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011-08-15刘旼晖
刘旼晖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南京 210046)
浅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刘旼晖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南京 210046)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和滨海旅游业。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在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迈上一个新台阶。
1 海洋经济全面布局
近两年,沿海省份的地方发展规划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现象出现的密集程度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在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6月,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9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长三角区域规划,也分别于2008年与2010年获国务院批准颁布或实施。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首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7月,国务院作出批复,原则同意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基本成形。中国从北到南的沿海区域发展布局,构成了一个“C”状的完整链条。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福建海西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
1.1 北部:传统工业转向海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因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技术设备老化、竞争力下降。近年,辽宁省一直致力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为其经济振兴、产业转型打了一支强针剂。
辽宁省雄厚的石化产业、钢铁产业基础为打造海洋经济带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现在大连发展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已有非常好的基础,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实施,会进一步影响并带动其他沿海城市的发展。此外,辽宁省把便于在沿海发展的产业转移到沿海,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同时优化了沿海和腹地的产业结构。相信辽宁在向大海交付自己的创业激情后,将收获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除了辽宁和河北等省市也借打造海洋经济带之际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将沿海经济定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从2004年起,河北省开始启动曹妃甸港区基础建设。2007年,又在黄骅港临海地区设立了渤海新区,初步规划将黄骅港建成综合港,实现临海地区2000km2余的全面开发开放。毗邻的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未来将发展成为北方经济中心。河北与天津共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一个有机的区域整体,在实行政策共享的基础上,将有利于实现津、冀两地优势互补、缩小地区差距。这些传统的工业大省将探索出自己的“蓝色经济”之路。
1.2 东部:加快海洋产业升级
“十二五”是海洋经济加快调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能力的提升,海洋产业逐步升级。东部沿海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海洋新资源、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升级中一直占有领先优势。
以浙江为例,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将扶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海洋经济产业层次作为重点。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提高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而在上海,“十二五”期间将科学规划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围绕国家航运中心,建设集国际重要的船舶及配套设备研发制造、国内海洋工程与装备研发制造及国内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三大基地体系,实现海洋经济产业升级。
1.3 南部:打造海洋生态亮点
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实施,以及地方政府建立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环保规范,都更好地保证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海洋经济规划主打海洋旅游业,以把海南建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在此基础上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油气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其他产业。
我国改变了以往在出现问题后再采取解决方案的方式,现在正逐步将海洋开发利用中的末端控制转化为源头控制。生态海洋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全面支持,地方政府需要提高贯彻精神和监管力度,只有全民意识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生态海洋的良好发展。
2 临海各省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对此,我国临海各省根据自己的地理、产业状况制定了各自的海洋发展战略。他们或借海洋经济实现转型,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海洋经济的蓝色版图。
2.1 上海跨越式发展,将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
上海陆域土地面积为6340km2,占全国陆域土地总面积的0.06%;而上海海域面积约1万km2,海岸线(不包括无居民海岛岸线)长度超过500km;拥有丰富的港口航道、滩涂湿地、渔业、滨海旅游、风能和潮汐能等海洋资源。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有利的条件,其一是具有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与伦敦、纽约和鹿特丹一样,接近国际海运航线;其二是具有较好的海洋产业基础优势,在高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其三是具有良好的海洋教育、人才和科技研发优势,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端造船企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在材料、电子、船用配套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色。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科学规划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努力形成上海临海海洋产业带,包括崇明等生态滨海旅游圈以及长兴岛船舶、张江海洋生物医药等多片产业集聚区。上海将围绕国家航运中心建设,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和船舶制造业等传统海洋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航运服务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信息服务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培养壮大高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传统海洋渔业调整转型,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
2.2 山东陆海联动优化布局
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大陆海岸线总长3345km,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是中国通向韩国和日本最近的出海口之一,也是连接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分为主体区和联动区。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和东营及滨州的无棣、沾化2县,山东省内其他地区为联动区,与主体区一同规划、协调发展。
在产业布局上,威海市规划建设海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新能源及配套产业基地、现代石化基地“六大基地”,以及医疗器械园区、黄海造船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园区、新能源设备制造园区等“十大高端产业园区”。
通过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发展,威海市计划到2015年,将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1%提高到35%,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40%以上。
2.3 江苏将成为新亚欧大陆桥头堡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海岸线长954km,可建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区有4处。堤外滩涂面积50万hm2,占全国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江苏沿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中心地带,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2009年6月,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这个地区要成为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连云港要成为带动中西部、辐射东北亚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十一五”时期,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6%。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324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为7.9%,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至2015年,江苏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68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0%以上,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提高至20%以上。到“十二五”末,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5%,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同时,注重保护海洋环境。到2015年,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升至80%,陆源直排水口废水排放达标率省至100%,船舶污水收集处理率达60%,海洋特别保护区达到10%,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2.4 浙江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同时,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9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和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浙江省陆域面积狭小,只有10万km2余,但海域面积达26万km2,海岸线全国最长,海岛数量占全国的1/4。在这种优势资源下,海洋经济却是GDP大省浙江的“短板”。2010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500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约13%。通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000亿元人民币;2020年争取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2.5 福建省海洋经济依托资源优势持续快速增长
福建海域面积为13.6万km2,比陆域面积大12.4%。拥有3752km的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和750种鱼类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曾有经济学家评论说:“福建山多地少、资源匮乏,最重要的发展优势在海,最关键的后劲在海,最厚重的希望也在海”。填海造地成为缓解陆域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但只有科学用海、善待海洋,才能人海共荣、和谐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海洋经济依托资源优势持续快速增长。
福建省在壮大海洋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3440亿元,占全省GDP的25%,居全国前列,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为规范海洋开发,2005年2月,福建省领导提出开展海湾数值模拟与环境研究,对可围填海区域进行科学论证。此后近3年,福建省针对13个重点海湾展开数模论证,计算出可围填、需慎重围填和不宜围填海域面积。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被海洋专家赞为具有高度战略眼光、发展前瞻性的战略环评。
为合理布局围填海区域,2010年福建省出台《关于科学有序做好填海造地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发挥福建省湾外海洋的区位优势,引导围填海项目由湾内向湾外转移,减少湾内环境压力。运用海湾数模,福建省已论证了192.32km2的湾外可围填海域,为日后围填海规划指明了方向。
3 结束语
全球已进入海洋经济大时代。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m3,而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和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更是巨大。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1/5的人口供水问题。在陆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海洋经济是全球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新兴海洋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据统计,2009年我国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型海洋产业的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8.6%、25.2%和12.6%,增速较快,但总量占比尚不足海洋经济总产值的2%,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无论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还是有媒体称国家将把海洋产业“扩编”至新兴战略产业之列,这些都说明我国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已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兴海洋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而在1978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60多亿元。历史上一直依托于农耕文明发展至今的中国,在近几年间高度重视海洋经济,逐渐形成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完整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