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识毒术”

2011-08-15钟金花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1年1期
关键词:毒气古人氧气

文/钟金花

古人的“识毒术”

文/钟金花

编者按: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安全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掌握的安全知识也随之增多。那么,在科学尚不发达、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人们的安全意识又是如何呢?其实,安全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古老命题。翻阅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安全理念在古代早已萌芽,古人所知道的安全知识丰富及实用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以史鉴今,仍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认真地追寻与深思。

北方的冬天,人们通常会将蔬菜储藏在地窖里。但是常常发生这样的事:地窖刚刚打开后,人立即下去,结果中毒晕倒在地窖内。这是因为,地窖被封存数月,久不通风,里面储存的蔬菜因发酵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地窖内的氧气含量相对减少,人如果在一打开地窖后就立即下窖,便会在二氧化碳直接刺激下,发生气喘、眩晕,严重时还会引起呼吸困难而死亡。在南方,地窖中毒事故也不鲜见。在2006年8月的一天,长沙市宁乡县一个制作酸菜的作坊里,一名帮工在地窖工作时突然被熏倒,后来多名救人者也相继中毒昏倒,最终那名帮工不幸死亡。同类事故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是因为许多老百姓缺乏相应的自我防护知识。

其实,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有关辨识与防范毒气的经验。

南北朝时期,有位名医叫陈延之,他在其医学著作《小品方》中提出了毒气的测知方法以及中毒事故发生后的急救方法。据书中记载:“凡五月六月,井中及深冢中,皆有伏气,入中,令人郁闷杀人。如其必须入中者,先以鸡鸭杂鸟毛投之,直下至底,则无伏气,毛若徘徊不下,则有毒气也。亦可纳生六畜等置中,若有毒,其物即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在井下、墓坑等一些有限密闭空间里存在有毒有害气体,不可随便进入其中。而测知毒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鸡毛、鸭毛混合一些鸟毛投下去,如果一直落到了底下,则证明没有毒气,如果毛一直徘徊在空中不下去,则证明有毒气;二是放一些活的家畜进去,如果有毒气,那么家畜就会被毒死。

后来,这种识别毒气的方法一直在民间流传下来。公元610年,隋代巢元方著有一本《诸病源侯论》,中间便有相似的记载:“凡古井、冢及深坑中,多有毒气,不可辄入,五月、六月间最甚,以其郁气盛故也。若事辄必须入者,先下鸡、鸭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是有毒,便不可入。”公元752年,唐代王焘也在其撰写的《外台秘要》中引用了《小品方》中辨识毒气的方法。在科学不发达、不知化学为何物的时代,能够摸索出这些民间“土办法”,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佩服。

现在,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人们也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有效的辨识地窖毒气的方法,如:进入地窖前,可以先点燃一支蜡烛来测试窖内氧气的含量,如果烛火熄灭,说明窖内的氧气不足,就绝对不能下窖,必须先通风换气,待有足够的氧气后再下去。

地窖中毒事故,属于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的一种。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限空间窒息性气体中毒导致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船舱、贮罐、管道、地下室、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发酵池等地点易发此类事故。尤其是夏季温度较高,各种有毒有害气体聚集和挥发的程度比较高,有限空间内有毒气体浓度要比以往高,所以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做好相关防护工作,切不可贸然作业。

猜你喜欢

毒气古人氧气
聚焦空气与氧气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惊魂毒气战
好玩的古人
毒气、侦探和笔记
古人怎么洗澡?
走开!毒气君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