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水源区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分析

2011-08-15靳文娟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年16期
关键词: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南阳市

□靳文娟 □程 浩(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

□朱国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公室)

一、南阳市南水北调水源区基本情况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包括汉江和丹江两大水系,涉及陕、甘、豫、鄂、渝、川6省(市)49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9.52万km2,其中河南省7815.34km2,南阳市境内面积为6361.94km2(淅川县2821.46km2,西峡县3131.57km2,内乡县376.70km2,邓州市32.21km2),人口113.00万人。根据监测结果,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水质,除氨氮超标外,其它均在正常指标范围内。

二、南阳市南水北调水源区面源污染现状

根据全国第三次遥感调查统计,南阳区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9.0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938.00t/km2.a,大部分发生在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和水保建设项目集中区,强度流失面积446.87km2,中度流失面积1369.70km2,轻度流失面积1552.44km2,分别占流失面积的13%、41%和46%,年平均土壤侵蚀量990万t。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库水质要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此外还规定丹江口水库水质总磷不能超过0.025mg/L,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大多数指标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以上,其中总磷浓度为0.02~0.05mg/L,总氮浓度为1.2~1.6mg/L,分别超过国家水环境Ⅱ类水质标准,总磷总氮明显超标。

三、南阳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实施情况

(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调整种植结构作为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控制水土流失和拓宽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渠道。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符合乡镇特色的产业,以小辣椒、花椒、猕猴桃、食用菌、林果、蚕桑、中药材为主,对黄姜加工小企业全部予以关闭。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减少库区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对水质的污染。

(二)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水源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治理流域面积100km2以上,并建设了多处综合治理示范流域,及时总结治理经验,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投资治理的基础上,水源区各地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抓住国家实施生态林、长江防护林建设的良好机遇,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区域绿化。

(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自2007年开始,南阳丹江口水库水源地淅川、西峡两县按照农业部要求,以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覆盖率,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为主攻方向,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环节,开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通过近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目前,淅川、西峡2县测土取样基本完成,推广实验仍在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实施还有待进行。

(四)有效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1.沼气能源建设

农村沼气建设,可以有效减少对森林的砍伐,保持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农村垃圾和粪便的排放,可削减农村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沼肥代替化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也可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对面源污染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近几年来,南阳市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要求,以开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技术推广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能源建设和以“一池三改”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因地制宜推行“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等能源生态模式,生态能源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08年,西峡县的乡村农户数10.69万户,发展沼气3.64万座,淅川县的乡村农户数16.67万户,发展沼气3.65万座,2县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分别达到34.0%和21.9%。

2.太阳能能源建设

南阳市丹江口水库水源区西峡、淅川2县,积极发展太阳能,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截至2007年底,西峡县、淅川县分别发展太阳能1.80万、8000台,与常规燃料相比相当于年少排放粉尘54t,少排放CO2324t,少排放NO236t,年可节约薪柴3.71万t,相当于5400hm2薪炭林年生长量。

水源区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农村沼气和太阳能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被称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清洁工程。

(五)合理规划丹江口水库水产养殖

1.控制无公害饵网箱数量

根据青岛海洋大学李德尚的研究成果,在山东省《水库网箱养鱼技术操作规程》中提到“水库水域放养网箱养鱼面积之比参考值为300:1的标准,控制水库放养网箱的总面积。按照投饵网箱占水域总面积的比例宜控制在0.15%以下”,由此,控制投饵性鱼类网箱面积,一般不会造成水质污染。按此推算丹江水库151m高程淅川县可养鱼水面2.87万hm2,实际可放养网箱43.00hm2,由于丹江水库水面开阔,考虑风浪造成的安全因素,养殖规模减少一半即21.53hm2作为调水前丹江水库投饵网箱养殖规模的上限。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水面增大养殖总量控制在26.67hm2。

2.限制天然滤食性网箱

在张营码头至石桥码头以上水域承接丹江和灌河流域内随水流带来的营养物质,水质较肥,可按水面250:1的比例放置天然网箱,总数限制在13.33hm2(5000箱)内。滤食性鱼类网箱以放养鲢、鳙鱼最好。

3.实施库湾生态拦网养鱼。

选择口小肚大的库湾进行低坝高拦方式放养以鲢、鳙鱼、鲴等滤食性、刮食性鱼类,可充分利用通过流域汇入水体内的有机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库湾6666.67hm2左右。

(六)大力整治矿产资源开发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矿产开采加工引起的污染主要是淅川县的钒矿。为了防止大肆盗采钒土资源,非法开采和土法炼钒等现象的出现,淅川县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于2004年4月30日对全县所有的小钒窑进行了炸毁取缔,有效遏制了违法采矿活动,全县矿业秩序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稳定。2008年底至今,在集中打击非法采钒冶钒专项行动指挥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职能单位抽调精兵强将400余人次参与钒土整治,非法采钒活动得到了有效遏止。截至目前,参加整治人数超过1.20万人次,发出制止违法行为通知书200余份,查封炸毁矿口、钒窑、浸泡池500余处,没收非法开采工具200余件,卡点查扣非法盗运钒土车辆100余车,钒土5000多吨,异地没收清运钒土4000多吨,原地查封钒土8000余吨,罚款40余万元,移交公安机关处理20余起,移交检察机关处理5起,移送法院处理10余起。

四、南阳市面源污染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由于思想观念落后、规划项目少、投入成本高、资金无来源、技术支撑弱、价格波动大、市场销售难、发展方向不明和产业布局散等原因,致使水源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显、产业不稳、效益不高;二是,水土流失的治理由于规划治理范围小、项目少、标准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管理缺位等原因,治理的效果远远满足不了丹江口水库水源地水质保护的需要;三是,测土配方施肥由于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工作经费不足;农民生产观念落后、投入成本较高、技术指导不够,推广比较缓慢等问题;四是,淅川县钒矿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编制体制不顺、保障经费无源、技术装备匮乏、非法采矿认定难、地方保护严重、暴力抗法突出和组织协调困难等原因,致使钒矿开采有时还有反弹的现象。

五、建议

南阳市南水北调水源区面源污染控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优质水源,应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增强全社会参与支持工程建设保护水源区水质的自觉性、积极性;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施农作物无公害生产;三是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对农村废弃物、污染物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四是继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五是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监测、建立队伍等手段依法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六是加快治理面源污染项目建设;七是搞好对口支援建设,构建水源区和受益区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八是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对水源区和库区周边的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面源污染治理、移民安置等方面给予扶持;九是加快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十是加强面源污染研究,发展生态农业,将面源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

猜你喜欢

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南阳市
持续发力 多元投入 淅川县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淅川县
南阳市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简介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简介
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概述
水库移民农地流转与生计恢复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ETM+数据的水体信息提取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