成诸多信息孤岛,财务信息利用率不高。
3.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组织领导
高校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从政治高度和全局观的高度出发,把高校财务管理作为维护学校经济秩序,筹措办学资金,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全面履行财务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和经济责任,高度重视并支持财务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大家关心财务管理的氛围,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6]高校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的财务管理机构,要主动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切实履行全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职责,对校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对校内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学、科研、基建、后勤服务、科技开发等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并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所有涉及收费的业务。
3.2 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执行力度
为保证高校预算的良好执行,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预算加以管理。一是合理编制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范围内,针对不同预算项目特点和规划,综合采用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和定额预算法,使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实现平衡,避免赤字预算;二是硬化预算执行,财务部门要严格控制支出项目,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情况,定期向领导和资金使用部门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说明,保证预算执行监督到位,维护预算权威性;三是建立科学的预算分析评价制度,对年度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客观总结经验,提示存在问题,有效采取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3 完善内控制度,确保财务管理规范有序
为形成规范、科学、有效的校内经济秩序,高校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一是高校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种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立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有序规范运行;二是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的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制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三是考虑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成本,制定出最佳内部控制措施以配合财务计划、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各项资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3.4 多措并举,合理规避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已经把高校经济活动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高校的财务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风险。为合理规避市场风险,高校在筹资时,必须慎重稳妥,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适度负债,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一是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做好财务规划,加大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控制,提高经济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效益性,规避财务风险;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还贷,要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大力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促进高校事业协调发展;三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学校品牌俭价值,增大学校集聚力和扩散力,籍以增强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是防范市场风险和贷款风险的根本。
3.5 强化培训,培育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极强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一是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学习,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尤其是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识的学习;二是鼓励财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并在资金和时间上提供保障,全面提升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支持财会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护财会人员合法权益;三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并实行奖优罚劣办法,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和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四是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用改革的眼光和观点、创新的思维去捕捉新的信息,为高校建设服务,使财务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迈进。
3.6 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信息化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电算化的飞跃。高校应探索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实现财务网络化管理。一是建立计算机财务指标分析系统,使核算管理做到事前计划预测、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把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报账、记账、算账中解脱出来,使会计基础工作智能化;[7]二是借助网络技术加强上级对下级的财务监控,及时、准确、快捷部署和调整高校经营活动及财务运作;三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与经济活动一体化,促成财务系统与人事、教学科研及外部单位相关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为教学科研和管理决策提供最优服务;四是积极开发数字校园“一卡通”系统,将智能IC卡的强大功能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理念融入校园,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信息,从而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1]王梅,冯显文.对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
[2]魏利平,马文远.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3]刘刚,王丽萍.浅谈高校财务管理模式[J].鸡西大学学报,2006,6(6).
[4]李仲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与对策构建[J].理财广场,2008,(3).
[5]杨庆英.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
[6]赵晗.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下的财务管理理念创新[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7]盛其杰.E时代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