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011-08-15刘朝晖
刘朝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刘朝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本文回顾了二语习得中语境研究的过程,介绍了语境的定义和分类,探讨了主要的三种语境,即国内语境、国内沉浸语境和国外语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在流利性、交际策略、语音和词汇句法方面的影响。
二语习得;国内语境;沉浸语境;国外语境;流利;交际策略;语音;词汇句法
1. 引言
40多年前,戴尔•海姆斯指出要理解内部机制就要研究校外环境。并认为理解上下文的关键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在语境。一些学者如朗认为从相对独立于外部因素的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知过程是重要的。另一些学者如福斯和瓦格那认为最好的二语习得预测模式应考虑社会活动与心理语言因素的互动。
2. 学习语境
二语习得的认知模式要能很好地解释输入、输出,以互动、任务为特点的教学技巧与习得的关系。研究重点包括研究隐含式和外在式教学策略的功效,培养意识技巧的效果,教授以意义为重点的课文时是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形式,负反馈的作用,输入加工的心理语言学原则,以及输出的作用。这些研究强调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符合心理学家讲的大脑如何内化新知识理论。(Freed)
但二语习得如果忽视认知的作用和定义学习语境的变量是不完备的(Norris)。朗承认“一种较为广泛的,对语境敏感的,参与者敏感的社会语言学可能有助于二语习得的研究。”研究者把注意力转向语境研究。语境敏感理论尚有争议,因为相关的理论可能使研究者把语言知识视为文化和经验的延伸(Atkinson)。海姆斯最早描述了语境和语言关系,他列出的语境八要素是:背景,参与者,目的,行为,关键,手段,互动和解释的标准,以及体裁。
巴特斯通把语境归为两类:交际的和学习的。弗里德语境归为三类。一是国内正式的语言教室语境,主要是学习语境。教师可能设置任务学生使用第二语言在课堂交际,但他们很难遇到真正社会交往所有的变量。二是强化国内沉浸语境,如暑期项目。学生在母语背景下用所有的时间来学习第二语言。尽管周边文化是母语,参与者原则上同意用第二语言实现社会和人际交往,交际语境和学习语境相对平衡。当然此语境下的互动不全是自然的,他们接触的人不都是本族语者,互动也不是出现在真实的目的语文化场景里。三是国外学习语境。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中学习第二语言,一般住在房东家里。在国外学习有交际语境和学习语境,所以国外学习语境是交际-学习混合语境。学生参加正式授课并在学习语境里使用第二语言。学生经常与目的语使用者在目的语文化里交流信息,培养了学生灵活的互动策略。在混合语境中,国外学习者经常有意识地把在学习语境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交际语境中。巴特斯通猜想是否存在着某个门槛级别,在这级别之上的学生能真正在交际语境中受益。他认为,学生得经过较长时间才逼迫自己做语言输出,因为人际关系和语言交流是难以建立的。尽管用第二语言做强迫性的社交互动能促进词句能力的发展,但也可能让人产生恐惧心理。
2.1 对国外学习语境的研究
教育者认为国外语境和强化沉浸语境加速认知过程。但德凯瑟指出国外语境下的二语习得非常复杂,应拓宽考察影响或阻止习得的变量。弗里德总结了当时对国外语境的研究状况。他认为当时对国外语境有效性研究的数据是有问题的。首先,一些调查只用考试成绩来证明国外语境的好处,但考试成绩很难反映国外语境下学到的语言知识。有的只用一种测试如口语能力考试来衡量国外语境下的语言进步。三年后,弗里德又总结了国外语境下的第二语言学习,指出此语境的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能力包括:“说得更轻松自信,话语较丰富,语速较快,较少有影响流畅的停顿……学生掌握了更宽泛的交际策略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从获得口语技能延伸到在文化社交场合实现自我”。
戴维森等研究在国外语境下的成功因素,认为国外语境有助于语言熟练程度提高,出国前做的阅读和掌握的语法技能是国外语境下学习成功的条件。一些人用口语熟练面试测评学生的学习状况,结果证明学生有很大进步。莱福特认为学生极大地提高了交流技巧。弥尔顿证实国外语境是词汇认知的重要催化剂。
对国外语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没有定论的。米勒的研究表明学生排斥或不接受课堂教学。布勒司特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学生珍惜国外的课堂经历,只是消极的课堂互动使他们看低了课堂价值。新近有关国外语境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语言能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国外语言学习的影响。国外语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不是迅速发展起来的。有证据表明母语对国外语境下的社会关系和潜在的互动有负面影响。德凯瑟未能证明国外语境下的学生在句法上有优势。相反,伊萨贝利称国外经历大大有助于学生语法能力的提高,如时态,动词的体以及主谓一致等。
2.2 对强化沉浸语境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把注意力转向影响或阻碍强化沉浸语境下二语习得的因素。研究本质上是社会语言学和人种学。沉浸背景对学习者产生重大影响,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共存关系。第二语言可能满足不了学习者的社交需求,或因为不够自然。有的则认为教室语境只教授单一的正式的交流语体,第二语言能满足习俗的要求,满足不了与同伴的互动需求。(Tarone)
3. 把语境视为二语习得的变量
下面介绍语境研究的四个项目,研究者比较三个语境下西班牙语作为第二语言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持续一个学期,有46名西班牙语学习者;20名在科罗拉多大学的正式课堂学习;26名在西班牙的艾利坎特。研究开始前参加者做了个西班牙语考试。国内语境的学生平均得分是512.5。国外语境组的平均分是441.9。两组的口语能力都在中下水平。国内语境的学生参加一个中级班或初级班。国外语境学生每天上三门课:语法和句法,阅读和写作及对话,其中15名学生还选了一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文化课,所有国外语境的学生都住在西班牙人家里。语言接触概况用来评估学习者课堂外使用第二语言的情况,要求学生汇报使用第二语言的时间,使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时间比例等等。(Freed)
第一个研究考察口语的流利性,这个词虽然模糊却常被用来描绘语言能力,流利的标准是语速和停顿。另外,还考察以认知流畅性为标识的全面能力的提升,测试的方面是词汇辨识,词汇使用的主动性,注意力引导的速度和效率。研究表明语境对口语流利性和全面熟练技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变量相互作用,情形复杂,一定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进步的程度。
