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方案设计研究
2011-08-15赵彩云
赵彩云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极为常见危重症,是所有不同病因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控制。但人群年龄的老化,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却日益增高。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运动耐量下降,体力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传统的抗心力衰竭治疗要求患者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近年来研究却不支持。体力活动减少可引起远期非心源性循环功能减退,反而加重心力衰竭,增加病死率[1,2]。运动训练是心力衰竭治疗方案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仅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运功耐量,而且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持体力,提高生活质量[1,3]。
运动康复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运动康复的功能与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显示。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说明人类早已认识到运动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和体育学者进一步揭示出,适当的运动不仅能改善人体运动器官的功能,而且对于心血管、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积极的影响,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从本质上讲,运动康复正是通过运动对人体的综合影响而发挥其作用,运动康复对恢复和改善患者全身机能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作用[4]。
1 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下降具有多种因素。改变外周和心脏相互作用的治疗干预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是其中一种,有氧运动可以使运动峰值摄氧量增加,呼吸功能和循环系统自主神经调节改善(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迷走神经活性增强),血管内皮功能以及骨骼肌生化和组织学特征得到改善[5]。规律性的有氧运动过程使机体从空气中获得氧气,通过肺和血液将氧气转送到运动着的肌肉中,用来氧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产生能量,提高呼吸系统、心脏系统、血液、血管和骨骼肌肉的健康能力,从而增强心肺耐力,促使呼吸、循环和肌肉新陈代谢持续增长。
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方案设计
2.1 运动康复方案
运动康复方案是指导体育锻炼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科学锻炼,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运动形式、运动频率、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运动强度等。有氧运动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常用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骑车、打太极拳等。
2.2 运动康复护理措施[6,7]
2.2.1 心功能IV级 应绝对卧床休息,以被动运动方式活动各关节(如肩、肘、膝关节等),每次5~10 min,每日4次,但不应有疲劳感。逐步过渡到床上主动活动,再过渡到帮助下床坐直背椅,开始时间10~30 min,每日2~3次,逐步增加时间。在日常生活方面,协助床上进行大小便、洗漱、翻身、擦身、床上进食等。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介绍康复运动的目的、心力衰竭的症状原因,安慰患者鼓励其倾诉自己的想法以及紧张焦虑的原因等,教育家属避免烦躁,不可急于求成。
2.2.2 心功能Ⅲ级 床边站立,移步,扶持步行练习,每次5~10 min,每日3~4次,逐步过渡到反复床边步行。室内步行,每日5~15 min,每日2~3次。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上进餐,坐椅,如厕,坐式沐浴到患者自行顺利完成。
2.2.3 心功能Ⅱ级 室外步行,每次步行500~1 000 m,每日1~2次,自行上1~2层楼梯,每日1~2次,逐步过渡到通过12 min测验,制定步行处方,每次10~20 min,每日1~2次。日常生活活动能自行站立沐浴,蹲厕大小便,轻松娱乐活动,做广播操、太极拳、气功等。
2.3 实施运动康复方案前的准备
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说明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和充分取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以便其顺利实施提供条件。每次健身运动要注意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和及时的整理活动,通过充分准备活动调动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黏滞性,克服内脏惰性,增加协调性,防止骨折和肌肉拉伤等运动性损伤。通过及时充分整理活动,加速机体疲劳的解除[8]。
2.4 选择全身性体育活动
避免某一肢体或器官负荷过重,尽量避免过分用力运动,应避免造成血压骤然升高的运动,如头朝下、突然前倾、低头弯腰动作过猛等。
2.5 运动时观察指标
观察心率、血压变化及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自觉症状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监测脉搏。按缺氧代谢阈值运动可减轻心脏负荷,但要注意有无心肌局部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9]。运动前应仔细评价和做完整的心脏检查,心功能Ⅲ、Ⅳ级均在有心电监护下进行,每次活动前后均应记录心率、血压及描记心电图,记录健身运动前后及晨起的心率和血压变化,食欲和睡眠情况等,并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并观察其客观表现。每次运动均从低强度、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10]。只有持久规律的锻炼才可使身体结构和功能发生有利的变化,增强体质。终止运动的指征包括[7]:(1)心前区不适、胸痛、胸闷。(2)明显气喘。(3)头痛、头晕、眼花及坐、站不稳。(4)面色苍白、发绀或明显疲劳。(5)心率不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或心率达次极限心率。(6)听诊发现肺部湿啰音增加。(7)ST段压低1 mm。(8)严重心律失常。
2.6 运动康复注意事项
锻炼强调适合个人身体状况的运动强度、时间和环境,避免力量型的运动,如举重等屏气运动,洗澡后也不要运动,当感到疲劳虚弱或感冒时不要运动。运动环境要求宽敞明亮,相对幽静,空气清新,无异味,不在车辆多的马路旁运动。
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运动疗法的研究
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运动疗法方案的效果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运动强度过大会造成危险,合适的运动强度是制定和执行心脏病运动处方的关键。运动峰值摄氧量40%~80%被普遍认同,但对初始运动耐量低的患者,临床发现低运动对其有较好的反应。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是负相关,低强度的运动需要较长的运动时间来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此运动特点是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运动引起的危险性[11]。总活动量比运动强度重要的多[12]。
综上所述,运动可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发生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机制是多方面的。运动疗法优势,不仅在于能够调整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体质,还能调整血脂,降低血中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外周血管张力,从而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13]。运动疗法可以改善氧气运送能力,改善心肌缺血,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利于克服或减轻慢性心力衰竭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失健”及抑郁焦虑[14,15]。康复运动除改善患者呼吸困难及易疲劳外,对患者心理也有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康复运动改善了关节活性、骨骼肌的稳定性及神经肌肉协调性,所有这些均使患者的活动能力得到改善,减少了各种危险因素[16]。
总之,对于稳定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郭庆平,栗云雁.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7):15 -17.
[2] 纪承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运动的反应及训练方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3):143 -144.
[3] 侯云英,范秀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干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9):54 -55.
[4] 董 羡,张 童.高血压病的运动康复方案设计研究[J].成功(教育),2008,4:195.
[5] 黄冠华,孙 刚,王 从.有氧运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8,24(10):726 -728.
[6] 龚放华.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6,8:109 -110.
[7] 罗发强,尹梅祥,陈启华,等.充血性心衰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应用研究[J].岭南心血管杂志,2001,7(2):101 -103.
[8] 杨晓峰,杨瑞峰,吕 方,等.如何制定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处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2):1142 -1144.
[9] 姜冠华,张 鲁.心脏康复锻炼的方法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2,21(1):10 -12.
[10] 耿 力.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治疗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3):444 -445.
[11] 刘永志,范春满,孙庆伟.冠心病的运动处方[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6):5714 -5716.
[12] 殷 樱.代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1):92.
[13] 毕淑琴,崔建庄.冠心病康复的最新发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423.
[14] 王立波,李艳美,张磊艺,等.康复运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1):6-7.
[15] 李久峰,王桂静.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安全性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16.
[16] 付利虹.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评估[J].中国厂矿医学,2008,2(2):192 -194.