来弗特研究国内语境和国外语境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他发现学生越多的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就越少的使用交际策略。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能在学术场合与本族人互动,且少有差距。他把它归结为学生的陈述能力增强了或知识面宽了,或是语言流利了从而较少注意形式了。国内语境的学生也逐渐减少使用交际策略,但与国外语境的学生相比,交际策略使用地较多,这是教室环境影响的结果。
科伦厅研究国内语境和国外语境里语法和词汇能力的变化。通过考察一些不相关的语法和词汇语法能力的增长,他得出结论:国内语境更有利于词汇语法能力的增长,但从语篇的两个特征来看,即从叙述能力和表达意义的词汇语义密度,国外语境的学生进步更快。
另一组研究表明国外语境下的某些语音能力并不随着时间增长而进步。可能是学习时间不够长,所以任何一组在语音方面未取得实际性进步。两组在研究期间都有进步,国外语境的学生在发音上有全面进步的趋势,但两组都未掌握西班牙语中最难发的辅音。
4. 结语
本文比较了主要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没有哪种语境比其他语境在任何方面都优越。学生在国内语境在词汇句法上掌握得更好。像本族人的语音可能同样出现在国内语境和国外语境里。国外语境的学生具有较宽泛的词汇和良好的叙述能力,交际策略有所不同,在口语流利性上的进步尤其显著。弗里德认为,理解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仍存在许多挑战。一是平衡有关国外语境好处的实验性发现和惯有的观点。二是改善测试手段以及更好的定义测试的语言特点和社会环境。三是研究认知能力和语境的关系。
[1] Atkinson, D.(2002). Toward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dern LanguageJournal.
[2] Batstone, R.(2002). Contexts of engagement: A discourse perspective on “intake” and “pushed output ”.System.
[3] Brecht, R., Davidson, D., & Ginsberg, R. (1995). Predictors of foreign language gain during study abroad.
[4] Collentine,J & Freed,B.F. (2004) Learning context and its effect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SLA.
[5] DeKeyser, R. (1991). Foreign language development during a semester abroad.
[6] Firth, A., & Wagner, J. (1997). O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d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 Freed, B. F. (1995a). Language 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In B.F. Freed (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 study abroad context
[8] Freed, B. F. (1998). An overview of issues and research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a study abroad setting. Frontiers.
[9] Hymes, D. (1962)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In T. Gladwin(Ed.),Anthropology and human behavior.
[10] Hymes, D.(1972).Reinventing anthropology.New York: Random House.
[11] Lafford, B. (1995). Getting into, through, and out of a survival situation: A comparison of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used by students studying Spanish abroad and “at home.”
[12] Long, M. (1997). Construct validity in SLA research: A response to Firth and Wagner.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3] Milton, J., & Meara, P. (1995). How periods abroad affect vocabulary growth in a foreign language.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4] Norris, J. M.,. (2001). Does type of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Substantive findings from a meta-analytic review.Language Learning,
[15] Robinson, P. (1996). Learning simple and complex second language rules under implicit, incidental, rule-search, and instructed conditions. 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8, 27–68.
[16] Tarone, E.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use in immersion classrooms.Modern Language Journal.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s on SLA
LIU Zhao-hui
The paper reviews study of contexts in SLA and introduces its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s,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three main contexts, i.e. AH, IM, and SA, on the SLA in terms of fluency,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phonology, and lexical-syntax.
SLA; AH; IM; SA; fluency; CSs; phonology; lexical-syntax
G642
A
1008-7427(2011)05-0126-02
2011-03-15
本项目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09QR59。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